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零售扩展路径 营改增减负明显

城商行:零售扩展路径 营改增减负明显
2017年03月02日 08:05 城商行研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年来,多家城商行着手整合零售条线,寻求“大零售”业务突破,不同地区的城商行选择的路径亦各不相同。

  “城商行分化比较大,(转型)很难找到相对统一的方案。规模稍大的城商行有意识向‘大零售’战略转型;中小城商行面临人口老龄化、业务单一的压力,只能做到现有客户留成。”一位华东上市城商行高管表示。

  广东南粤银行常务副行长甘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2016年4月展开流程银行改革,把业务分为公司金融、零售金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市场四大板块。其中,零售金融作为南粤银行未来几年战略规划重要部分。截至目前,南粤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接近20%。

  房贷、信用贷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股份行相比,城商行受经营区域限制,零售业务起点较低。

  某北方上市城商行一高管表示,目前各家城商行都在做零售业务,但区域受限、客户群小、起步也较晚,完全向零售转型成功的案例还不多。城商行的零售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期,很多城商行的信用卡业务近两年才获批。“城商行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拿业务资格,提高业务占比,深耕存量客户。”

  城商行的零售业务占比较低,对公贷款占比与16家上市银行相比,显著偏高。H股上市银行中,截至2016年6月末,重庆银行、青岛银行、郑州银行、天津银行、哈尔滨银行对公贷款占比分别为74%、74%、73%、85%、54%。

  为了改善这一结构,近期部分城商行着手对零售条线进行大规模整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某华东上市城商行将原零售银行部、个人信贷部、电子银行部、财富管理中心等零售条线一级部门整合,设立零售金融总部。

  若转型,城商行的客户在哪里?

  “个人认为城商行零售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中国十三多亿人口,能得到比较丰富的金融服务的区域还是集中在城市,如果我们将客群下沉,和股份制银行在客群定位上和区域选择上差异化竞争,城商行零售是有很多发展空间的。”甘宏表示。

  上市城商行的零售贷款中,除个别银行按揭占比较高外,多以高息经营性贷款与消费贷款为主。

  “城商行在产品投入上,信用贷款、房贷是热点。信用贷是个人零售业务‘皇冠上的明珠’,这批客户或有固定资产、或有体面工作、或有良好信用记录,是银行优质客户,银行愿意在风险敞口上对其开放。信用贷人群少,但利润很大。宁波、南京、江苏等银行在消费类信用贷款上发力。此外,一线城市房价稳定,以房子为抵押的消费、过桥、装修贷款也是零售重点。”一位城商行高管表示。

  “城商行、农商行在区域市场业务占有率很大。但大行也在加快向城镇铺设网点的节奏。城商行如果不及时反应,可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又被压住。”甘宏认为,城商行差异化的一个切入点是要在细分领域里做透。

  在零售资产端结构上,“满足老百姓的在消费、置业、投资等领域的金融需求,都应该有相应的产品去对接。房贷是我行零售业务板块之一,但不是主要信贷投放板块。我们在运用风险量化技术为基础的信用速贷类业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该产品是纯信用类产品,主要服务于市民和小商户。”甘宏表示。

  除了战略上亦步亦趋,城商行高管们强调更多的是战术上的执行。

  “大行的格局是总行指引,分支行执行。城商行更多是跟随战略,分支行将业务信息反馈到总行,一步步摸着石头走。”一位城商行业务人士表示,通常做法是开发城商行核心业务,带动零售客户数量增加。比如银行与当地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发行地铁联名卡、与医疗机构合作等,由此带来开卡量的增加。

  渠道网点下沉、小型化趋势

  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对传统刷卡支付的颠覆,银行必须采用互联网方式作为获客、维护客户手段。互联网获客之上,是业务流程的互联网化。

  南粤银行零售金融总部总裁居永新表示,该行今年2月上线智能网点后,未来所有网点都会实行智能化改造。第二阶段将以生物识别和移动技术为依托,建立社交银行,实现金融服务OTO。到第三阶段将智能动线、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贯穿业务场景。

  若互联网是银行轻型化的选择,作为银行“重资产”的营业网点向何处去?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互联网智能化改造对传统柜台人员业务替代率有较大提升。“以传统的存折存单业务占比高的老支行为例,新支行替代率将达到50%-60%。”居永新说。

