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 你还能想起你记忆中的那辆自行车吗?

怀旧 | 你还能想起你记忆中的那辆自行车吗?
2017年03月22日 12:55 中经春秋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于共享单车的讨论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虽然这种突然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不少资本的青睐,但质疑之声仍旧不断。

不过,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不是这些。在共享单车目前异常火爆的背景下,小编想带大家看一看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最早的自行车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自行车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最早的自行车雏形出自达芬奇的手稿集——《大西洋古抄本》。

在复原《大西洋古抄本》时,研究者在两个粘住的页面之间发现了疑似“自行车”的图示。

不过,自行车在当时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被实际制造出来。

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受四轮马车启发,做出了最早的自行车。

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虽然这辆“木马轮”既没有传动链条,又无转向装置,但依旧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自行车。

不过,被人们公认为自行车发明者的,则是德国的德莱斯。

1817年,德莱斯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在随后的70多年里,许多发明者对自行车进行了完善与改造。直到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也从此,基本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

自行车传入中国

19世纪60年代,自行车在法国率先实现量产之后,最早被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引入到中国。但它一开始并未受到中国人的青睐。

庚子事变之后,民众的“天朝上国”观念渐渐被崇洋心理所取代,这有力的促进了自行车的普及。不过,此时传入中国的自行车在技术上还不完美,只能作为闲时游戏娱乐的工具。

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便是一位自行车的狂热爱好者。当年,他还曾命令内务府将养心殿的门槛锯掉,仅仅是为了能在故宫里更自由的骑行。

1911年,上海的邮政部门从英国购入100辆自行车,开始用自行车投递邮件。这是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公用。之后,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公用自行车数量不断攀升。

自行车的普及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汽油的缺乏,上海公共汽车完全停业。与此同时,人力车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自行车的优势便因此显露无疑,需求与日俱增,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交通工具。

有意思的是,战争期间,上海下层民众有出行之需,但却无力购买。这使得自行车出租业务应时兴起。这似乎便是最早的共享单车模式?

同时,随着自行车的普及,永久、飞鸽、凤凰等我们所熟知的民族品牌也开始逐渐崛起。

永久:曾是“奢侈品”

1940 年,日本商人小岛和三郎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全线生产自行车的工厂——昌和制作所。这便是永久自行车的前身。

解放后,为了纪念新时代的开始,厂里想要给产品设计一个新的商标。

一开始,新商标被定名为“熊球”。图案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的顶端,这只淡黄色的北极熊代表苏联,整个商标则意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

但后来,工人们觉得“熊球”的政治色彩过于浓重,作为自行车的商标显然不太适宜,最后便决定用“熊球”的谐音“永久”来作为产品名称,商标最终定稿时,则增加了“永久牌”的字样。

1952年,永久牌自行车年产已达到28767辆,占全国自行车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在后来家喻户晓的品牌开始崛起。

1953年该厂正式定名为“上海自行车厂”。1954年到1955年,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管理局把制造公制标定车的任务给了上海自行车厂。这个标定车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永久二八大杠。

而在随后的几年里,永久相继制成并推出了公路赛车、31型轻便车、62型载重车等车型。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辆“永久”是一件非常潮的事情。对于那时的中国家庭来说,永久自行车真可谓是一件“奢侈品”,其稀有及昂贵的程度,就如同今日的宝马。甚至一些买不起或买不到永久的人,还会用永久的配件自己组装出一辆自行车。

不过,到了90年代后期,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开始陷入亏损,2001年被民营企业中路集团收购。

如今,永久这一老字号品牌也在不断的尝试变革与创新,但在汽车、电动车、洋品牌等等一系列激烈的竞争之下,想要重回曾经的辉煌,永久要做的可能还要更多。

飞鸽:时尚青年的标配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

事实上,“飞鸽”的前身,是日本人于1936年在天津建立的自行车厂。当时,工厂从日本进口零件组装、生产自行车。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车厂,改品牌为“胜利”“中字”。又到新中国成立后,工厂正式更名为“天津自行车厂”

1950年7月5日,天津自行车厂的300名工人历时两个多月研制出了10辆样车,新中国第一批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由此诞生。而为了表达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热爱,为了比拟它结实、轻快、漂亮的特点,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飞鸽”。

