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让孩子被虐待,美国人也是拼了!

为不让孩子被虐待,美国人也是拼了!
2017年11月26日 19:58 海外眼

来源:公众号【海外眼】

有很多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当他们准备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总会被身边的朋友提醒:美国极其重视保护儿童权益,所以一定要时刻小心,别让人以为你在虐待孩子。

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很多家长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也还是没有想到,这个国家在保护儿童方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幼儿园虽然不设专职保安和传达室,出入限制却很严格。

以女儿以前的幼儿园为例,进大门必须输入统一的密码,虽然带孩子从里面出来的时候不需要,但是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大门上有个把手,只有家长用力按一下才可以打开,孩子因为够不到,无法将门打开,防止了儿童从幼儿园里意外走失。

另外,家长需在前台区的电脑终端用个人密码登陆,完成签到和签退的程序,终端和园长的电脑相连,电脑里会自动记录下每位家长的到达和离开时间。  

女儿现在上的幼儿园,布局和管理基本类似,门监系统更完善了,在门口处都安装有摄像头,大门不仅需要密码,还需要家长的掌形来识别身份。

在办入院手续时,助理就已经提前把我和先生的掌形数据存入机器了,也就是说,即使密码符合,掌形不吻合也是无法进入室内,这样家长就不用再担心密码被盗,验证身份之后,家长仍需人工记录到园和离园的时间。  

明确细致的接送制度规定

幼儿园对接送制度有明确的规定,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家长和孩子的权益。

无论接送,教室里至少需要二个大人在场,其中一个大人自然是来接或送孩子的。

这家幼儿园是7点钟开 门,我也曾问过院长,能不能提前5-10分钟把孩子送来,这样我可以早点到班上了。

院长的回答是,即使是提前到园,也需等到7点钟才能离开。

我开始有些不解,后来才明白,幼儿园上的保险只负责早7:00到晚6:00点的营业时段,7点钟之前如果发生了什么,保险公司是不赔偿的。

在这之前,除非老师在教室,否则的话,即使是早到,家长需自行负责孩子在园内的安全,听上去是很死板,实际上是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平日里只有家长和指定的人可以接送,如果家长需要他人接送,必须提前通知,并且授权。

他人接送时,还要输入事先告知的密码,并且出示二个带照片的有效证件才可以,从而确保了幼儿不被冒领和拐带。

严防死守的室内外安全

通常,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区域按年龄组分为二个:幼儿 toddler 和学龄前 preschooler,根据年龄组的不同,户外的活动设施也有所不同。

推开教室的门,便可以看见开阔的活动场。场地一般是封闭的,如果哪个淘气的孩子想从围栏的侧门溜到大街上的话,警报就会自动响起。

在幼儿园的网站上查到,室外的游戏设施已通过本州社会事务部的安全证明,不仅如此,幼儿 园还请人每月定期检查设备,来尽可能降低潜在的危险。  

女儿转去的这所幼儿园室外的草坪是人工的,即使是下雪天,孩子也不会因为在草地上摸爬滚打,而弄得全身湿透。

另外还备有二个安全摄像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办公室的监视器,随时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幼儿园对于老师和孩子的比例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对于学龄前儿童,室外的比例为 1 比 10,规定至少有二个老师同时在场,如果万一发生意外,一个老师可继续看护,另外一个可及时处置。  

孩子在滑梯上追逐嬉戏,爬上爬下是常有的事,所以周围铺的都是木头屑或者弹性塑胶的垫子,起到缓冲的作用,孩子即使摔倒在地,也不会因为太疼而伤到皮肉。  

幼儿园对孩子在室外的防晒安全也很重视,夏日炎炎,沙坑的上方会架起防紫外线的遮阳蓬。幼儿园要求家长填写一份准许老师给孩子涂防晒霜的授权书, 防晒霜上贴有孩子的名字,老师会按照瓶子上贴的标签一对一的给孩子使用, 孩子的皮肤就不容易晒伤了。 

除了室外,室内的安全更加重要,随处可见,室内的家具是按照孩子的高 度设计的,幼儿班上的电源插座全都加上了安全盖,室内体操房Gym 里的攀岩 墙下都铺上了安全垫,降低了孩子受伤的风险。

护士每季度对每个班级的定期检查,让父母又多了一份安心。为了让父母在主观上具备安全意识,还邀请家长参加CPR人工呼急救的课程。  

家长填写的注册表格上,通常都附有紧急联络人(Emergency Contact)的名字,如果是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重伤,会立即通知联络人,并拨打911送孩子去急诊室,如果是受了轻伤,通常幼儿园里都备有急救包,老师还要填写事故报告。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不论是大事小情,幼儿园总是主动向家长交代,而不是等到家长有了疑问后再去解释。

有一次,我也从老师处收到一份这样的事故报告,有个小男孩不小心踢到了美好的鼻子,鼻子顿时流出了血,不一会血就被止住了,老师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向我说明一下,并且也告知了那个男孩子的家长。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幼儿园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时刻关注。这些管理上的人性化细节其实很值得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借鉴。

美国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把幼儿园是否安全作为选择幼儿园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才是考虑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而社会对于儿童的关心,不只在监督幼儿机构上,父母自身更是不能懈怠。

孩子在家受伤,要提前跟校方交待!