  甘宏表示,虽然互联网线上业务发展迅猛,但银行竞争最大的软实力恰恰是拥有营业网点。“我并不认为网点将成为城商行发展的障碍,网点恰恰是我们的立足点,起到非常大的获客留客作用。

  近年来,以城商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呈现渠道下沉、营业网点小型化的趋势。

  “以社区银行为代表,原来选择网点更多靠近制造业区域,服务于企业,个人用户资源较少。当前则网点开在零售区域,呈现网点专营化趋势,以专业团队和产品去做运营。”一位华东上市城商行高管表示。

  部分城商行虽将零售提到战略高度,但也面临艰巨的转型压力。

  “最大的风险是,个人业务个体小、见效慢,需要时间、人力投入。银行专注于零售业务要出成果需要一段时间。对银行来说,如果业绩没起来,策略很容易摇摆。”前述华东城商行高管表示,对公业务可以定制需求,但零售策略对银行的要求更高,因个人金融需求各不相同。

内地从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这一改革获得国际各界高度认可。政策落地近一年,大中小企业频频释放减税获利的好消息。记者了解到,营改增之后,不仅餐饮、食品饮料、房地产企业税负减少,作为金融业的银行在开拓分行时也受益良多。

  减税承诺兑现几多红利?

  “住宿和餐饮业务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比较大,营改增前主要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该类业务改为按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税率虽然上升了,但相应业务产生的支出能取得进项发票予以抵扣。2016年住宿收入按照营业税税率为5%,测算出的应交营业税为2989万元,营改增后应交增值税为1163万元,税额减少1826万元。餐饮服务按照营业税税率为5%,测算出的应交营业税为2554万元,营改增后应交增值税为943万元,税额减少1611万元。”晒出这笔账的是珠海长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胡卓焕,他认为,总公司税负下降主要受益于增值税链条的进一步打通,消除了以往营业税重复纳税的现象。

  “我们早在2014年就借着上一轮营改增的东风,把自主运输改为外包运输,仅这一项每年就少缴110万税款。新一轮营改增扩围,增值税抵扣链条延展,工程维修纳入营改增范围,税负又减了23万。”由澳门饮料有限公司与境内合作投资的珠海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施铁华告诉记者,“我们2016年的财务报表,应缴增值税3000万元,全年多抵扣200万元,减税比例达到7%。”他表示公司产品90%内销,仅10%销往境外,内地市场广阔,加之有减税政策保障,发展前景好,公司高层在华投资信心加大,准备再上一条生产线。

  营改增促进中小银行扩张

  在减负政策的激励下,一大批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快速崛起,实现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营改增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后,促进了企业分工细化和技术进步,对促进整个经济链条良性运转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就创兴银行汕头分行而言,金融业营改增对分行减负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对中小银行扩张发展非常有利。2016年5~12月,分行增值税应纳税额相比营改增前营业税应纳税额减少了近72万元,减轻税收负担近七成。”创兴银行汕头分行财务主管林粲介绍,“对于像创兴银行这样处于扩张期的中小银行,企业需要足额取得进项发票、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组合和改变银行业务模式,减负效应更明显。近来我行广州分行、深圳分行相继开业,营改增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减负上,而且体现在倒逼银行业务模式优化、产品组合优化,乃至未来发展方向优化。”

【延伸阅读】

详解丨资管行业到底如何缴纳增值税?

一前言

2017年1月11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关于资管产品增值税政策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7]2号文,以下简称“2号文”),推迟执行《关于明确金融房地产开发教育辅助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40号,以下简称“140号文”)中有关资产管理行业增值税的内容,由原定的2016年5月1日推迟到2017年7月1日(注意,该实施日期是按照资管产品运营时间,而不是按照产品成立日期,因此在规定前发行前的产品,若届时仍在运营亦应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

140号文出台后,在资产管理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由于规则不够明确,很多地方还比较模糊,很多问题需要澄清。因此140号文延迟执行是顺势而为,这既是给市场一个理解新规并做好相应准备的期限,同时也是财政部和税务局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以便未来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资管行业增值税应税规则。

下图为资管行业增值税主要规则梳理:

下面笔者结合金融行业相关的几个文件,以及资产管理行业运行特征稍作总结:

