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学科前线成果傲人后半生编纂“大本”名震学海

前半生学科前线成果傲人后半生编纂“大本”名震学海
2017年12月05日 12:40 长江商业评论

来源:SME(ID:SMELab)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某一本厚厚的教科书足以作为整个大学回忆的象征。

这可能是某一本你挂科后才反复揣摩的课本,当然也可能是一本厚得让人望而生畏的课本。

对于许多有机化学的学生而言,《基础有机化学》就是这么一本足以充当身份证明的教科书。

《基础有机化学》从1980年至今,已经陪着中国的有机化学教育走过37年。

这本书早已是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它为“邢大本”,这是对最初的编写者邢其毅先生的敬爱。

如今这本书已经编写至第四版,“邢大本”加量不加价,成了“裴巨本”(另一位编写人主导)。

尽管第三版出版时,邢其毅先生已经离世,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暗含在这本书里的故事与传承。

1

1911年,邢其毅降生在天津城里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曾是清末的翰林,那是一个需要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的职位,只有优秀进士才能进得了翰林院。

父亲便靠着知识改变命运,自然也从不吝啬对邢其毅的知识教育。

他每天上私塾,放学后还对历史方面的书籍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读着。

清末翰林群像

到了读大学选方向的时候,大家都以为邢其毅会朝着历史方面继续深入。

但他更希望成为一个对当时的祖国有帮助的人,仔细思索后,他选了辅仁大学的化学系。

毕业后他还申请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读博,拿到了博士学位。

随后他继续奔赴当时的科学强国——德国,师从著名的有机化学家H.Wieland进行着蟾蜍毒素的研究。

邢其毅,辅仁大学毕业照

邢其毅的求学之路甚为平坦,年纪轻轻便在著名的Wieland实验室中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学术道路?

只是他却高兴不起来,他的心始终和相距万里的中国在一起。

不多时,日本侵略者的枪口已经朝向那条病弱的东方巨龙,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邢其毅始终牵挂着祖国,得知这些事情后,他毅然决定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要用自己的知识报国。

试验中的邢其毅,当时国外的科研环境也还没有太好

2

回国初期,他所能得到的科研条件非常糟糕,但天下难事都只怕有心人。

他自己认为做过最成功的科研,是在抗战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云南河口金鸡纳树皮含量的测定。

那时邢其毅回到国内,为了支援抗战,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寻找抗疟药物。

当时科研环境极为艰苦,他们千方百计地收集云南边境河口地区的金鸡纳树皮。

金鸡纳树

金鸡纳树也叫作奎宁树,它的树皮和根皮是提取奎宁和奎尼丁的重要工业原料。

奎宁能够治疗恶性疟原虫,在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上就写有奎宁。

为了检验这一批金鸡纳树的奎宁含量,他们团队需要一个适合的实验室。

但当时战争年代,吃得饱睡得着才重要,哪有那么完备的实验室?

为了完成检测,邢其毅想尽办法凑足实验器材,锅碗瓢盆无所不用,这才成功完成了成分分析研究,为前线的军人生命加了一道保障。

在新四军时的照片

战争越来越残酷,在大后方用知识报国已经无法满足邢其毅的赤子之心。

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来到了北解放区天长县,加入了新四军。

他就在那些浴血奋战的军人身后,为他们制药、培养制药的人才。

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家人,他将夫人钱存柔和两个孩子都接了过来。

两个孩子在战士们的照顾下长大, 他和夫人则为军队生产数不尽的救命药剂。

邢其毅在中国化学界,恐怕是唯一一个和新四军挂上钩的院士。

3

抗日战争胜利后,邢其毅从前线回来,来到北京大学当农化系和化学系教授。

当时学校研究条件也没有得到改善,他只得到北平研究院去兼职,用那儿的实验室进行研究。

他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号召,千方百计地开展有机化学科学研究。

他曾进行一项叫做麦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

当时实验所需的丙烯腈仅有几瓶,为了合理利用起这几瓶丙烯腈,他的每一次实验都需要反复确认,做好准备。

最终,他先后合成了取代已内酰胺、β-5,5-二取代已内酰胺等一系列螺环化合物,其中不少还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