80年代初,老百姓出行基本都靠自行车,最火的时候,飞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600万辆。在当时,一辆新款飞鸽自行车是时尚青年的标准配置,不少人的新娘就是骑着飞鸽自行车娶回来的。

1989年2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老布什夫妇,并将飞鸽自行车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这之后不久,法国一客商一下子订了3万辆飞鸽车。

1998年,市场经济大潮袭来,自行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飞鸽的产、销量也因此跌至底谷,仅几十万辆。连续严重的亏损令飞鸽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1999年6月,飞鸽自行车有限公司成立。新飞鸽减轻了债务和人员包袱,开始慢慢恢复元气。

2009年3月,飞鸽进行了第二次企业变革。改革后的飞鸽,产权更清晰了,生产设备也全部换新,成为一家彻底的现代企业。

如今,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飞鸽”也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自行车的新兴领域。不过,未来的发展能否顺利,仍需时间的证明。

凤凰:200元征来新商标

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

据了解,上海自行车三厂最开始经营的是“生产”牌自行车。不过,由于“生产”牌商标呈齿轮图形,不能体现自行车产品轻快的特点,同时又因为品牌的知名度在当时与名牌仍有差距,因此,上海自行车三厂开始思索创建一个新的商标。

为此,他们特意在《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刊登了征求商标的启示。而且还是有偿征求:第一名200元,第二名100元。

其中有一位周先生提供了一个仪态秀美的凤凰图案,并写道:“凤凰好,飞翔轻快,是民间吉祥之物,受人民喜欢。”

这幅凤凰图案在全体员工的评议中,获得了90%以上的赞同。从此,“凤凰”品牌便诞生了。

1959年2月,在客服了重重困难之后,1000辆小批量试制的凤凰车顺利下线。从这时起,凤凰自行车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九十年代起,凤凰自行车成为中国政府赠送外国贵宾的官方礼物。

不过,随着市场上的自行车品牌的逐渐增多,凤凰品牌也开始出现老化、弱化的现象。

2010年,凤凰引入民营资本,进行体制改革,建成了集自行车、电动车、童车以及轮椅车等产品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两轮车制造企业。

不过,同众多老字号品牌一样,在线下布局频频遇阻的情况下,凤凰也开始思索电商业务的开展。而对于线下的布局,凤凰也并没有放弃。全渠道、差异化经营是凤凰目前努力的方向。

曾经的“自行车王国”

事实上,由于自行车在我国曾经的发展盛况,中国一度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要“土豪”。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个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也就是说,在当时想要买一辆自行车,不吃不喝也要攒三四个月的钱。

到了70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成为了结婚的必备品。但当时,自行车并不是你有钱就可以买到的,还必须要有一张自行车购买票。而这张票,是十分难搞到的。也因此,当时甚至出现了伪造、倒卖自行车购买票证以及商家利用紧缺商品拉关系的现象。

198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十种日用机电产品生产,由此,各地开始掀起一股兴建自行车厂和零配件厂的浪潮。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自行车的数量开始急速增长。到80年代末,除去老人孩子,几乎是人手一车的状态。

而在供需充足,百姓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许多人不再骑破车旧车,折叠车、山地车、变速车、等等五花八门的新式自行车开始由此流行起来。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自行车的保有量和使用率迅速下降。到2002年,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所占比例基本在35%左右,在一些城市 (如广州) 已至15%左右。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和电动车开始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自行车渐渐淡出了百姓的生活。

但在这两年,由于交通拥堵及空气污染程度的日益恶化,绿色出行开始被频繁提及。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年底,一种名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开始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

而在最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会不会再一次出现“全民骑行”的盛况呢?

说实话,小编对于自行车的回忆,好像都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干过这样的事: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把脚塞到正在运转的车轱辘里……

不管你们有没有干过,反正小编这么干过……

虽然场面有些过于“惨烈”,但却足够令人印象深刻。

说了这么多,想必勾起了不少人对于自行车和那个年代的回忆吧。欢迎大家留言和我们分享哦!

本文转自公号:中国经营报(ID:chinabusinessjournal)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