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补偿消失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掏全款买电动车?

优惠补偿消失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掏全款买电动车?
2017年04月27日 07:55 商业周刊

撰文:Tom Randall

汽车研究公司埃德蒙兹(Edmunds)最近表示,电动车行业还离不开扶持

电动车行业最艰难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即将展开远大前程

电动车行业是否做好了独当一面的准备?

如果你去了4月14日的纽约国际车展(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Show),看到3.75万美元的雪佛兰Bolt (电动车)和孪生兄弟般的雪佛兰克鲁兹(汽油车)停在一起,而后者只要1.7万美元——那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个大写的“NO”。雪佛兰Bolt可以说是比克鲁兹好,但好不到多2万美元的程度。

优惠补贴即将消失

汽车研究公司埃德蒙兹(Edmunds)最近也表示,电动车行业还离不开扶持。埃德蒙兹警告称,美国取消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可能会断送美国电动车市场”。埃德蒙兹举了佐治亚州的例子:在额外优惠5000美元的推动下,该州竟成为美国第一大电动车销售市场,电动车一度占到新车销售的4%。然后优惠结束,一地鸡毛。

不过,佐治亚州的购车优惠到期后,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与日产聆风 (Nissan Leaf,占据该州电动车市场大部分份额)不同,豪华电动车特斯拉(Teslas)的销售丝毫没有受到优惠取消的影响。如今佐治亚州购买特斯拉的人比补贴时期还多。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朝一日,电动车在价格和功能上与燃油车平起平坐后,那时会发生什么呢?与聆风或宝马i3 (BMW i3)不同,特斯拉Model S比同价位的汽油车跑得快,续航能力强,快速充电网的范围广,还配备自动驾驶仪和无线软件更新等无出其右的先进技术。

特斯拉Model S

于是,Model S成为全美最畅销的大型豪华车。州或联邦层面的优惠变化都不大可能改变这一事实。不过这款特斯拉属于高端车型,起价大约在7万美元。对于普通电动车来说,如果想真正通过补贴这一关,做到统领汽车行业,那么还需要在平价车上证明自己,选择也必须多元化,除特斯拉以外要有更多的制造商加入进来。

这一天何时到来?

电动汽车的主要成本是电池,中型电动车的标价近一半是电池成本。如果不算电池,电动车比燃油车的生产和维护成本还低。正因如此,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Renault)选择销售无电池的Zoe电动车,让客户每月付费租用电池)。电池租赁改变了客户对汽车价格的看法。消费者将电池租金看作每月燃油费,在计算总拥有成本时就会考虑到节省的油钱。

对大众市场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价签上明明白白的数字,所以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必须进一步降低。幸运的是,电池价格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迅速下降。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最近一项分析显示,2026年前后,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将低于汽油车。某些类别的车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欧洲生产的紧凑经济型轿车和SUV。

电动车的成本何时才能降到与燃油车一样?这并非学术问题。按照美国规定,车企的电动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0万辆后,联邦对其消费者的税收抵免额度将逐渐减少至零。特斯拉明年某个时候就能卖到20万辆,日产和通用汽车也不会晚太久,而特朗普政府也不像是要延长补贴的样子。

还有一个原因让电动汽车平价不起来:那就是在产量较低(早期型号年产不到10万辆)的情况下,即便传统的汽车零部件成本也会偏高。产量少,电池开发成本高,电动汽车行业数十年来一直笼罩在这片阴云中,这就是为什么在该行业能独当一面之前,政府要提供补贴、让它能透口气的原因。

政府优惠措施对电动汽车行业的诞生至关重要。电动车在减少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大有作为,因此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将继续提供这种优惠。

电动汽车业的未来

即使政府不太开明,电动汽车业也即将走出阴霾。特斯拉Model S轿车和Model X SUV在价格和功能上几乎与燃油车不相上下,开行业之先河。该公司将于2017年晚些时候推出Model 3,一款3.5万美元的入门级豪华轿车,继续上演这一双料传奇。续航能力更强的日产聆风将在9月推出,3万美元以下车型可能开始接近与燃油车的平价区,具体视售价而定。由于促销力度大,2017款聆风的销量已超过新款雪佛兰Bolt,补贴售价不到1.5万美元。日产没有透露可行驶更长距离的2018款聆风的价格。

不仅如此,2018年大众汽车的电动车产品也将亮相,为我们带来奥迪(Audi)纯电动SUV和覆盖美国大城市的快速充电网,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将迎来首次挑战。捷豹(Jaguar)和沃尔沃(Volvo)也称电动车推出在即。到2020年,市场迎来井喷,梅赛德斯(Mercedes)、大众、通用汽车等将发布几十款新车型。

美国的税收优惠将于2018年到期,不要指望佐治亚州那样的电动车市场下滑还会重演。电动车行业最艰难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即将展开远大前程。重量级汽车制造商无不投入数十亿美元来研发电动车,聪明的厂商将在短期内大打价格战,以建立长期的市场份额。优惠措施固然重要,但要不了多长时间,市场就不会再被它牵着走了。 

编辑:穆赛、格根坦娜

翻译:杨熙

◆ ◆ ◆ ◆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