140号文第四条明确把此前存在征税遗漏的资管产品征税主体落实在了管理人身上,让所有的资管产品无法遁形。同时为避免重复征税,规定非保本投资收益不交增值税,持有资管产品到期不属于金融商品转让。笔者其实对税务领域并不专业,但对资产管理行业的运行特征以及产品特征还算熟悉,所以尝试对财税140号文做些探讨。

一财税140号文对资管行业影响预估

首先,我们先明确下资产管理的定义,通俗易懂来讲就是资管管理机构。笔者认为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证券、股权投资基金、其他类型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包括子公司)、信托、期货资管、保险资管。但私募基金中的有限合伙基金不属于讨论范畴。

其次,我们再看看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规模。截至2016年底,银行理财按照正常的增值速度大约是29万亿,信托规模19万亿,公募基金9.17万亿,私募基金实缴规模7.8万亿,基金专户17万亿,券商资管15万亿,保险资管1.6万亿,合计大约99 万亿。那么应交增值税去除公募基金9万亿、去除通道叠加部分(基金子公司一对一专户、券商定向资管、和大约估算的50%信托规模、一半的私募基金)36万亿,资管业务应交增值税范围大约54万亿,其中这54万亿投资范围以非标资产、债券资产、同业资产为主。如果这里再扣除部分利率债投资、国债、同业往来利息收入,笔者估算应税税基收入大约为45万亿乘以5%为2.25万亿,按照6%简单匡算可能增值税的影响规模在1300亿的量级。这里仅作为一个基本数量级的猜测。

其实从财政部目前的思路看,并没有很多重复征税的情形。笔者认为,从监管思路来看,监管部门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因为权责不清,导致整个行业增值税处于漏缴状态的问题,所以未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应该主要是明确缴税主体和范围,落实资管行业增值税问题,让漏缴的“1000亿”无处遁形。因此无论是基金专户、契约性私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信托计划都会受到影响,但通道业务基本不受影响(不会总体上增加税负)。合法规避思路大概有:将部分合约保本型产品设计为结构保本(非保本化),走定制化公募的路径。

二何为保本?

之所以判定是否保本非常重要,是因为整个金融行业增值税的征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别:贷款服务、金融商品转让。

而判定很多金融产品是否属于贷款服务主要是看其是否属于合约保本;判定是否属于金融商品转让主要看是否持有到期,以及底层资产是否属于“金融商品”的定义范畴。

1、财税140号文对保本的定义

根据140号文,保本是指“指合同中明确承诺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资收益”,这一定义和我们金融从业人员理解的保本是有差异的。金融行业一般说保本主要是看风险级别,如果是银行或保险金融机构担保,或者通过非常好的结构安排确保部分投资人(比如优先级)本金不受损失,则就认为比较靠谱,属于“保本”,但如果只是一个高风险债券,虽然发行人明确承诺到期偿还本息,但我们可能认为这个是风险资产而不是保本。

但是,税务局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其并不是按照风险级别来衡量产品是否保本,而是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判断,只要合同承诺到期偿还全部本金,无论这种约定是否真的靠谱,其也属于保本产品。所以在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看来,刚才所列举的高收益债同样属于保本收益。

2、保本义务主体的范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40号文所述”承诺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中的承诺主体是否仅限于资产管理机构本身,是否包括第三方提供的保本保证?

我们先从保本理财以及保本基金这两类最常见的保本资管产品的定义来看: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保本型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的理财产品”

《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规定:“ 本指导意见所称保本基金,是指通过一定的保本投资策略进行运作,同时引入保本保障机制,以保证基金份额持有人在保本周期到期时,可以获得投资本金保证的基金。前款所指保本保障机制包括:(一)由基金管理人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投资本金承担保本清偿义务,同时基金管理人与符合条件的担保人签订保证合同,由担保人和基金管理人对投资人承担连带责任;(二)基金管理人与符合条件的保本义务人签订风险买断合同,约定由基金管理人向保本义务人支付费用,保本义务人在保本基金到期出现亏损时,负责向基金份额持有人偿付相应损失。保本义务人在向基金份额持有人偿付损失后,放弃向基金管理人追偿的权利。(三)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保本保障机制。

