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注定会是我们这代人未来的商业机会

中国老龄化注定会是我们这代人未来的商业机会
2017年09月09日 22:23 海外眼

如果说十年前是房地产行业的风口,那么现在一定是养老行业的风口。未来能够在这个风口浪尖叱咤风云的,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人,不一定是入行最早的人,但一定是最了解老年人的人。

老龄化是世界的难题,不过困境同样也意味着机遇。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会达到2.48亿;到2030年,这个数字会变成3.71亿,这意味着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老年人会以平均每年1200多万的速度增加,10年间共增加1.23亿。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面老龄化的社会,并且在这些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很高,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附属问题。

目前,在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已经占到一半以上,据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披露,3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1.18亿。

对于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显然还缺乏基本的准备。

但老龄化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

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占整体人口比例在70年代还不到10%,到2010年就已经增至23%,预计到2060年将接近全国总人口的40%。

经济水平和日本差不多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老龄化比例也很高。

可以说老龄化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更是我们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也许将会目睹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最终崩塌,也许将面临高昂的税收甚至财政赤字,养老金体系也许会在不堪重负下崩塌......

但是危机同样也意味着机遇,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说风口,如果说过去10年是房地产的风口,那么现在就是养老产业的风口。

未来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投身养老事业,就算现在还没有那么多人在这个行业里,未来严峻的供需矛盾也会用价格杠杆提高整个行业的薪酬水平,把更多人吸引进去。

养老产业本身极其周边配套都会成为黄金产业。

日本养老模式为什么值得我们研究?

很多人都在说中国的明天就是美国的今天,但是海外君觉得在养老方面,我们和日本的状态更相似一些。

虽然美国的人口数量和我们更接近,但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最终是人口结构而不是人口数量决定的。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有效支撑美国人口中的年轻人部分。

而中国和日本则不然,我们都缺乏外部资源的及时补充,原有人口因为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在迅速的老化。

从下图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劳动人口轨迹和日本几乎是重复的,只不过时间轴上平移了30年而已。

另外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养老模式接受度不高,归根结底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对于家庭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存在巨大的偏差。

西方人子女成年之后和父母的关系普遍比较疏远,养老院也是养老的常规选项,可是这些在东方人的文化环境中却很可能被扣上“不孝”的帽子。

而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方法却更接近东方人的处事法则。

作为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日本关注养老问题要比我们早了一代人,也已经摸索出了许多成熟的经验。

日本的养老模式,主要是政府牵头,介护制度保证,以小型居家养老单位为主,根据需要也会选择养老院生活。

日本好多适老化细节,对于人性的关怀都比我们先进,加上日本人精细的性格,使得养老非常专业化和细分化。

特别是日式护理人员的观念问题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即:

照顾你不是代替你做所有事情,而是激发你的潜能,帮助你完成你现在的身体状况所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

所以日本的白发工作者特别多,很多爷爷辈的人也会在餐厅工作或者开出租车,这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是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包容。

在日本的养老模式中还引入了“介护”的概念,介护不是全方位照顾老年人吃穿住行,而是以提供“自立支援”为基本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年人自身具备的日常生活动作能力,维持或增进现有的身体机能。

日本所谓的匠人精神也在介护身上发挥到了极致,日式介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一套做事的步骤标准。

连如何将卧床的老年人从床上扶起,帮助他们站立起来的正确姿势是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是有讲究的。

老人除了有身的衰弱,还有心的衰弱,如果过度辅助,则会导致老人生活态度变得更加消极,动作能力日趋下降。

因此,介护服务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出被介护者自身的力量,以帮助其自立为目标。

所以日本养老产业的先进性不仅仅是设备上的先进,更是理念上的先进。

日本还有专门学习和训练介护的场所和学校,也确保了介护服务不会因工龄长短、经验多少而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平,这也是养老商业模式可以复制的前提。

商业养老将是大势所趋。

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人类的寿命也随着水涨船高,只要有经济实力,理论上我们都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更多。

但是中国社会的福利体系,还是按照人均寿命70岁出头来设计的,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大的比例,所以未来商业养老将会不得不占据养老服务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养老是个金矿,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嗅觉灵敏的企业和投资者都意识到了,但现阶段咱们国家的养老商业化投资还是以买房子为主。

这是非常原始和不发达的表现,说明整个国家还没有从盖楼的思维中走出来。

养老不完全是地产,涉及方面很广,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文体、餐饮,以及日常起居呵护。

而且老龄化产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应该在服务上多做文章,不只是房地产商卖房子那么简单。

地方政府过去画一个圈,就能变出一个产业园的模式,现在已经不行了。

只盖楼没人才是不会有高科技的,同理,只有房子没有服务人员的供给,养老也无从谈起。

老年人口结构的变化、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决定了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经验中,中国人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由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导致的。但事实上,家庭结构和经济条件对养老方式的影响更大。

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前,中国家庭中大都会有3—4个孩子,并且一般家庭没有富裕到可以住高规格的养老院,这是居家养老模式的前提。

但现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的结构,导致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家陪伴和照顾老年人。特别是对于空巢和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就变得不切实际,甚至会有潜在的风险。

对于一些有认知障碍和卧床不起的老人,护理工作繁多复杂,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水平才能应付的来。

如果能有更多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士来从事养老这件事情,于社会和家庭都是有益的。

而这种种的需求都是绝佳的投资机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