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口碑爆棚,观众为何选择传记电影?

《至暗时刻》口碑爆棚,观众为何选择传记电影?
2017年12月25日 12:23 王冠红人馆

央广《王冠红人馆》财经报告:《至暗时刻》口碑爆棚,观众为何选择传记电影?

12月1日,传记电影《至暗时刻》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尽管首日排片仅为4.4%,但仍收获较好口碑。《至暗时刻》为何能够得到好评?主创团队为此付出多少心血?传记电影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央广《王冠红人馆》为您深度解析传记电影《至暗时刻》的口碑“爆棚”之路。

首次向全国民众直播演讲的丘吉尔

一、聚焦——年末影片“混战”序幕拉开,《至暗时刻》口碑创下同类影片纪录

由加里·奥德曼主演的传记电影《至暗时刻》已于12月1日正式在中国内地上映。首日排片仅为4.4%,首日票房也仅有274万,位列当日票房排行的第七位,而上座率场均达到8个人,中规中矩。截至12月7日,《至暗时刻》上映7天,票房不到3000万;截至12月20日,《至暗时刻》累计票房3524.70万。

此外,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北美周末三天票房粗报出炉,《至暗时刻》扩馆至53家影院,收77.7万,涨幅617%,单馆14660美元,累计123万。

当然,《至暗时刻》内地票房遇冷存在一定客观因素。一方面,传记影片本身具有的小众化属性决定其很难得到影院青睐,排片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至暗时刻》的档期并不讨巧,正值年末各大影片“混战”时期,《寻梦环游记》《帕丁熊2》《芳华》等影片上升势头强劲,对其造成不小的冲击。

尽管如此,作为一部诚意之作,《至暗时刻》上映以来的口碑还是创下同类影片纪录,豆瓣网友给出8.6高分,同时在第三方票务平台均获得了罕见的9分高分。有网友评价:“连接唐宁街和地图室的通道那么长,他的脚步仿佛走完一生;横跨敦刻尔克和大不列颠的距离那么短,他的标注如同死神镰刀…比任何人都期盼奇迹,也比任何人都理解牺牲,但他必须藏起所有情绪,在至暗时刻里,做最亮的一束光。”还有网友说:“值得被载入影史的一次表演,临危受命的伟大政治家丘吉尔在镜头前重生。通篇室内对话场景却爆发出极强情绪,有限封闭空间内的镜头和光影调度更显功力。满血复活的乔·赖特也宣告了,技巧性的电影永远都不过时。”除此之外,还有网友称:“气氛营造得十分到位,完全能感受到片名的寓意:一个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反对他的老头,逐渐地从坚持,到无奈,到差点妥协与放弃,那种绝望真的感同身受,然而关键时刻,大家作为骄傲的大英帝国子民的尊严支持着他。”可见好评度颇高。

《至暗时刻》豆瓣评分8.6

部分网友评价

除了广大网友“点赞”外,众媒体也纷纷发声,对《至暗时刻》给予高度评价。

著名杂志《Indie Wire》评价:“《至暗时刻》用一种不那么敏锐但却足够适合的方式,证明了语言的力量及其所能激发的无限潜能。”

《澎湃新闻》在12月1日的报道《丘吉尔的至暗,奥德曼的高光》中提到:“整体来看,《至暗时刻》不免让人想到前几年斯皮尔伯格拍的《林肯》,都是以主演的演技见长。当年,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林肯一角入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并最终折桂。而《至暗时刻》里的加里·奥德曼也配得上同样的荣誉。”

二、解析——回到过去,《至暗时刻》细致再现当年场景

《至暗时刻》讲了点啥?

《至暗时刻》是一部由乔·赖特执导,由加里·奥德曼,莉莉·詹姆斯,本·门德尔森,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等主演的传记历史片。于2017年9月10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映。

影片聚焦英国史上最负盛名的领导者丘吉尔担任首相期间的传奇经历,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丘吉尔抵住来自内部及外部压力,带领英国人民奋起反抗,赢得敦刻尔克战役的胜利,度过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故事。

《至暗时刻》人物海报

主人公本身的魅力+细节刻画到位+演员的辛苦付出,《至暗时刻》收获一片叫好声

《至暗时刻》在影片类型及档期方面存在劣势的情况下,仍能够突出重围,收获一片叫好声,关键因素在于主人公丘吉尔本身具有的魅力、影片对细节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