可以看出,银行理财的保本义务人是商业银行本身,而保本基金的保本义务,基金管理人可以自己承担,也可以通过签订风险买断合同的方式转移给第三方。

另外,根据新八条底线的规定,资产管理人虽然不可以承诺对资管产品保本保收益,但是对于平层资管产品而言,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进行担保。若第三方的担保是保证投资人本金不受损失,是否也属于保本产品呢?笔者认为,140号文并没有对保本义务主体进行特别限制,结合保本基金的保本机制来看,因此,此类资管产品也属于140号文定义下的保本产品。另外,对于资管产品与履约保证保险或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结合的,这种情形则较为复杂,在此不一一展开讨论。

三各类资管业务增值税分析

在把握140号文中保本的内涵后,下面的几个分析就能很好理解。下表的列举逻辑部分基于本文第五部分的假定的结论。

1、保本资管产品

对于资管产品而言,目前只有主要只有银行理财存在6.1万亿的保本理财。以及存量中少量公募基金的保本产品。

从目前的监管体系看,只有银行理财仍然有6万亿左右的保本产品,而且是合同明确约定保本。这是银监会1104非现场监管体系以及2014年39号文明确的内容,保本理财募集资金银行按照负债来处理,如果是金融机构购买银行保本理财,类似大额存单CD,按照同业存放核算。如果个人和企业购买保本银行理财,银行多数按照一般存款核算。

目前市场大量引用银监发[2014]35号文说银行保本理财受到严格监管,纯属误读。

证监会监管的证券期货资管受新八条底线严格约束,管理人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注意,虽然不能保本保收益,但是也有可能是140号问下的保本,具体分析请参考本文第二部分),结构化产品优先级也不属于保本。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绝大部分公募基金也都不属于保本产品。尽管市场上尚有3000多亿存量保本公募基金产品,但目前新发产品也基本冻结,从数量上看可以暂时忽略。所以合法合规的保本资产管理产品主要就是保本银行理财,此类产品涉嫌重复征收增值税。本文第五部分有案例详解。

2、对于底层资产为股票质押式回购、应收账款等类贷款服务,从资产管理计划管理人角度属于保本收益类,需要缴纳增值税。

但从资管计划的投资人角度,如果持有到期不需要缴增值税,因为以此类资产作为底层资产的资产管理计划多数属于非保本资管计划。而且管理人作为纳税主体已经为这部分收益缴纳增值税。

3、信贷资产收益权具体看合约,但笔者认为信贷资产收益权合同本身并没有保本条款,尽管底层资产属于保本合约,但从140号的征税思路不会穿透看底层资产来辨别是否保本。因此如果收益权转让的合约本身没有约定回购或保本,则不属于保本产品。出表行仍然持有底层信贷资产,贷款的利息收入其实已经纳入出表行的自营业务收入需要交增值税,投资人获取信贷资产收益权收益按照非保本不交增值税也合理。具体可以参考后面图解。

同理对其他各类收益权合同,需要具体分析收益权这一层合同文字表述,看是否有约定回购或者保本。

4、对于债券来说比较好理解,除非明确免税的利息收入(如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如果直接持有债券一般利息收入属于应税收入。但根据财税46号文如果是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人,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包括金融机构投资金融债。

5、ABS优先级不属于保本产品, 不论ABS优先级或劣后级持有人实际持有的是信托计划,或券商/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的份额,因此只要这些计划没有明确保本保收益(劣后级对优先级的支持不算保本),原始权益人提供流动性便利也不属于保本,除非原始权益人直接对ABS持有人提供回购可以算作保本,其他情况下ABS投资人不需要缴税。但现实中即便原始权益人有回购也是从SPV回购部分或全部基础资产,对于ABS持有人来讲是一种增信;但ABS优先级的资产是基于SPV和认购人之间的合约,该合约本身不会因为原始权益人对对基础资产增信而变为保本,所以仍然属于非保本金融产品。

以下为ABS的基本结构图示:

