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地屌丝的上海买房记

一个外地屌丝的上海买房记
2017年03月20日 10:36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有诗云: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套房。

01

2005年,我作为一名屌丝,初来上海。彼时,“屌丝”一词还未问世。

多年后,很多土豪都自称屌丝,连王思聪都模仿屌丝气质,让这个词失去了它应有的纯洁。

我当时住在闵行吴泾镇,月薪2500,税前。同事们基本跟我一样,那时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买房,不是柴米油盐,都是学习与奋斗。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屌丝,我们不屑谈这些。

上海这座城市的可能性,带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反正我还很年轻。对我来说,未来是个美好而神秘的存在。

一天晚上,房东太太收完我房租后对我说,附近有个万科的楼盘,叫花园小城,5000块一平方。我很惊诧,这样一个没有地铁、去徐家汇都说“去市里”的地方,卖5千,傻逼才买。

后来我发愤图强,努力拼搏,终于用事实证明,我才是傻逼。

9年后,孩子1岁,我从一个小年轻,变成了一个伪青年,不得不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一个闷热的夏天晚上顿悟,在中国,房子从来都不只是用来住的,它是享受城市发展红利的‘资格’。在这个红利大礼包里,装满了教育、医疗、户口等等,以及比杜蕾斯更好的安全感。

上海海纳百川,没有房子,就不在百川之内。

我要买房!

02

当时正在学车,驾校王老板看我骨骼清奇,是一枚合格的螺丝钉,给我分享了他的房事。

王老板是上海人,几年前家里拆迁,他和姐姐两家,每家除了各分得一套房外,还有100多万的现金。姐姐和姐夫热衷炒股,K线图研究得出神入化,前前后后,100多万全部扔进了股市,完美套牢。

他当时也想入市,被老婆严令制止,100多万做首付,先后买了两套房。眼瞅着房价蹭蹭的上涨,这两套房子已经值1600万了,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套现,办驾校只是不想闲着。

而他姐姐一家,至今还窝在那套动迁房里。

听他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我要马上买房!

03

2013年,金地在泗泾拿了一块超大的地,建筑面积将近100万方。我由于工作原因,参加了他们一个策划会,会上,一个在上海做了15年地产的老总拍桌放言:泗泾必火。

当时的泗泾,还是地铁9号线上一个被忽视的小地方,市区人买房,最远到九亭,不再向西;松江人买房,最远到佘山,不再向东。

泗泾夹在中间,两头不靠。

但永远不要低估上海摊大饼的速度,不然怎么敢叫上海滩。

当大饼摊到松江,泗泾就变成了9号线链条的一个关键环节。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保利、建发、同润,纷纷插足。董小姐的格力不但来插一脚,还以预期6万的保本价,夯实了格力一贯的口号:

好价格,格力造。

当然,这都是过去三年间发生的事情。

我终于在2014年的春节后,把房子买到了泗泾。你以为我很有前瞻性,预见了泗泾的伟大复兴吗?并不是,因为当时的泗泾,是我唯一买得起且最近的地方。

买房前一周的一个晚上,我打开上海地图,以徐家汇为圆心,摸着银行卡,开始划圈。弧线划到了泗泾,就这里了。

04

一个同事听说我买在了泗泾,给我讲了一件令他非常郁闷懊恼的事,这件事,让我开心了一个月。

时间又回到2005年,那一年,我的这位91年同事15岁。他爸妈去泗泾看房,4800一平米,160平米的两层花园洋房,总价70多万。当时9号线还没开通,开车过去,路两边不是黄色的稻田,就是黄色的油菜地。买房这事,也黄了。

现在,当年看过的那个楼盘,距泗泾地铁站步行6分钟,同样的户型,二手房价已经冲到了5万。时间研究专家陈奕迅说: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十年之后,就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啦。

“我本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我爸没有珍惜。”我同事说这话的时候我听得很认真,这是心碎的声音。

当然,他只看到我搭上了开往泗泾的地铁,没看到我严重下降的生活质量,不敢旅游、不敢消费、不敢跟老板拍桌子,连卫生纸都用得少了。

高晓松说,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至今没有买房。这话曾一度让我心潮荡漾。所以在我的文字里,会多次出现诗和远方这个词,它始终活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沉到海底,埋进沙里。我知道它的存在,但从不拿出来。

还有人搬出马云、陈天桥、马化腾众土豪,当年都没有用手里的50万买房,从而成就了一方霸业。

但我的观察是,在潮水汹涌而来的时候,总会有个别小鱼逆流而上,纵身一跃,跳了龙门。

然后被一部分人当成安慰剂,看,别买房,去创业,去逆袭。

但他们没看到更多的人,就像黄浦江里的小鱼虾,随着浪奔浪流一阵扑腾,被裹挟到淤泥里。

05

最近大家在聊一线城市的房价,抱怨、不满、泄愤,但这并不会让房价降下来。

最悲催的不是买不起房,因为迟早有一天,绝大部分人都会有房子的。最悲催的是那些原本买得起,却等着房价下跌而没有买的。

他们还相信房价靠政策调控就能降下来,相信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清仓大甩卖,相信一胎政策导致未来的人少房多……

就是不相信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东西:供求关系。

截止到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大概60%,大量农业、小镇人口涌向大城市的现状,还要持续很多年。

僧多粥少的问题,光限制大家少吃粥,是解决不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米的供应。

但他们偏不。

所以至今我也不明白,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为什么要保有大量的农业用地,而不是用来增加土地供应?

06

现在,可以回答知乎上那位为北京房价苦恼的朋友了。

这种状态是否畸形?是的。是否合理?是的。是否透支着年轻人的生活品质?没错;是否压制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不是的。

为什么不是,这个话题不能展开了,不然下篇文章就没得写了。

我只想说一个观点,一线城市的外地年轻人,真不必被这些问题困扰,它既不能让房价下跌,也不能让自己提升。

多花点时间,让自己牛逼起来,更务实。

最后,献上我喜欢的另一个灵魂歌手,他唱道:

他们指向左,他们指向右,他们一直有洋楼。我们不能叫,我们不能交,我们的生活带套套。

看到没,不要叫,因为你叫破喉咙也不会有人理你的。

以上内容,来自我的好朋友,微信公众账号:不听话的小孩,欢迎关注

以上为正文,手动搜索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即可关注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