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到恒大飙涨?也要知道许家印生死攸关的6大节点

只看到恒大飙涨?也要知道许家印生死攸关的6大节点
2017年06月09日 07:10 财富日课

从30多年前的“掏粪工”到如今的“地产大亨”、“资本巨鳄”,许家印完成了华丽的身份嬗变。但正如那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许老板也曾折戟沙场,为寻求资金吃闭门羹,他究竟是如何在激荡的商海中沉浮,又如何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对后来者而言,许家印或许可以成为镜鉴。

进入2017年以来,仅半年时间,恒大的股价已从年初的4.95港元/股突破至16.40港元/股,其股价已翻3倍多,并不断刷新公司上市以来的股价最高纪录。尽管各投行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并不妨碍恒大一路扶摇直上。

关于恒大和许家印有太多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媒体也极尽华丽辞藻赋之于身,但专注于理财教育的财哥(ID:icaifu2017)出于职业病,只想扒一扒许家印是如何一步步建筑起恒大“财富大厦”的。抽丝剥茧一番,财哥发现,许在恒大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把握住了6大转折点:

1992年:南下深圳商海浮沉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许家印走了一条大多数知识分子当年所走的路:毕业分配,学习四年钢铁专业的他被分配到河南省的舞阳钢铁公司,在这里一呆就是10年并升任车间主任。许家印说自己当时是工作狂人,在做车间主任的7年里,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年三十都会跑去车间。

然而,车间主任成为许家印在舞钢的职业顶峰,一直没有再被提拔的他感到不满足。1992年年初,迎着改革开发潮涌,他南下深圳找工作,开始了商海浮沉。

这一年,他34岁。

许家印最初进入的是一家刚成立不过一年、只有几个连锁店的规模的贸易公司,并以一名业务员的身份重新来过。三个月后,许家印凭借自己此前积累的人脉做成第一个单子,为公司带来10万元的业务额,这让老板对他另眼相看,他也从此不用再东奔西跑,当上了办公室的负责人。

1996年:踏上创业之路 首次试水资本运作失败

1994年,几经折腾后的许家印说服老板去广州开辟新市场,成立了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取得了一个名为珠岛花园的地产项目,并一炮打响,不过,当珠岛花园二期销售了一半的时候,许家印选择了离开。

临走时,许家印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出他的能力水平与贡献。许家印花了2年半的时间,从零开始,为公司创造了2个多亿的现金流,而在当时,许的工资是每月3000多元。后来许家印自述“如果当年公司给我十万或二十万年薪,我可能就不会去想创业了。”

不由得让人想起马云那句金句——员工离职原因有很多,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

1996年,许家印在广州注册了恒大地产,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业。从海珠区广州工业大道的原广州农药厂地块上起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作为新公司恒大的首个楼盘,金碧花园创造了广州乃至中国地产史上一个奇迹: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

金碧花园首期销售额8000多万,一下子就彻底解决了恒大现金流的问题。金碧花园的成功是恒大发展关键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恒大就已经开始瞄向资本市场,8月16日,当时名为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以5442万元的代价,接手琼能源4186万股法人股,成为持股26.89%的第一大股东。2003年1月,琼能源正式更名为恒大地产。

然而,入主琼能源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正值A股市场低迷,恒大地产期间股价跌幅一度达到85%,恒大未能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任何融资。2006年12月,失去耐心的恒大,将所持恒大地产股份,全部转让给广州市天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当时披露,此次交易作价7889万元。

2004年:危机前的乘风破浪

接下来恒大的运转就自然而然转入了高速奔跑阶段,在广州快马圈地,到了2004年,恒大进入中国百强房企前10,并于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时间蝉联前十强。

2004年对恒大而言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恒大是以规模取胜,之后度过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创阶段后,恒大开始走“规模 品牌”路线。

许家印认为,只要楼盘素质好,投入产出比就会高。于是再后来就有了如今媒体圈熟知的恒大精品战略:恒大在全国中高端产品有恒大城、恒大绿洲,高端产品有恒大华府,旅游地产则有恒大金碧天下。

2008年:金融危机渡劫

2008年,许家印和恒大差一点就倒下了。

当年3月,恒大地产启动了登陆港交所的路演,市场对其估值一度高达1200多亿港元。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恒大上市融资的计划被迫搁浅。当时恒大全国有32个楼盘、906万平方米在建,加上大规模拿地,100多亿的缺口对企业而言影响非常大。

许家印心急如焚向各方求救,其中包括郑裕彤。据传,为了取得其信任,在三个月时间里,许家印每周都要和他吃一次饭,并去郑家打牌。这番苦心并没有白费,郑裕彤成了帮助许家印渡过难关的关键人物。

