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基金太多不同,究竟该如何选择......

国内外基金太多不同,究竟该如何选择......
2017年12月08日 16:26 海外眼

来源:公众号【海外眼】

基金,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国外富人们为了节省遗产税设立的信托投资基金是,支付宝里我们为了领饲料每天惯例捐赠的公益项目是,每个职场员工都会接触到的公积金、保险基金以及退休基金等等也都是,当然了,也包括我们投资理财购买的基金。

最近两年,基金真的很火。

一大概是因为那句经典的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二则是声势浩大的互联网大潮,将基金这个本来高高在上的概念,通过支付宝、理财通推送到了每一个人面前,而且基金自己也放下了身段降低了门槛,甚至有很多一元钱就能投资的项目。一时间真的如星火燎原不可收拾。

然而,对比国内与国外的基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有一些,甚至可以说是诡异!

一位有过华尔街就职经历的职业基金经理人,回国后经过一年半的潜心观察,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差异一

公募私募化,私募公募化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诸多行业规范。

与之相对应的私募基金,概念就比较宽泛了,用来指称对任何一种不能在股票市场自由交易的股权资产的投资。风投和天使投资算,小燕子黄有龙利用五十倍杠杆收购万家文化也算,这本身不违法,他们违法的地方在于,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就在股市进行了公告,违规披露导致投资者蒙受了重大损失。

换句话说,就是公募基金是对所有人的,大家都有机会;而私募基金是一些比较高端的小圈子,关起门来自己玩。

在国外,公募基金不求绝对收益,只求能够跟上基准利率,公募基金经理也只收管理费,不收业绩费。所以他们也就收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菜的心。

但是在中国,公募基金虽然不收业绩费,评估却按业绩排名来定。所以基金经理们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重仓特定行业或股票,偏离自己声明要盯住的基准去做投资。

然后这些风险可媲美私募基金的公募基金们,由理财经理、支付宝、出租车车套等各种方式不负责任地推销往千家万户……

可能是傻白甜的投资人过多,国内就出现了AMAC这样一个神奇的半官方机构,从保护投资人的角度出发,要求基金管理人备案,投顾备案,基金备案,各种备案,各种披露……完全是把私募公募化的节奏,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特色了。

差异二

公司不大,产品却很多

在美国,一般规模的基金管理公司(十亿美元以下),通常是由一个母基金两个子基金组成。子基金一个在本土,服务美国投资者;一个在开曼/百慕大等离岸中心,服务外国投资者。

可是在中国,五个亿的基金管理公司几乎不可能只有一支基金,有时甚至多达七八个产品。每个产品使用不同的托管行、券商、基金服务商等等,都要进行繁琐的备案、发行、披露。

不过,这也没办法,国内不同于美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1、投资者不相信基金经理,要做实时仓位监控

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你不信任人家,为什么要投资?可是在国内,由于前面所说的发行渠道的不同,却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就产生了这种,投钱可以,但我要天天盯着的怪现象。

2、我们X行的钱绝对不能和Y行的钱放在一起

这现象同样让人难以理解,但又确实存在。其实,不管是哪家公司,投资的目的都是赚钱,利益是利益,敌人是敌人,没有人和钱有仇。可是国内,尤其是国企系统在管理权上的混乱,经常会导致这种奇怪的要求出现,基金管理公司也只好拆分基金区别处理了……

3、每个基金200个投资人的限制

一开始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奇葩诡异的设定。后来操作中忽然想明白了,估计是因为要备案要审查,要各种披露,人数太多审计起来就麻烦,所以……这真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很有中国特色!

差异三

没有最轻松,只有更轻松

PE基金,Private Equity,在中国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

在美国做PE基金很轻松,一个季度做一次总结,出一次投资人报告。然而在国内,做PE基金更轻松!除了年终审计和退出时需要做估值和年报,其他时间啥也不用做。

令人惊诧的是,投资人自己也习惯了这种情况,对自己应该得到相应信息的权利全部放弃。“算了吧,反正投都投了。管理也管理不出啥来。”“还有刚投进去就亏一半的呢,还能咋地,只能等锁定期结束啰。”

只能说,有钱就是任性啊!

