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的起笔落墨:来自总书记的关切

新北京的起笔落墨:来自总书记的关切
2017年10月22日 16:20 中国房地产报

“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中房报记者 李燕星 北京报道 

9月28日,离“十一”国庆还有两天,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接下去20年的发展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这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是一件大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一件要事,对全国城市规划来说也是一件思想指导的新事。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规划重新从城市的角度划清了“都”和“城”的关系,批复指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认真对比会发现,这次的规划去掉了经济中心的定义,重新定位北京城市职能,未来北京的发展相比现在一定会大有不同。

当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上讲话指出,当前,全国正在开展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试点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表率作用,也是首都对全国的贡献。

来自总书记思想的起笔落墨

10月19日下午,出席党的十九大的北京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对境内外记者开放团组讨论。讨论后,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代表在回答了中外记者的关于北京总规的核心理念、关键内容是什么时说,上个月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适应,规划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阶段相一致。

陈吉宁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北京的发展和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视察北京,对北京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这个规划就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

2014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元年。2月25日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说:“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城市功能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此后3年多,北京、河北、天津打破了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将首都和围绕首都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发展大棋局中,总书记的战略思考和构想在北京这座“圣城”逐渐变为现实。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又是一个早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北京,视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并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听取通州区历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此次视察,总书记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新时代课题。

此后,北京由“聚”到“疏”转身。2014年7月,北京以“负面清单”方式出台全国首张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分之一的产业在北京被禁止与限制。

从历史中继“新”开来

对于北京新版城市总规在理念、方法、举措上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这个提问。

陈吉宁回答说,第一,主题明确,规划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命题展开,核心是明确“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这是总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北京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站位高,规划不再就北京谈北京,而是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谋划北京的发展,有专章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专节论及雄安新区建设。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在北京历史上是第二次,在全国是唯一的。

第三,牢牢把握“舍与得”的关系,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规划通篇贯穿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明确了未来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这个空间布局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骨架,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空间基础。

第四,守住三条底线。第一条是人口规模底线,到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而且以后要长期稳定在这个水平;第二条是城市生态环境底线,明确规定2020年全市的生态控制面积占市域面积的73%,到2035年要达到75%;第三条是城市开发边界线,目前城乡建设用地是2945平方公里,到2020年要压减到2860平方公里,到2035年进一步压减到2760平方公里。这三条红线是北京下一步发展的硬约束,是不可以突破的底线。

第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大城市病。这版规划拓展了一般规划的内涵,涵盖了涉及城市管理和运行的许多突出问题,如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水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从源头入手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

第六,强调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强化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推进城市的精治、共治、法治,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北京城市特色。

在回答未来如何确保总规有效实施的问题时,陈吉宁说,保证规划落地有一系列明确要求。一是多规合一,统筹总规和控制性详规以及不同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落在一张图上。二是信息公开,总规已经信息公开,后面的控制性详规也要公开,放在阳光下,让社会监督。三是加强城市的体检和评估,建立机制,每年做一次体检,五年做一次评估,回顾反思规划执行进展怎样,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四是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坚决维护总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欢迎媒体朋友来监督我们,是不是真正不折不扣地落实总规。我们会以钉钉子的精神,一茬一茬接着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开创首都发展建设的新局面。

世界级城市群启程

发展正入新征途,一花独放不是春。打造具有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和经济圈,使得京津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柱带,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解决“城市病”的路子,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京津冀的历史方位,也是历史使命。

当被问到北京新版城市总规“一核两翼”概念以及北京市对雄安建设有哪些行动时,陈吉宁说,“一核两翼”要放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来理解,才能够豁然开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要以首都为核心,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为新的两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市委十二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一核要辐射,两翼要联通,一核与两翼要形成整体”的工作部署。“一核”就是首都北京,要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同时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两翼”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通过“两翼”建设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两翼之间不是竞争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北京的新版总规中,对通州城市副中心有明确的城市定位,主导功能有三个:行政办公、商务服务和文化旅游,同时要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我们正在按照总规要求制定通州新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把总规要求的主体功能定位落实到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上。目前,通州的各方面工作都在加快进行,计划今年年底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工作。”陈吉宁说,

“北京对支持雄安新区态度很明确,这是北京的分内事儿,会全力做好支持,雄安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陈吉宁表示,北京已经与雄安新区明确了八个领域的合作支持事项。目前,在各个层面上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和协同,比如雄安急迫需要的基础教育和医院建设,我们正在逐项落实。同时,北京从雄安新区规划编制中也受益颇多,待雄安新区规划出台后,北京市会进一步与河北省做好全方位的对接协同合作。

从空间尺度看,2000多万人口拥挤在1.6万平方公里的北京土地上,但京津冀地区却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宽广腹地,发达的中心和落后的腹地并存,北京肥胖,周边瘦弱,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没有形成,这既是城市病的根源,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缩影。从北京新版城市总规规定,首都该转的要素和功能,一定要转往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初期发展投资及承载,将主要来自北京的转移。

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看到,《不朽之城》和《未来之城》专题片不断在放映,北京的创变,正在用行动作出最好的答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