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回马枪” 不能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国土部“回马枪” 不能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2017年10月28日 14:20 中国房地产报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国土和相关部门在整治囤地方面不能避重就轻,不能拍了几只扰乱土地市场的“苍蝇”,却不打厉害的“老虎”。

中房报记者 苗野 北京报道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头——土地市场迎来新一轮更加严格的监管。

国土资源部的信息显示,已部署展开对70个大中城市和热点城市苏州市自2013年1月1日以来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情况,重点是按时开工、竣工情况和出让价款缴纳情况。除71个重点城市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将2016年以来房价、地价上涨较快的其他城市纳入检查范围。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于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检查、提交报告。

这并非是国土资源部第一次进行类似大检查。在2009年和2010年,国土资源部就曾启动这类行动。2010年,国土资源部还将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情况表》交予银监会、证监会进行风险排查。这1457宗闲置地块总面积达9772公顷,其中70%以上为住宅用地。

此次国土资源部再掀大规模整顿风暴,剑指70个大中热点城市,并单独点名苏州市,也是上半年国土资源部、住建部敦促热点城市加大供地之后,监管层在供应端的再度发力。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苏州市已累计处置闲置用地148宗、总面积7728亩,处置率为77.4%。重庆已处置完毕262宗计1486.5567公顷,处置率98.05%;正在处置的12宗计3.9514公顷;尚未启动处置5宗计25.5372公顷涉及司法查封。

业界人士分析称,重视目前已经存在的闲置土地,对其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让闲置土地活起来,也是比单纯增加土地供应更重要的一项工作。

“坐地生财”魔咒必须打破

土地闲置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并非新话题,过往几年相关部门都曾开展过对土地闲置或针对各个城市土地开工、竣工情况和出让价款缴纳情况的治理,甚至还特别罗列数宗罪直指土地市场痼疾。然而风暴过后,土地闲置依旧。

曾经有人对一宗闲置数年的土地算过账,单是随着时间推移房价飙升,通过两次修改用地规划把楼层由十多层“拔高”到三十多层,开发商便可获利上百亿元。

或许问题的症结并没有开发商囤地炒地牟取暴利那么简单,但是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地价过高”成为城市房价一路高涨主要说辞的情况下,大量开发用地被闲置,无疑成为一种“潜规则”式存在。

这一次,部署对70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情况展开检查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再次强调,住宅用地是保障住有所居的,不能拿来炒作囤积。并明确了三个检查工作环节,包括城市开展自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导、现场抽查核实和督导,以及国土资源部调研、督导。

国土资源部明确指出,此次检查目的是促进已供应住宅用地尽快形成住房有效供给。通过检查督促加快住宅用地开发建设,有助于改善住房供求关系,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国土资源部用于检查的“利器”就是新版土地出让合同。新版土地出让合同对开发商最大的冲击是,以前的土地出让合同中只规定了开工期限,新版合同还有竣工期的约定。

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称:“要是到期仍然未完工,国土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延期多少天就要罚多少钱。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原则上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的开发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罚倒没什么。”一位上市开发商对记者直言。因为按照国家规定,土地闲置费按出让土地价款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计收。这些早年出让的土地,出让价格都相对偏低,相对于这些地价升值超过十几倍、几十倍的项目,这20%的罚金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对开发商而言,即使是加上罚款,他们也是“赚翻了”。

根据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卖地最多的50个大城市,合计卖地金额刷新历史纪录达19671亿元,同比上涨达到了34.3%。其中,北京卖地金额最多约为1639亿元,杭州、南京紧随其后,分别约为1197亿元和1163亿元。另有包括重庆、武汉、苏州、广州、合肥、天津、郑州、上海、佛山、济南等10个城市卖地超过500亿元。整体来看,累计共有33个城市卖地金额超过2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50个大城市中,有18个城市卖地金额同比翻倍。

某房地产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按照正常的开发周期,土地从出让到形成住房供应,通常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的开发周期往往会延长,部分地块甚至会被囤积达10年之久。2010年1457宗闲置地块的实际情况和处置情况就是例证。在上一波楼市热潮中,开发商大量囤地,而部分开发商拿到的高价地后会通过延迟开工、竣工的方式等待市场时机,以降低入市风险。

整顿不能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后,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加大供应住宅用地的计划。

4月6日,住建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同时要求各地尽快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中期(五年)和近三年的住房建设所需用地。

随后,一些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陆续出台2017~2019年三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加大供地量成为主要做法,以求稳定市场预期。土地市场也在此后迅速升温。前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2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

虽然土地供给增加了,但是由于中国楼市始终存在“囤地”这个顽疾,能否及时形成有效的房源供应,成为本轮楼市调控又一关键问题。于是,在现有基础上挖潜,“督促已供土地开发”就成为最直接的方式。

在8月30日~31日召开的全国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会上,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坚持分类调控、精准施策,对重点城市“一城一策、靶向治理”,特别是对于热点城市的住宅用地出让合同执行情况开展大检查,推动房地产开发商按合同约定开工、竣工,尽快形成住房有效供应,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以防范化解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此前后,地方政府已有所行动。今年3月,北京发布的“3·17新政”中就明确加强调度,督促“1300万平方米已拿地未开工、950万平方米已开工未入市”的在途商品住房项目加快开发进度,尽快形成商品住房供应。

6月27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文,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全力推进“拿地未开工和开工未入市项目”尽早开工入市,并在通知后附上未开工项目名单。

9月初,湖北省国资委一份文件显示除了暂停房地产新增投资外,“省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所有在建、在售房地产要加快建设进度、销售进度,确保资金尽快回笼。”

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按照1~2年的开发周期计算,2014年~2015年出让的土地,目前至少已经完全形成供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开发商并不是按照惯常的节奏在运作。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国土和相关部门在整治囤地方面不能避重就轻,不能拍了几只扰乱土地市场的“苍蝇”,却不打厉害的“老虎”。要整饬土地市场,杜绝囤地,就必须要有“摸老虎屁股”的勇气,真正打几只严重破坏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老虎”,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