我们首先来讨论下D环节,即投资人投资、持有ABS这一环节是否需要交纳增值税?笔者认为,如果是持有到期,期间产生的收益则不需要交纳增值税,因为专项计划(SPV)是个非保本的产品(注意,虽然在B环节很可能有发起人回购或者第三方担保的安排,但是这不属于D环节的保本),但是如果投资人转让专项计划份额,增值部分则应当交纳。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下B环节,即发起人将基础资产装入SPV过程中的增值税问题。一般而言,这一环节需要将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即实现会计出表,这时候,需要根据底层资产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交纳增值税,如果是属于140号文项下的保本金融商品,如信托贷款的债权,其产生的现金流多数属于应税收入(具体可以参考财税[2016]36号文及46号文,70号文),则持有期间的收益(现金流)则需要(管理人)缴纳增值税;因为底层资产从目前银行间交易所的实际基础资产类别看。

如果是信贷ABS,发起人(银行)从释放资本占用的,信贷资产一般都会出表即真实出售,但为了规避银监102号债权转让必须重新签订合同的规定,实际上转让的是信贷资产收益权(并非债权),从收益权这一角度看,其并非保本,那么SPV期间持有收益权产生的收益管理人意味着不需要缴增值税?同时,从银行角度而言,该信贷资产已经出表且不继续涉入的情况下,银行也无需缴纳增值税了?笔者认为,国税总局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形出现,否则信贷资产利息收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规避缴税,到底由哪一方缴纳还需国税总局明确。

对于企业ABS,在发起人转让给SPV这一环节,往往都是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收益权,而且可能存在发起人到期回购的安排,资产也可能未出表,在这一情形下,则可能导致在A和B环节双重征税的问题,到底哪一环节缴纳,需要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确认。因此,在目前企业ABS设计中,应当特别留意发起人回购或者担保这一环节,如被认定为140号文下的保本,虽然2017年7月1日前不征收增值税,但项目存续至该日期以后,则可能存在被征收增值税的风险。另外,这还涉及到基础资产现金流的问题,到底是否包含增值税部分还是不包含。

下面为具体非挂牌ABS的案例:

此前的私募ABS信贷资产出表模式探讨

这个模式目前因为银监会82号文约束,可能需要做一些调整,但不影响我们拿来分析增值税问题。这里一共两个资产管理计划,分为4个步骤:

步骤一:银行B发放贷款形成信贷资产,这典型属于银行表内业务贷款利息收入属于应交增值税范围。如果银行B会计师认可收益权转让可以实现这笔贷款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笔者认为从财税140号文的逻辑看银行B仍然需要交增值税。虽然银行B将信贷资转到表外,但银行B仍然是这笔信贷资产的管理人,类似于资管计划管理人角色;银行只是将收益权转出,而收益权根据140号文又不属于缴税范围,如果银行B不交增值税,那么整个业务链就形成了增值税的漏洞。

步骤二:转出行将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券商专项计划,信贷资产收益权本身从合约来看不属于保本产品,从而券商不需要为该券商专项产品交增值税。

步骤三:A银行理财投资券商专项计划发行的优先级ABS,对A银行理财而言,ABS优先级不属于合约保本产品,所以作为管理人的A银行不需要交增值税。

步骤四:A银行理财如果是保本理财则投资人需要为投资收益交增值税,如果A银行理财属于非保本理财则投资人不需要交增值税。

从本案例来看,收益流从信贷资产利息收入一直流向A银行理财投资人,如果是非保本理财,则整个利息收入流经四个环节只有一次增值税,但如果银行理财为保本产品,则有两个环节需要交增值税,从而重复征税。

需要注意,如果是一般的ABS产品,企业或银行实现了基础债权资产完全出表,不是通过收益权形式,那么增值税缴税义务人不是原始权益人了,而是券商资管或信托计划的管理人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

(6)合伙企业LP份额

合伙企业的LP份额优先级,不论合同如何约定,这里的固定分红比例和本金保障都是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类似ABS优先级,不属于保本利息收入;有限合伙企业分红收益应该属于所得税范畴,不是这里增值税范畴。因此投资人不需要为分红收益交增值税。

合伙企业LP份额转让是否属于金融商品转让?还是按照股权转让处理?从财税36号文定义的“金融商品转让”: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转让;一般认为在协会备案的有限合伙制基金份额转让属于金融商品转移。但从实际操作看,有限合伙很少直接份额转让(退伙再入伙),多数可能是有限合伙收益全转让,至于这种类型创新品种是否属于金融商品转让,笔者很难定论;从法律形态看,如果先投资一个基金(该金融资产基于基金创设合同),再基于这个份额创设一个收益权卖出(收益权金融资产基于一个全新的合同创立),应该不属于同一个金融商品,从而也不存在“金融商品转让”。