2008年6月,郑裕彤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机构,总共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其中,郑裕彤通过旗下周大福以1.5亿美元买入恒大3.9%的股份,成为这轮私募中的领头羊。

另外有传言称,许家印也曾登门向万科求助。不过那一次,王石没有提供任何帮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到了后来的2016年第三季度,恒大每个月的销售额均突破400亿大关,前9个月的业绩超过了此前的地产一哥——万科多达177亿,恒大连续三个月大幅领先万科,幅度分别达57%、141%和87%。)

2009年市场转暖,恒大上半年销售额便突破了百亿元,销售面积位列全国三甲,许家印借此一扫晦气,重启了上市计划。11月5日,恒大地产成功登陆港交所,当天股价大涨34%达到4.7元,郑裕彤联手国际资本投入的5.06亿美元,收获了6.6亿美元的利润,而凭借68%的持股比例,许家印以480亿港元一举成为当时的内地首富。

2010年:布局产业帝国

2010年,恒大地产销售突破500亿元,闯进全国前五,并以831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直逼万科的841万平方米,位列第二。

这一年3月,许家印斥资1亿元收购因为假球丑闻而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

11月,又砸下10亿元在北京(楼盘)成立恒大文化产业集团,涉及音乐、动漫和影视等六大板块,而其中最为抢眼的是,高晓松和宋柯领衔的恒大音乐。

这一连串看似“不务正业”的投资,实则又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商业逻辑。从源头来说,进军体育与文化两大产业,其实可以追溯到恒大地产的营销手段。

邀请娱乐明星助阵项目开盘,本就是恒大聚集人气的杀手锏。而2009年,出于大学时对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崇拜情结,许家印投资2000万元组建“恒大女排”,邀得大名鼎鼎的“铁榔头”郎平执教。

这一事件随即引发轰动效应,席卷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有人做过测算,如果单以广告版面计算,要达到同样的宣传效果,恒大花费至少数亿元。

根据2016年的中报显示,目前恒大已进入全国175个城市,项目总数454个,是布局最广的房企,其中一二线占比73%;手握现金余额达2120亿,连同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1260.1亿,可动用资金合计3380.1亿。

2014年:重新踏足资本市场纵横捭阖

2002年资本市场失利并未阻挡许家印继续深入资本市场的野心,自2014年以来,许家印通过麾下的中国恒大及旗下其他平台,控股或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的上市公司已达18家,成为横跨A股、H股、新三板多个不同市场的资本巨兽。

恒大在港股市场首先瞄准的“猎物”,是已经更名为德泰新能源的国藏集团。根据公告披露,2014年10月,恒大获得国藏集团30.813亿股股份,总认购价为12亿港元。

此后,许家印、恒大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一发不可收。2015年2月底,恒大以9.5亿港元的代价,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新传媒74.99%股份,成为后者控股东,随即将其更名为恒大健康。

随后,2015年6月23日,香港上市公司马斯葛公告,腾讯控股、恒大与其订立新股认购协议,两者共同出资7.5亿港元认购新股,占认购完成后已发行股本75%。根据马斯葛当年7月31日披露的交易细节,恒大持有其55%的股份。两个月后,马斯葛更名为恒腾网络。

而在A股市场,迄今为止,其持股比例超过5%的上市公司,除了万科、廊坊发展,还包括嘉凯城(000918.SZ)、宝鹰股份(002047.SZ)。但进入的方式,不同于万科、廊坊发展上的疾风暴雨,恒大采取的策略,与控股上述3家香港上市公司类似,显得颇为温和。

根据嘉凯城4月28日披露,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恒大从国有股东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浙江国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手中,以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受让嘉凯城9.52亿股,成为持有该公司52.78%股份的控股股东。

进入宝鹰股份同样如此。2016年4月13日,恒大人寿与宝鹰股份签订股份认购协议,以9.42元/股的价格,认购宝鹰股份定增的6900万股,认购金额总计约6.5亿元。定增完成后,恒大人寿将持有宝鹰股份6.25%的股份。

许家印的驭钱术绝非一文可表,管窥一斑,恒大攻城略地式的扩张还是让人慨叹,未来是否如业内人士所说“打败恒大的只有他自己”?拭目以待吧。

总结1. 回顾恒大发展历程,许家印从地产起步,一方面按部就班地实施恒大全国规划战略,另一方面驰骋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巨鳄。

2. 从介入的上市公司来看,许家印、恒大一直钟情于盘子较小、主营业务萎缩的壳资源。无论是H股的马斯葛、新传媒,还是A股的廊坊发展、嘉凯城均是如此。

3. 从恒大的资本布局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产业多元化的运作平台,第二种是地产产业链的延伸,第三种则是同属地产同业。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