丘吉尔本身具有的魅力。2002 年BBC 进行的“最伟大的100 名英国人”调查中,丘吉尔位列榜首。在英国人民心里,他的地位远远超越了达尔文、莎士比亚、牛顿、图灵、狄更斯和约翰·列侬。丘吉尔不仅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家的作家,还是曾经改变了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政治家。而《至暗时刻》对丘吉尔传奇经历的细致讲述,无疑让不少观众产生浓厚兴趣。

丘吉尔

细节刻画到位。与一般传记电影宏大的叙事模式不同,《至暗时刻》更侧重于对细节的刻画。比如:丘吉尔一个人软弱无助地坐在床边,头发稀疏花白,目光甚至有些呆滞,宛如一个步入暮年的老者。夫人打开小黑屋的门,心疼地说“天哪,看看你把自己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再比如,国王深夜来到丘吉尔的家里拜访,走到被砸得稀巴烂的房间里,看到瘫坐在床沿上的丘吉尔,他问丘吉尔:“你做这些疯狂的决定时,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丘吉尔疲惫而胆怯,垂丧着脑袋,颤抖地回答说:“我怕,我怕的要死。”没有人生来就是坚强的,这些细节刻画让大家看到了一国首相内心柔弱的一面,更富有人情味儿。此外,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还有:前线的将军带领4000名将士为了拖住德军,必须一直死战,这几乎是一个自杀性的任务。丘吉尔一边手里拿着写有“战至最后一刻,不能撤退”命令的电报,一边安慰自己的战士。其目的不仅是掩护英国、法国,甚至包括比利时的部队能够撤回去,更重要的是要为整个西方世界去抗击德国的侵略。这样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让观众体会到丘吉尔当时复杂的心情以及从心底对战争产生厌恶感。

《至暗时刻》电影图,神情、动作、场景等细节刻画到位

此外,景别的选择与搭配对细节的成功刻画有着重要影响。《至暗时刻》为了追求特定的表现力而大量使用近景特写和固定镜头,绝少高速运动镜头和蒙太奇,尽管这对于道服布景的“藏拙”是极为不利的,但也让观众对这份精致有了深刻印象。

演员的辛苦付出。提起剧中饰演丘吉尔的加里·奥德曼,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出演过的角色很多,比如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饰演听贝多芬杀人的变态警察,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饰演教父小天狼星,在《蝙蝠侠》系列中饰演戈登警长等。而此次《至暗时刻》收获较好的口碑,加里·奥德曼的功劳颇大,无论从演技还是背后的努力程度,都令人为之佩服。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饰演听贝多芬杀人的变态警察

《哈利·波特》系列中饰演教父小天狼星

由于丘吉尔出生豪门,天生具有世家子弟贵族腔。同时,丘吉尔常年抽雪茄,外加喝酒如喝水,他的嗓音干哑,有很多含糊不清的发音和吐字。为了贴近丘吉尔的发音,奥德曼专门找到声乐老师,在钢琴上找到丘吉尔的音域,并在音域圈定的范围内练声。最后,他连丘吉尔讲话时带点鼻音的腔调,都拿捏得很到位。

由于丘吉尔老年后的身体趋于肥胖,而奥德曼本身体型偏瘦,短期增肥不太可能。于是,化妆团队就运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假体技术(在脸上、肚子上贴硅胶)实现“增肥”目的。正式开拍后,奥德曼光每天化妆就要花费4小时,卸妆1小时。

此外,1895年,20岁的丘吉尔在古巴,观察作为殖民者的西班牙是如何对付要求独立的古巴战士的。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对雪茄的热爱,在家乡查特韦尔庄园,一直藏着3500多支雪茄。他每天早饭后就要抽一根,差不多一天要抽掉八根。为了演好丘吉尔,奥德曼也抽掉了3万美元的雪茄。圣诞节的时候别人都在装饰圣诞树,而他因为尼古丁中毒在医院做结肠镜检查。

爱抽雪茄的丘吉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加里·奥德曼剧中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肯定。观众甚至在观看时忘记了这是加里·奥德曼,只记得那个威严、但又有柔弱一面的丘吉尔。

 “至暗时刻”到来的历史背景

《至暗时刻》讲述的故事发展在《国王的演讲》与《敦刻尔克》所述故事之间的时段。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敦刻尔克大撤退