后来日本化学家佐藤也发表了与之成果相似的论文,但那已经是7年后的事情了。

*注:麦克尔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利用不同的亲核试剂,可以方便的生成碳碳键、碳氧键、碳氮键、碳硫键、碳硒键等等。是有机化学中的经典反应。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邢其毅科研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21年,麦克劳德首次成功提取到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为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55年,桑格首次阐明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同样因此夺下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在这4年后,科学刚刚兴盛的中国也有一批科学家投入到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中。

小瓶胰岛素

邢其毅第一时间加入了这只科研团队中,他在实验过程中,多次为一些技术难点提供思路,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们始终是早出晚归。

1965年秋天,当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胰岛素首次诞生,所有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

这一个至少诺奖提名级别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合成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如何能够不激动?

1963年,邢其毅在指导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研究

围绕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还曾有一段趣事。

在1978年9月,杨振宁得到一次提名诺奖的机会,他随即想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果。

同一时期,中科院也收到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来信,希望中方推荐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为了这件事,钱三强专门主持了评选会议,在众多科研人员中选出一位代表人。

最后,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硼化合物有机合成的工作者,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还是落选了。

翁帆与杨振宁(右)

本来科学界的事情一般到了这也就结束了,但一批网民却秀了一次清奇的脑回路。

他们杜撰多个版本,多是以政治因素作为主因,例如上头觉得资本主义的奖不能要;集体社会必须集体领奖,研究所上下100人都得领奖;资本主义打压中国等等。

这些内容谬误却广为人知的版本,让知道实情的人们哭笑不得。

4

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邢其毅还做出了许多其他的科研成果。

他曾设计一种更加便利更加适合规模化生产氯霉素的方法,虽然因为经济因素无法开展,仍被授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还对中医药材中许多动物药材十分关注,他用化学方法,对药材进行多肽成分的研究,阐明他们的药理。

对我国特有天然产物的研究也是他的主要科研工作,他曾组织开展花果香气成分的研究,不少成果都应用与香料工业上。

课堂上的邢其毅

邢其毅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有机化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享誉盛名的教育家。

他曾说过建国后最大的遗憾就是只有5年多一些的时间搞科研,其他的时间基本都用在教学上了。

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那时只要有机会,大家就都想来他的课堂听上一节。

这些在他指导下学习,又或是许多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学生,不少都成为个别领域的专家。

他最注重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感化”学生,让他们自己想要深入探索化学。

他总是旁征博引,将一个问题讲透,再留下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

《有机化学》邢其毅

但真正让他被那么多未曾谋面的学生记住的,还是那些由他编写的教材。

上世纪50年代,他编写的《有机化学》是我国第一本自己编写的有机化学教科书。

随后,邢其毅又组织了《基础有机化学》第一版的编纂工作,这本书的优秀之处都在其内容丰富、材料新颖。

刘平(左)、邢其毅院士(中)及夫人钱存柔教授(右)

邢其毅完成了这本优秀教材前两版的编写工作,只可惜未能见到第三版发行。

《基础有机化学》如今已经出第四版,编写工作已经没有邢老先生的参与。

书里每一行字他都必然熟悉,因为这本书中暗含着他所有的精神和愿望。

2000年,邢其毅与他孙女邢绯的合照

如果细心,就会发现每一版本的“邢大本”,编辑一栏的第一个人名都是“邢其毅”。

这或许暗含着大家的缅怀:邢大本永远都是邢大本。

*参考资料 

邱明华. 追忆恩师邢其毅先生[J]. 大学化学,2011,26(05):6-7. 

戴乾圜,花文廷. 邢其毅[J]. 化学教育,1998,(01):42-45. 

敏捷. 跨越人生新高度——访著名有机化学家、教育家邢其毅[J]. 科技与经济画报,1997,(05):8.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