(7)回购业务:

这项比较特殊,如果是金融同业之间的回购则属于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

如果不是金融机构同业之间交易,一般债券质押式回购按照保本收益需要缴增值税,债券买断式回购按照金融商品转让价差需要缴增值税。

股票质押式回购按照保本收益需要缴增值税,多数股票质押式回购的融资人不会是金融同业,所以股票质押式回购很少是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从而金融机构及其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股票质押式回购没法纳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混业资管相互嵌套背景下增值税税负问题探讨

首先需要强调,140号文之后,对去杠杆和去通道并没有明显作用,但对于金融机构此前表内业务表外化稍微增加成本;比如银行自营投资债券或非标需收益需要缴增值税,2017年7月之前只要银行将这部分投资委托给专户或其他资管计划则可以逃脱增值税,但此后就不能再起到避税功能。但如果多加基层通道从本文下面分析结果看也不会加重税务负担。

从目前表外业务大幅扩张来看,主要也不是为了逃避那点增值税,仍然以绕一行三会的各种监管指标为主。而目前除保本银行理财外也没有太多重复征税的情形。所以140号文和去杠杆、去通道没有联系。

1、重复征税只存在于保本资管产品,就目前而言主要集中在银行理财

因此对于保本资管产品而言,投资人相当于发放了一笔贷款给资产管理计划,到期及持有期间获得利息收入。所以,按照36号文,所有的保本银行理财的投资人需要就投资利息收入缴纳增值税。而140号文第4条又明确“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以资管产品管理人为增值税纳税人”,并不区分保本型和非保本型资管产品,那么从文件精神来看,所有的类型的资管产品都应该由资管产品管理人为增值税纳税人,如此以来就出现了双重征税的问题。

具体可以参考后面的案例1和案例2流程图分析更直接明了。

银行A自营资金(注意不是银行理财)投资他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从银监会统计口径看可以视作为存放同业;但税务局是否认可金融机构投资保本银行理财视为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仍然值得商榷,至少从财税36、46、和70号文明确文字表述看没有提及保本银行理财同业投资属于同业往来利息收入。

目前银行同业认购保本理财的情况比较普遍,对发行银行而言,往往是资产负债冲规模,突破各地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关于存款利率上限约束。对购买行而言,其目的往往是借通道投非标,或者是有时候城商行或农商行间资产配置。

2、财税140号文和去通道没有任何关系,绝大部分通道并不导致重复征税

从目前看市场上流行的多数嵌套并不会导致重复征税,所以140号文不会产生去通道效果。大致介绍几种模式:

(1)银行新增资产出表的模式

从下图看,主要有两个资产管理人,一个是信托计划,一个银行理财;从收益流的顺序看,是融资支付利息给信托计划,信托计划扣除管理费后支付给A银行,A银行再支付给B银行理财计划,理财计划将收益支付给其投资人。共经过了4个步骤,假定都持有到期(目前此类资管计划持有到期概率较大)

步骤一:按照财税140号文的思路,信托计划收到的融资利息,这部分属于应交增值税,因为这里的信托贷款站在信托计划角度属于典型的保本收益,合同明确约定融资偿还本金和收益,所以根据财税140号文第四条资金信托管理人(信托公司)需要为利息收入交增值税。

步骤二:信托计划投资人A银行而言,资金信托合同一定是非保本合同,信托明确不允许保本保收益,所以A银行获取信托分红收益不需要交增值税。

步骤三:B银行理财让信托收益权同样不属于保本合同,所以信托收益权的利息收入不属于增值税应交范围,从而B银行作为管理人不需要为该理财计划交增值税。

步骤四:B银行理财投资人获得B银行理财投资收益是否需要交增值税要看该理财产品是否保本。如果B银行理财属于保本理财,意味着投资人需要按照财税36号第一条第(五)项第1点所称的保本收益交增值税。如果B银行理财属于非保本表外理财,那么理财投资人不需要交增值税。