而曾经作为传统强国的英国,当时的处境着实窘迫。当然,这与一战对其造成的冲击有着必然联系。

1889年,英国正式提出了海军的“两强标准”:“英国海军必须保持足以与两个敌国的舰队作战的实力。”也就是英国海军是世界第一,其实力必须能够同时对抗世界第二和第三海军,以一敌两。而当时还没有空军,海军就是称霸全球的最重要的军事实力,可见尽管当时的英国在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但军事实力还是较强的。

而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从辉煌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在战争中,英国人力方面的损失相当惨重,本土阵亡的官兵就有71.5万,再加上英联邦其他国家的阵亡官兵,整个大英帝国的阵亡人数高达228.2万。一战后,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航运业遭遇重创导致英国贸易量下降。更加严重的是,英国之前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在二战前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英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

正是由于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重振经济上,那么重整军备自然被放在一边。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要想保住霸主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面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以及纳粹德国的重整军备,绥靖政策就成了很顺理成章的选择。然而,绥靖政策依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

一起围观法国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至暗时刻》上映之后,法国媒体一片安静,没有任何的评价。

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二战”这一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法国,对二战的称谓却非常纠结。在正式命名中,法语的一战、二战同样被称为“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第一次世界大战)、“la seconde guerre mondale”(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生活中极少人使用“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词,而一般用“la grande guerre”(大战)来指代。因为在法国战争史事件中,“grand”这样的形容词(如拿破仑的“大军”[la grande armée ])带有法兰西民族的自豪感和国家荣誉的意味。至于二战,历史作品会尽量称之为“guerre”(战争)而避免使用“grande guerre”(大战)。由此可见,法国人对于一战、二战的评价是不同的。

而在2014年一战100周年纪念中,法国各界进行了隆重热烈的庆典仪式,但二战纪念则低调得多。

2014年7月14日,来自近80个国家的300余名年轻人共同在巴黎协和广场放飞和平鸽。

由此可见,二战中国家被击败、领土被占领的事实对法国而言,是不小的冲击,媒体对《至暗时刻》不予置评也就可以理解了。

法国博弗尔(Gen. Beaufre)将军曾评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是20世纪的最重要事件。我们的倾覆破坏了许多年所建立和维持的平衡。欧洲,近代文明之母,发现它本身已经丧失了其西面的屏障。接着就是德国的毁灭,于是传统的欧洲现在所留下的只是一个衰弱的地区,而美国和苏俄,则已变成了巨强,并彼此争夺欧洲所丧失的世界霸权。所有这些后果都是法国的领袖和人民造成的,如果当年他们能够比较奋发有为,则今天的世界一定会和现状完全不一样。所以站在历史法庭的面前,我们是负有一种可怕的责任的。

三、思考——创新叙事模式,传记电影或将迎来崭新春天

传记影片是根据公众人物生平而拍摄的电影。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名人传记影视片"逐渐获得西方观众的青睐。其中尤为有特色的是以黑人为题材的传记影片。

相比其它类型的电影,传记影片讲述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要尊重史实,对观众的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这就决定其在故事精彩度、戏剧性、商业性等方面存在天然劣势,有口碑无票房似乎成为必然。

而此次《至暗时刻》成功的细节刻画让观众眼前一亮,无疑对传记电影的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事实上,除《至暗时刻》外,还有很多优质的传记片,比如1970年的《巴顿将军》,细节详实、角色性格刻画十分精准,至今让人难以忘却;再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及深刻的内涵让人陷入沉思,特别是剧中具有象征含义的红色衣服小姑娘,她的出现体现了创作团队的独具匠心,是剧中的一个亮点。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姑娘

由此可见,传记电影也可以被制作得很好看。尽管传记电影具有天然的劣势,但如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不断对叙事模式加以创新,叫好又叫座指日可待。

四、总结

《至暗时刻》的推出,不失为今冬影坛大作云集时刻的一股“清流”。无论是细节到位的刻画呈现、演员精湛的演技还是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等,都受到业内和观众的高度评价。这也给我国影视作品,特别是传记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戒骄戒躁、细心打磨作品、创新叙事模式,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央广《王冠红人馆》节目和微信公号。

央广《王冠红人馆》舆情课题组 宋佳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