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消费金融五大发展趋势预测

2018年消费金融五大发展趋势预测
2017年12月28日 19:50 消费金融

置顶我们的公众号,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欢迎原创作者主动投稿

来源:财世汇

临近年末,2018年新篇章即将开启,纵览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助力经济平稳运行,在监管加码纠偏之下正走向更加规范的发展之路,明年消费金融行业会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呢?财世汇联合业内专家做出了以下几点预判。

趋势一:强监管持续加码,防风险是首位

监管与合规贯穿了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与变化始终,但不管是对网络小贷公司还是对“现金贷”业务,都没有“一刀切”。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时强调,2018年的总基调是坚持稳中求进,并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是今后 3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可以预见,严监管和防风险在2018年仍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

随着P2P备案工作的陆续展开,以及网络小贷的摸底排查和整改,部分不配合或达不到整改验收要求的企业将被取缔。除此之外,一些监管政策细则将继续逐步落地实施,行业将进一步走向规范,且将更加注重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认为,未来监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目标导向的金融监管。通常监管有三个目标,第一是保持整个金融体系健康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第三是保护金融消费者。

随着监管不断深入,套利空间消失,消费金融也将逐渐正本清源,回归助力消费升级、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轨道上来。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2018年监管层面将继续对消费信贷的资金用途进行明确限制。他指出,消费金融用于日常短期消费借贷应该不会限制,应予以鼓励,但对于房屋购买等方面会继续受到限制。

趋势二:市场加速整合,马太效应明显

目前,国内有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160多家专业分期公司以及2500多家其他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其中2017年新增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只有4家。在从牌照管理市场准入的监管环境下,牌照价值将进一步凸显,2018年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发放将继续从严、放缓。

2018年,常态化的金融强监管将迫使高风险外溢性的消金企业逐渐转型或出清,自身拥有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并切实融入实际业务流程和场景,使得风险识别和防范、运营成本和效率、产品创新以及客户体验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获得竞争优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上半年,重流量、轻风控的消费金融平台将可能出现崩盘;银行、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洗牌,消费金融的巨头格局将更加明显,一些小的消费金融企业或许会面临被收购的命运。

监管将加速行业的自净化速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逐渐凸显,合规调整期后,消费金融的良性竞争将真正开始。

趋势三:细分场景受热捧,往下沉和出海成为主基调

在场景化要求愈加明显的情况下,聚焦细分领域的线下场景和线上的中小型电商平台、垂直领域的电商平台将成为消费金融从业机构争抢的蛋糕,2018年,业务“往下沉”将成为消费金融的主基调。

尽管2017年已经上市的互金企业股价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现金贷”整治额影响,但近期仍有不少平台宣称要在年底或明年登陆港股和美股市场,包括陆金所、玖富集团、点融网、借贷宝等。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互金公司有望开启第二波上市潮。

除此之外,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巨头和一些中小型消费金融企业将继续开拓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市场,不过出海也将面临当地的监管和市场的双重挑战,如何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如何合规开展业务都非常关键。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郭大刚认为,2018年,消费金融的移动化、碎片化、业务链接无缝等特征会更加明显。物流、电商、公共服务也会对消费金融的滲透起到决定作用。伴随着场景的丰富和底层支持能力的强化,金融监管也会逐步强化。

趋势四:资金、场景、风控成为消费金融分水岭

2017年监管层对“现金贷”业务的整顿将引导融资需求向正规金融体系回流,扩大持牌金融机构零售客户群体规模,以往简单依托第三方机构提供客户流量入口和风控技术的放贷模式将日渐式微,资金、场景化及风控能力将成为消费金融的竞争焦点。

消费金融需要极强的风险能力,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根据业务特点,从政策、产品设计、营销、风控体系、审批、帐户管理、催收、IT系统等各个方面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在优胜劣汰加速化的市场环境之下,具有“资金雄厚+消费场景+金融科技”综合优势的消费金融企业将在2018年有更好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认为,2018年,全覆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场景模式会迎来新模式,比如智能零售金融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对数据的来源、采集、分析,进而用于金融风险防控将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可能会有所发展。未来从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用大数据完成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全场景的模式,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趋势五:消费金融ABS继续爆发,资产布局更多元

2017年无疑是消费金融ABS爆发年。据证券时报报道,在今年前三季发行的企业ABS中,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达1608.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倍。

从发行主体上看,消费金融ABS的快速发展主要得力于阿里、京东、百度、小米等几大互联网企业。其中,蚂蚁金服通过借呗和花呗两大消费金融产品的资产证券化,以发行量超过2300亿元成为中国消费金融ABS市场上的巨无霸。同时,国内第一批试点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捷信、中银等在ABS方面也均有突破。

今年7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要求对互联网平台和交易场所合作违法违规业务增量和存量的清理整顿,金交所挂牌的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受限,以金交所为渠道的互金场外ABS模式基本停滞。但某知名业内律师则认为,未来,有场景的平台发行ABS将不太受影响,甚至会得到鼓励,核心是要对实体经济有贡献。

此前,受限制于监管要求,2014年8月重新开闸的第二轮获批消费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尚未触及发行ABS所需的三年最低年限。但是从时间上来看,2018年这几家企业将陆续满足年限要求,或将会在市场上掀起一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ABS热潮。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郭大刚认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依然是带来资产收益波动性的基础。但是,面对明年宏观外部环境的变化,上半年或许要有些机会,下半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消费金融本身风险成本不能够有效控制的话,将被其他资产替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