中国经济五大猜想,未来五年能否成真?

中国经济五大猜想,未来五年能否成真?
2017年10月27日 11:58 国是直通车

经过上一个五年的历史性变革,中国迈入发展新时代。站在这一历史节点远眺,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会是什么模样?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梳理出五大猜想。

经济体系更加现代

2013-201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平均每年增量44413亿元人民币(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 

 

中国经济不仅要大,还要强。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亦是未来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前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为此,三大产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农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工业,尤其是其产业核心制造业要提高层次,打造具有世界水准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服务业则要向生活型提、生产型转变,提供以人为核心的各种服务。

就经济体制机制而言,现代化亦要形成三方面合力:要让微观主体更有活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市场更有效率,培育出透明、高效、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宏观调控更有度,既相关措施不越位,也不缺位。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区域发展加强协调

下一个五年,中国的发展任务并不轻松。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实现“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的承诺,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状,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东中西互动合作,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长期以来向东部倾斜的经济发展重心未来料将向中西部转移,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将缩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从中看到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工作重点。广大乡村主要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未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有望促进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的基础上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国未来可能涌现一批新的区域化经济发展群,包括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带、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工业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沿海一体化等。

金融行业回归本源

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业飞速发展,2016年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同时,金融体系“脱实向虚”、偏离主业等现象也带来隐患。

面对行业部分领域、业务存在的乱象,不仅各金融监管部门频频挥“重拳”、开“罚单”,官方更从顶层设计着手,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有望回归两大本源。

其一是服务实体。徐洪才分析说,金融要守住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正确处理二者间关系。未来大型金融机构要进行战略性转型,从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转向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同时发展一批中小型、多样性机构,服务于“三农”、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此外,还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

其二是运行渐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未来几年我国金融监管会更加严格,进入一个“严监管、强监管”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会更加规范,金融运行将更加平稳,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将更受重视。

中新社发 严大明 摄

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比的是创新能力。在这场竞争中一度落后的中国,正发力赶超。

高铁、C919国产大飞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加,近几年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基础性材料科学等方面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跃升至世界第三位;中国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突破百万件,2016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

未来五年,创新更是中国经济的制胜法宝。连平表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力度将加大,未来将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建设科技强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此同时,还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国际地位持续提升

开放,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过去五年,这扇大门越开越大,不仅促进自身发展,也惠及世界。

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平均达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总和,位居世界第一。在对外经贸关系上,中国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在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有序双向开放。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增长之源、稳定之锚。

在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下,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还将更加紧密。“一带一路”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链欧亚,这条全世界跨度最长的合作带也蕴含着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徐洪才强调,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还将充当世界经济引擎。伴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中国不仅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在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制定中也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来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恩博

编辑:冯玲玲 许桂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