(2)通过有限合伙股加债形式投资底层资产

这种形式很普遍,以下是简化图,现实中,银行理财会再通过另一个通道对GP也可能进行名义控股;有限合伙层面很可能做成优先劣后的形式,融资认购部分劣后。底层资产一般以地方政府平台、房地产、PPP项目为主。

1、现实中银行理财不会转让单一信托;有转让信托受益权比较普遍,笔者认为不属于增值税范畴。不属于贷款服务收入,是否属于金融商品转让有待明确

2、单一信托也不会转让有限合伙基金LP,LP其实只有退伙和入伙的问题,现实中也是转让收益权比较多,是否属于金融商品转让有待明确

3、有限合伙基金的委贷属于贷款服务,股权投资+回购不确定,我更倾向于不算

(3)银行理财参与三年期定向增发模式增值税分析

下图是最简单的三年期定增模式,只有两个资管计划,三个步骤:

步骤一:券商定向从融资人买入返售获得回购差价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所以这里券商定向或基金子公司专户需要交增值税。

步骤二:商业银行理财认购券商定向,作为唯一投资人,获得到期收益或分红收益,但券商定向一定不属于保本产品,所以银行理财作为投资人不需要交增值税。

步骤三:此类产品,多数情况下属于非保本理财,则银行理财投资人不需要交增值税。

 

(4)银行理财购买基金专户变相投资底层信用债券、ABS、利率债

这个模式非常简单,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基金专户从所投资的信用债、ABS获取收益(利息或买卖价差)属于应缴增值税;利率债和CD部分是否缴税核心看是利息收入还是价差,如果属于持有金融债/CD获取的收益按照财税46号文按照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不用缴增值税,如果属于买卖价差笔者认为需以缴增值税。

步骤二:银行理财从基金专户获得分红收益不属于增值税范畴,因为基金专户属于非保本产品。

步骤三:银行理财投资人获取理财投资收益,如果是保本理财需要缴增值税,如果非保本则不需要缴增值税。当然开放式净值型申购赎回产品不一样。后面单独讨论。

 

3、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投资同业往来利息收入是否也可以纳入免税的范畴?

如果资产管理计划发放的涉农贷款,取得收益是否也参照金融机构表内业务按照3%交增值税?

这个问题比较特殊,首先需要搞清楚税务局为何允许金融机构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主要考虑到同业往来不属于实际增值部分,只是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余缺调剂;如果对同业往来进行征税则意味着有重复征税的嫌疑,比如A银行和B银行做一笔10亿元的存放同业或买入返售,一年期利息收入4000万;B银行运用融入的这10亿元投资企业债或者发放贷款获取5000万收益,税务局已经对这5000收益征收了增值税,A银行的同业业务利息收入就是来自于这B银行的5000万贷款收益,如果再对4000万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会导致重复征税。

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包括:同业存单(CD)、存放同业、金融债、转贴现、同业代付、同业借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买断式或质押式);是否包括股票质押式回购尚未明确。

那么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信托计划等)投资上述产品的利息收入是否也同样按照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从而免征增值税?目前140号文并未明确,但笔者认为为避免重复征税的嫌疑也应该免征增值税。如果资管计划的投资人是个人或企业,穿透看则类似个人或企业借钱给金融机构,如果投资人为金融机构穿透资管计划就完全是同业业务;不论哪种情形都属于免征增值税范畴。

4、定制化公募

其实“定制化公募”这个词汇并不是严谨法律法规的概念,只是大家做业务的一个行话,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希望通过公募基金+分红的形式规避所得税,从而用公募基金的壳来包装实质上是一对一专户性质的资金;绝大多数资金来源都是单一客户,甚至投资决策都是客户指定。《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明确了:“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所以通过公募基金分红可以比所得税。其实2017年7月之后,140号严格实施,定制化公募同事也可以规避增值税。

但这里的问题是“定制化公募”本身肯定属于监管灰色地带,单一投资人资金占比99%以上,其他199人内部员工或其他配角,未来财政部和税务局是否会对定制化公募避税进行限制,或证监会对定制化公募进行规范有待观察。

五关于增值税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下面几个点的探讨纯粹理论层面,有些可能即便即便财政部和税务局也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这并妨碍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1、公募基金买卖债券和股票免增值税,是否包括持有债券的利息收入?

