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支付业务涨幅达高达348%!增长背后有隐忧

腾讯支付业务涨幅达高达348%!增长背后有隐忧
2017年03月31日 11:08 金条号

摘 要

近日,腾讯发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综合业绩及全年综合业绩。

财报显示,2016年腾讯全年收入1519.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年度盈利为414.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28%降至27%。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游戏业务依然是腾讯最赚钱的一个版块。

值得一提的是,2016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48%,涨幅明显高于其他业务,支付业务潜力巨大。

众所周知,近几年支付宝、微信红包的这场支付大战,至今还未分出胜负。

然而,阿里推出蚂蚁花呗,无疑在自己的支付业务上又加了一个核弹头,腾讯也不甘示弱随后推出微粒贷与之抗衡。显然双方都试图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涉足金融。

支付和金融其实是两回事,两者的鸿沟实难跨越。本文就将从金融视角分析腾讯发展中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腾讯渗透能力奇强

以微信和手机QQ这两座流量火山作为基础,腾讯依托社交,开始向互联网金融辐射自己的影响力,庞大用户基础和强粘性,使得金融有希望成长为腾讯最重要的业务拓展方向之一,充分发挥其数据优势和资本优势。

微信红包就是个例子。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一经推出,使用微信支付人数就在一个月之内由三千万暴涨到一个亿。

在六天的春节假期中,人们发出的红包高达两千六百万。一年以后,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惊人的32亿!

事实上,微信做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通讯应用程序,原来其大部分收入来自在线游戏、广告和销售表情包。但是腾讯成功利用社交平台渗透到支付领域,手段高明。

本来,在网络支付中,支付宝占有绝对的优势,腾讯和百度都想抢占电商市场,也推出了对应的第三方支付,不过两位都输得很惨。

然而没想到,移动支付的到来却让腾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尽管在整体的支付业务上,腾讯依然还跟支付宝有着较大的差距。

据知情人透露:“微信支付在线下消费场景中交易额已经完全超过了支付宝。”

无论如何,腾讯通过微信红包,将触手伸向支付领域,并成功与支付宝分食支付市场,无不透露出腾讯奇强的渗透能力。

2. 试图从支付渗透到泛金融领域

实际上,金融的本质是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

腾讯之所以能够在支付上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庞大的用户基础跟社交数据是其成功的关键。

然而,拥有庞大社交数据的腾讯却没有什么大动作。

反倒是,电商巨头动作频繁。据了解,电商巨头京东以500亿元估值分拆京东金融,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估值也已经600亿美元。

大家都在关心拥有微众银行、财付通、微粒贷等金融业务的腾讯会作何反应。

相比市场上很多激进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腾讯一直坚持“慢即是快”的产品哲学。

掌握有庞大社交数据的腾讯其金融业务一直专注做底层,包括征信、证券、支付通道等的布局。

尽管通过社交渗透支付业务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支付转而切入金融,除了推出微粒贷提供小额贷款,腾讯再没有其他举措。

然而,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余额宝的前例证明,支付渗透泛金融领域,是完全可行的,是捷径。

据了解,中国互联网理财拥有10万亿市场空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5-10万亿市场空间,证券交易每年将近千亿级别的佣金规模。

腾讯拥有中国最强粘性的庞大客户群,获客能力强大,线上获客成本也低于传统金融机构。所以,腾讯相关金融业务成长空间巨大。

凭借着自身远程身份识别技术、大数据风控技术和独立征信水平的不断发展,内置于QQ、微信的理财、借贷和消费金融功能比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上服务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可得性和易操作性。

腾讯在金融业务上的破局,始于微信支付。

在此之前,财付通曾有漫漫几年存在感微弱的时间。以至于微信成了整个腾讯金融的救命稻草,理财通等诸多业务都开始依赖微信入口。

腾讯流量优势如此明显,利用移动支付渗透到金融似乎畅通无阻。

但从信贷角度分析,不管是微信还是QQ ,流量优势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于风控和定价。

这对缺乏金融基因的腾讯来说,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信用模型的有效性,都需要至少一个借贷周期来验证。

因此,尽管腾讯五行不缺社交流量,但是如何将流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现金流,与阿里等电商相比,腾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 增长背后有隐忧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9.4万亿元,同比增长274.9%;其中,支付宝占比42.8%,作为微信支付后端基础的财付通,占比则是20.0%。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支付宝几乎占据了支付业务的半壁江山,且刚刚宣布在线下场景反超支付宝的微信支付,实力不容小觑。

接下来,我们就来对比一下两者在金融上的的优势与劣势。

支付宝VS微信支付

首先,从切入金融的难度上来讲,阿里拥有淘宝、天猫等电商数据做背书,从支付切入金融的关联性更强,回观,腾讯以社交平台切入支付,再通过支付倒流到金融,显然要吃力许多。

其次,从用户粘性的角度看,用户对于淘宝天猫的使用频次要远低于微信的使用频次,奈何阿里五行缺社交,支付宝想向社交领域突破,也以失败告终。

然而,腾讯拥有中国最广泛的用户覆盖和最多的社交行为数据,覆盖中国84%人群。

显然,微信通过微信支付,理财通、公众号以及和一系列的线下吃喝玩乐应用的对接,已经脱离了单纯的IM聊天工具和朋友圈社交产品的定位,慢慢向为用户提供一切生活基础服务的超级APP进化。从这一点上来看,良好的的用户粘性,能够为其稳步布局金融打下坚实基础。

再者,除了线上竞争激烈,线下也是二者的主站场。据悉,线下消费场景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85%。

对于支付宝而言,即便它能占领了所有线上电商的支付场景,它也还有85%的交易额要继续争夺。

这对与腾讯来说,无疑是一个反超的好机会,先培养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消费习惯,以此为契机再去切入金融,就容易许多。

最后,尽管腾讯对于游戏等业务的认知相对充分,分歧较小,但对于金融业务的潜力认知尚且不足。

阿里单独为支付宝研发了APP,而微信支付只有一个依托于微信的界面,从这里你就能看出,腾讯对此显然缺乏重视。

尽管,腾讯切入金融难度大,但是眼下,在中国个人征信系统发展缓慢,覆盖率低于35%的环境下,腾讯借由QQ/微信建立的社交数据库价值凸显,腾讯是有机会借由数据挖掘和建模,成为传统金融公司之外的数据金融新贵的。

业内分析,基于社交应用入口(QQ、微信)和微信支付,腾讯有望占据未来30%以上的中国数字金融市场。

事实上,腾讯已经在金融布局上做出了成绩,移动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6亿,同比增长92%。

其中,商业支付交易笔数年比同比增长了2倍,足以吊打支付宝口碑此前公布的数据。

腾讯移动支付发展策略很明确:通过红包获得大量用户,再从社交走向商业,不断增加线上线下的商业支付场景,加深用户与商户的支付渗透率,进而通过微粒贷的消费金融实现自己在金融布局上的生态闭环。

此前,在社交和网游领域,腾讯是一贯的赢家;而在电商和金融领域,阿里的领先和壁垒优势也非常明显。

之前我们就《微信注意了!支付宝借力花呗偷袭你的线下支付老巢》文章中提到,蚂蚁花呗已经开始大局布局线上线下分期市场,在消费金融领域。

腾讯除了红包微粒贷,动作是慢半拍的,商场如战场,这个对支付业务,金融业务,都有可能是个隐形的包袱,成为前行的阻滞点,隐患无穷。

未来,腾讯能否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渗透支付,进而借由支付渗透到更广泛的金融生态,在二马支付之战中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