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也爱玩“自拍”(上)

慈禧也爱玩“自拍”(上)
2017年08月14日 17:55 中经春秋

慈禧太后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终年74岁。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人物。

慈禧一生追求权欲和享受,在生活上奢侈靡费,挥霍无度,凡世间享乐之事,她无所不好。在其晚年,又对照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

摄影术于十九世纪中叶才从西方传入中国,这一外来新鲜事物具有方法便捷、影像真实并便于长期保存等特点。摄影作品可供艺术欣赏,又可为社会交际和生活纪念之用,因而颇受晚清朝廷王公大臣们的青睐。兵部侍郎崇厚称之为“开数千年不传之秘”,刑部尚书崇实更赋诗称绝:

“光学须从化学详,西人格物有奇方,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

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中国国内懂照相和有机会照相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所熟悉并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尤其是昏愦的清廷统治阶层,曾一度视摄影为异端邪术,排斥于紫禁城之外。在他们看来,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逆举。这种观念直至十九世纪末才稍有改变。照相首先出现于一些朝廷官员和皇亲国戚的家中,并逐渐被推广而代替了传统肖像画。

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办理洋务的恭亲王奕訢就曾请来华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为他拍摄肖像;光绪十一年(1885年),醇亲王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于那年四月赴天津巡阅海防,为了加强宣传,他特召在天津开设照相馆的广东人梁时泰和德国人来兴克随行拍照。第二年,这些照片由醇亲王进呈光绪皇帝御览,这样,摄影相片首次进入了宫中。也是在这一年,清廷下旨绘制“四案图”,用以表彰为维护清朝统治而丧命的“功臣”,奕譞提议绘画时应以“照相为准”。而当年慈禧太后首次看到摄影相片时,不禁大为惊叹和赞赏。

慈禧晚年喜欢为自己画肖像,曾以重金聘外国画师进宫供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8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当慈禧看到摄影比画像快而方便,并且神情酷肖,效果更为真实时,便跃跃欲试,对照相产生浓厚兴趣,很想亲身领略一下个中奥妙。

当时,摄影主要还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需进口,成本昂贵。如今故宫博物院内还珍藏着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余种装饰、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年她七旬寿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前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勋龄所摄。

那一年,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专门为慈禧太后拍照。勋龄的妹妹容龄时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回忆说:“有一次,慈禧问我姐妹俩会不会照像,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像,从外边找人来照像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像,奴才勋龄会照像。’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像,照出像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

而勋龄本人则自述道:“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

“就让他在照像的时候免跪吧”

慈禧为了照相,特传御旨在其寝宫颐和园乐寿堂前搭席棚,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式布置豪华的陈设。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没有专门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又避免慈禧所忌讳的阴阳睑,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只有利用自然散射光。

照相之前,慈禧要先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她常命御用摄影师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的样片呈奉御览。

慈禧所拍照片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慈禧的单人特写照,均摄于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宽大的御座旁,或站或坐。虽已是69岁的老妪,却面貌姣媚,目光炯炯有神,可以窥见她保养有方。每幅照片中,慈禧的装束、头饰和周围的陈设皆不相同。

慈禧特下御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大成罕见的巨照,并命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托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的紫檀木匣盒,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秀棉袱,极其豪华。

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慈禧寝宫中,挂钩是行龙圆头银制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可以想见,在二十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成如此之大,甚为不易。且影像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百余年前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来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足以体现出勋龄纯熟的摄影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当年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大概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据勋龄的妹妹容龄所著《清宫琐记》记载:

“勋龄给慈禧照相,他在对光的时候要跪着,但跪着又够不着照机。李莲英便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照。慈禧说:‘就让他在照像的时候免跪吧。’勋龄是大近视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勋龄不戴眼镜便无法对光,他只好告诉李莲英。李莲英禀明慈禧,特许他戴着眼镜对光。”

慈禧太后在拍个人特写照时,每拍一张都要更换一身袍褂装饰。她所穿的衣服包括各色绸缎绣龙袍、龙褂、绣蟒袍、绣百蝶袍、绣牡丹袍、绣凤和寿字袍,各色缂丝、绣不同式样的寿字图案敞衣、马褂、金丝串珠丝绣礼服、绣花串珠褂等,有的袍褂还镶有金边。衣服上都密缀了许多上等明珠,乌黑的“两把头”(满人妇女最常见的发式)上则插着金银凤簪、玉蝴蝶、珠宝或翠花等各种不同的头饰,并佩戴各式名贵的耳环,璀璨耀目。有几幅照片的头饰左边,还悬着八串珠珞。慈禧的手上常带有几副玉钏、翠戒、班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三寸长的金指甲套,左手两个指头戴上同样长的玉指甲套。

总之,慈禧“出镜”时,各种首饰都与袍褂相配称,在珠宝之间,通常还夹有几朵鲜花,白茉莉是慈禧最喜欢的一种。

未完待续

作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逾四十年,是故宫旧藏照片研究专家、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会员、紫禁城学会会员,出版《寻觅旧京》、《影像秘境》、《故宫藏慈禧照片》、《昔日皇宫掠影》等著作多种。本文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合编的《颐和园史事研究百年文选》(2017年1月出版)一书,转载经作者本人同意。感谢清史研究所学者阚红柳、颜军的支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