首先根据财税36号文(二十二)下列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4、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

所以公募基金买卖股票和债券收益不交增值税。但没有明确这里的“买卖”含义,从文字表述看和财税[2008]1号对公募基金所得税免税表述有差异,财税[2008]1号文明确公募基金买卖债券和股票价差和持有此类资产的利息收入都免所得税。

但从总体征收思路和实践来看,对“买卖”的理解是包括“买卖价差”和“持有期间利息收入”,因为这两者都属于金融商品转让收入。

2、公募基金的基金专户是否也可以享受类似公募基金产品的待遇,买卖股票和债券的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公募基金的专户也参照公募基金金融商品转让免征增值税,那么会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增值税征收形成一个非常大的漏洞。银行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完全可以通过购买专户来避税。而且专户产品实质上属于私募,和其他类型的资管产品并没有实质性差异。不论从期限特征、募集特征、信息披露、估值核算等要求看,公募基金和基金专户存在本质差异。

笔者认为公募基金专户不能参照财税36号文免征增值税。尽管部分地区执行口径尚有差异,但这个问题最终应该需要全国统一。

3、如果非保本资管计划到期前转让的价差则需要缴税,转让之前持有期间获得的利息收入是否征收增值税。

这需要结合140号文第一条和第二条一起来看。第一条首先明确“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属于利息或利息性质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税”,再结合第二条纳税人购入基金、信托、理财产品各类资管持有到期不属于金融商品转让,意味着如果非保本资管计划持有到期不需要交增值税,如果到期前转让需要就转让价差按照“金融商品转让”交增值税,只要非保本转让前持有的这段时间获取利息收入参照第一条不需要增税。

4、公募基金申购赎回价差是否属于增值税缴纳范围?货币基金和部分开放式申购赎回的银行理财

(首先这里探讨的话题不包括个人,个人金融商品转让本来就免增值税);

非保本公募基金分红收益根据财税140号文第一条不属于缴纳增值税范围。但申购赎回价差属于金融商品转让应该缴纳增值税;对于部分货币基金每日计算收益,定期分红收益转增基金份额在赎回时候一并返还投资人。这里部分净值型开放式银行理财也比较类似(净值型银行理财总规模大约1.7万亿规模),客户可以提前赎回,赎回收益按照此前每日计算的净值一并返回投资人。这里的收益并不会提前给客户,但却是提前计提好的,是否属于金融商品转让价差有不确定性。笔者更倾向于按照是否披露每日净值收益来划分。公募基金中的货币基金显然符合要求,从而不属于金融商品转让收益。但非保本银行理财即便有净值其披露情况未必很好,所以大部分净值型银行理财可能仍然达不到这个要求,赎回收益可能按照价差需要缴税。

此外严格按照银监会要求,多数非保本开放式银行理财仍然需要按照固定期限发售,只要投资人持有该产品到期(从7天到1年不等)肯定不属于金融商品转让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5、衍生品交易的增值税问题探讨

上述演示的是实物交割,如果是差额交割,更简单一些仅仅按照差额交割部分收增值税,此外期权费需要交增值税。

对于远期、掉期交易更简单一点。对于利率互换,其实更类似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但财税46和70号文没有把利率互换纳入到同业往来范围,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要按照固定端和浮动端差额交割的金额缴增值税

6、当然仍然存在诸多难题,140号文具体执行细节,比如:

(1)到底是否追溯进行征税?

一开始140号文出来后,关于追溯的问题反响最为强烈,最终财政部通过公告形式明确延迟到2017年7月1日执行。《关于资管产品增值税政策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7】2号)

2017年7月1日(含)以后,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以资管产品管理人为增值税纳税人,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对资管产品在2017年7月1日前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未缴纳增值税的,不再缴纳;已缴纳增值税的,已纳税额从资管产品管理人以后月份的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

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具体征收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因此非常明确,资产管理计划不论是2017年7月之前成立还是之后成立,税务局仅仅按照7月1号时点进行划分,即便是2016年成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只要在2017年7月以后仍然存续,那么后续的存续期间发生的应税收入仍然需要缴增值税。

(2)产品层面已缴纳增值税向投资人和融资人开票么?

(3)一个资管产品进行不同投资的进项分摊问题?按照资管产品计算进项销项还是按照管理人连同管理人自身其它业务一起计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