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跨界收购Hiball 挥刀杀入能量饮料市场

百威跨界收购Hiball 挥刀杀入能量饮料市场
2017年07月25日 08:44 中商产经

啤酒行业巨头百威英博不断挥动资本市场大刀。先是豪掷千万美元收购南非米勒啤酒,又传言将作为可口可乐最大的“金主”,如今又进军功能饮料市场,收购位于美国旧金山的饮料公司Hiball,资本逐利的背后百威意欲何为?

资料显示,美国时间7月20日,百威英博宣布收购位于美国旧金山的饮料公司Hiball。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销售一系列含咖啡因饮料,包括能量饮料,气泡水和冷萃咖啡。该公司旗下还有一个名为Alta Palla的不含咖啡因饮料线。

而百威英博此举首先是看中的功能饮料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饮料市场整体都在萎缩,但从渠道和终端消费来看,功能性饮料尤其是能量饮料一枝独秀。市场调研机构英敏特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1-2016年能量饮料的销售额和销售量也分别增长40.3%和34.4%。包括娃哈哈、农夫山泉、达利园等多个大型饮料企业都在布局功能饮料市场,百威可能看到了这个发展的趋势,在布局这个市场。

而这不是百威英博第一次涉足饮料市场,2016年6月,百威曾与星巴克联手,投入10亿美元,在美国生产和销售星巴克的即饮饮料产品Teavana,开发啤酒之外的业务。

此外,百威一直是外界传言的可口可乐的最佳“金主”,因为可口可乐有很大的品牌效应,美国投行Susquehanna的分析师曾称,可口可乐可能成为百威英博的潜在收购目标。而百威英博最大的股东之一、巴西首富Jorge Paulo Lemann也曾说:“我们可以只用200个员工经营好可口可乐公司。”

对于百威不断涉足非啤酒业务。一位长期从事啤酒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按照2016年的行业数据,全球能量饮料、气泡水和茶饮料的增速比啤酒要快多了。不管是收购能量饮料品牌,与星巴克合作,还是如外界传言那样“意图”收购可口可乐,百威英博急需的是进入软饮料领域。传统啤酒行业的市场发展持续乏力,尽管百威英博已经连续发力精酿啤酒行业,但并不满足。百威英博种种举动的目标就在于,打破美国酒类和软性饮料制造与销售之间的障碍,打开销售的新局面。

而百威此番并没有收购可口可乐,而是转向功能饮料厂商也是让外界大吃一惊。其实,早在2016年百威就与可口可乐协商在百威收购南非米勒之后将非洲瓶装厂业务卖给可口可乐。那此次转而收购能量饮料制造商是不是百威放弃收购可口可乐的信号?

业内人士分析,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类市场,五年以来一直在下滑,百威退出非洲市场属于正常现象,可能是它不看好未来碳酸市场。此外,虽然近年来可口可乐也在进行多元化的扩张,不断进行去碳酸化操作,但是其非碳酸饮老业务发展不温不火,还是以碳酸饮料为主,其它品类的可复制性不强,所以未来百威英博放弃收购可口可乐的可能性很大。

而百威作为全球啤酒行业的巨头似乎一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2015年10月份,百威英博宣布收购全球另一啤酒巨头南非米勒。2016年7月,美国反垄断部门批准百威英博以1040亿美元收购南非米勒公司。2016年8月份,这场啤酒行业最大的收购案获得中国商务部的批准。百威还不断买入精酿啤酒厂发展精酿啤酒业务。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全球的啤酒发展跟国内的啤酒发展相同,多品牌向寡头统一,以资本的杠杆翘动市场,资源集中化,小企业不被收购就被挤出市场或关门的命运,传统快消品领域将越来越向着大企业说了算的方向发展。

而百威一系列资本动作带来的更多产品组合,在更好地提升终端占有率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从2016年8月份开始,百威的裁员风波持续发酵,2016年8月爆出百威将裁员5500人,作为计划削减14亿美元成本计划的一部分。

百威公司一员工对中国商报记者坦言,百威完成资本开拓是通过不断挤压成本完成的,这次收购很可能伴随另一波成本的削减,员工的指标压力会更大,但日常的出差等费用开支却还在不断压缩。(记者 周子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