有一天,闺女站在椅子上,绘声绘色地给我讲在幼儿园的有趣见闻,开心得手舞足蹈,一不小心脸朝下跌落在地,摔了个标准的“嘴啃泥”。

所幸没有大碍,只是小脸蛋上留下了一块青色的痕迹。

第二天,我照常把孩子送进教室,老师马上留意到她脸上的淤青,立刻把我叫到一旁询问,直到我把闺女摔伤的前因后果一一说清楚,才被允许离开。

本来以为事情到此为止,没成想,下午接去孩子时,我刚踏进幼儿园就被请进了校长室。

校长再次跟我确认了昨天闺女摔倒的情况,非常认真地把各个细节一一记录在案,这种气氛让我紧张得直冒汗,话都说不利落了。

回家路上,闺女告诉我:“今天老师和校长都来问我昨天摔跟头的事了。”看来,两人轮番“审问”是要确认我说的是不是实话。

后来,有经验的妈妈告诉我,下次孩子再受伤,最好提前跟老师说明情况。

照看好你的娃,否则警察会来找你!

类似上述尴尬情景,在初到美国的华人中并不少见。与闺女她爸同公司的一对华人夫妇在超市购物时,把孩子放在购物车内后就专心地挑选商品。

结果,购物车突然翻倒,小孩的鼻子碰出了血,两口子心疼坏了,抱着孩子一边哄一边自责,这时,警察出现了。

原来,超市里的市民看到他们只顾自己买东西完全没有照顾孩子,怀疑俩人没有履行监护人职责,因此报了警。

在美国,忽视对儿童的照顾也被在虐待儿童范畴之中。当然,偶尔的疏忽不算严重,所以,警察在了解情况之后对两个成年人一番教育之后就让一家三口离开了。

自己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下都被旁人报警,对中国人来说简直莫名其妙,但是,这在美国再正常不过了。

最重要的就是,严谨并且细致的法律法规,才是保障幼儿安全的最有利武器。

美国社会第一次对虐童问题有所觉醒是19世纪末。当时一则新闻引起了全国关注,那是一个叫玛丽·艾伦·威尔逊的孤儿,她在寄养家庭不断受到鞭打。人们试图救援她时发现,当时美国竟没有防止虐童的组织。

玛丽的悲惨状况,令一些在“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工作的律师站了出来,他们提出:我们都有保护动物的法律,为什么居然没有保护孩子的法律?他们帮助玛丽诉诸法律,使虐待她的寄养主人被判了一年徒刑。

此后,美国进入了努力保护儿童的漫漫历程:1874年,纽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防止虐童协会;1912年,美国国会创建了美国儿童局;1960年,纽约州首先立法由州政府建立儿童收养机构,很快扩展至全美。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止和处置虐童法》。

今天,美国50个州都有相关立法机构,虐童在美国大部分州被视为一项重罪。处罚措施则根据各州规定以及案情情节严重与否决定。虐童者最高会面临终身监禁的处罚。这些努力大大减少了虐童情况发生。

依照美国法律,虐待儿童行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情绪上的虐待、肉体上的虐待、对儿童照料上的忽视、性骚扰或性侵害等。

相对于直接的打骂,来自性方面的危险是最隐蔽的,不容易被发现。

对此,美国人的做法是消除潜在威胁、预防犯罪发生,将危险降到最低。

今年年初,新泽西州泽西市的一名25岁中国留学生,将自己的电脑交给一个维修店修理时,被发现硬盘中存有儿童色情照片,维修店马上向警方举报,警方随即将其逮捕,并指控他犯了“持有儿童色情影像罪”。

面对可疑情况,知情不报也将面临指控!

在美国,设有专门的儿童保护行政机构(儿童福利局,各州名字不一定相同)监管儿童权益。如果儿童福利局经过评估认为儿童正在面临生命危险、严重的身体伤害或暴力威胁,可以不经父母同意直接将其带离家庭,由国家行使临时监护权。

美国50个州、哥伦比亚地区、附属群岛等都设有此类法律条款,要求与儿童密切接触的人(如教育者、心理咨询师、医生、摄影师、执法、和社会工作者等)一旦怀疑“存在可能的孩子虐待和忽视”,必须马上报告,知情不报可能面临被指控的危险。

在给闺女办理幼儿园入园手续时,我们签过承诺书,如果怀疑任何孩子面临被虐待的危险,马上就向相关机构举报。

美国人的公民意识很强,特别愿意“管闲事”,比“朝阳群众”还要厉害许多。如果孩子在家里哭闹不停,邻居马上就会来敲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是否需要帮助。

教育才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保护

美国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虐童现象,美国设定每年4月是“全国防止儿童受虐待月”,5月是“国家养育照顾月”,以这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儿童利益和权益的保护。

美国有成百上千个组织帮助受虐的儿童,各个州各个地区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儿童受虐待与儿童福利事务。

他们每年都组织研究者对美国儿童受虐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报告和解决措施。

美国很多地方也有很多少年儿童心理帮助中心,帮助每一个受害的儿童。

关于儿童的性教育更应该及早的有方法的进行,至少这样可以让儿童在受到侵害后及时的像父母和亲人求助,进而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下面这个视频希望能对更多的家长和即将成为家长人提供一些思路,虽然无论政府和社会如何保护,还是会有不称职的父母、还是会有为非作歹的罪犯,但犯罪成本的高低一定是和犯罪数量成负相关的。

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本文由公众号海外眼发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