差异四

审计很诡异

在美国,每支基金都是需要单独审计的,每个投资人都会拿到他分属的子基金和母基金的审计报告。除了正统的年终报表,他还会看到基金之间是否进行过关联交易,有哪些关联交易,有哪些未履行承诺,等等。

而在国内,审计不以单支基金为主体,而是以管理人为主体。

回顾下上面说的“我们X行的钱是绝不会和Y行的钱放在一起的”,就不免觉得好笑——看不到审计,他根本也没法知道钱有没有混在一起嘛……

差异五

大金主玩左右互搏,基金跟着遭殃

通常来说,投资私募基金都是为了赚钱,然而在国内并非如此……

因为私募基金最大的金主是银行爸爸,国内的银行爸爸和国外的银行爸爸很不一样。他们第一不懂投资,第二不在乎收益,只求别亏钱。

乍看起来,这样不是很轻松吗?

才不是呢!

因为银行投资往往必须保底才能过会,否则很难吸纳存款,哪怕国家明令禁止合同保底保收益。这么一来,投资部和合规部难免就要掐架,一个想推门,一个想拉门,神仙打架,基金管理公司夹在中间就跟着遭殃了……

而且投资有风险,银行难免受伤,而受过伤的银行就开始怕投资有风险,设各种预警线、止损线、单账户、流动性要求,搞得很多基金生不如死。

但没办法,银行爸爸也蛮难的——赚钱没奖金,亏钱要调查,否则,就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罪。

最近又有了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爸爸们表内表外业务分离,成立资管部,不能再搞刚兑、资金池、期限错配,估计下到基金管理公司,又是一轮腥风血雨……

差异六

安全垫,减了风险也减了收益

利益的绑定是最稳固的。所以一般投资人在做尽职调查的时候,往往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你们自己有没有跟投?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对冲基金里都有员工投资。然而在中国,则衍生成了“你能不能出安全垫”?

所谓安全垫,就是保本基金在那个策略下预留一部分资金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债券、存款等,也就是说这部分到期会有多少收益是可以事先确定的。

理论上,我们就可以拿着相当于这一部分收益的钱去进行风险较大的投资,比如买股票什么的,反正亏光了也能保本。

投资人以为有了安全垫,基金经理就能谨慎对待他们的投资。确实也是慎重对待了——为了不亏掉这10%,基金经理们会先小心翼翼地建仓,把安全垫垫起来,才开始真正的投资。

结果要么因为过于保守,要么因为还在苦苦建安全垫,与投资机会错失良机,最终导致同等策略下有安全垫的基金业绩远低于没有安全垫的。

也许,这也是一种求仁得仁吧?

差异七

国外违规的员工盘国内竟然是常态?

利益的冲突是最要命的。在美国,利益冲突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

所以为了避免利益冲突,除了跟投自家的基金,很多基金公司都规定员工只能交易指数基金,连股票都不可以交易,以免和管理的基金发生冲突。

而在国内就神奇了,基金管理公司居然可以有自己的员工盘,就是单独为员工设立一个产品进行投资。简直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如何保证交易的公平性、避免赶潮,竟然就靠基金管理人的良知了!

差异八

政策性风险

有一个专门做空中国的客户,在接受某财经频道专访时激动地说:中国是一个被高度操控的社会——他们想要GDP涨百分之几就涨百分之几,想要汇率跌几个点就跌几个点。

这个话题太宏观暂且按下不表,但只有在国内,才能真真正正体会到什么叫政策性风险。

有这么一句评语:“国内就是这样,一放就乱,一抓就死。”

而且神奇的是,不单管理层是这么认为的,包括吃瓜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结束语

A:“我发现国内的CTA基金比国外的CTA基金做的好啊。”

B:“你说话就是这么不严谨,你说说看什么叫做的好?”

A:“我是说收益做的好。”

B:“那是因为国内机会多,不是因为他们技术真比海外的人好。”

所以,海内外基金的不同,终其根本,就是海外水至清,海内水……有点儿混?

我猜,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批海归选择回流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样,祝大家都能浑水摸着鱼,各得其所。

本文由公众号海外眼发布,了解更多海外趣闻请关注海外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