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亮剑通道业务,ABS成资管行业转型重头戏

证监会亮剑通道业务,ABS成资管行业转型重头戏
2017年05月26日 08:57 国金ABS云

近年来,收紧资管行业通道业务的监管文件密集出台,在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下,通道业务红利逐渐走向“末路”。

在上周的证监会例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不得存在让渡管理责任的通道业务”,这也是证监会层面首次公开向通道业务亮出利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监管的重点不仅仅针对基金行业,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在内整个资管行业都是此次监管的对象。

通道业务成监管重灾区,红利走向终结

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规模巨大,向来是监管重点领域。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资管行业规模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3月31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达到18.77万亿元,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16.06万亿元,占比85.56%。

同时,从增速看,一季度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环比增长6.77%,与之相比,定向资管计划规模环比增长9.32%。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计划仍保持着近10%的增速,去通道化仍任重道远。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在上周末发布会指出,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从事资管业务应坚持资管业务本源,谨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职责,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

这一表述被部分市场人士和媒体解读为全面禁止通道业务。5月22日下午,有报道称,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媒体可能存在误读,监管层并没有全面禁止。”并且多位资管业人士也如是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就通道业务的监管动作也非首次。据报道,监管层从去年就开始对通道业务进行限制和压缩,上周末证监会发布会的表述,只是对资管业务加强监管的延续。

总而言之,不管是否是“全面禁止”,通道业务的红利走向终结已是大势所趋。

券商主动转型ABS业务

有券商资管人士表示,期公司的通道业务占了公司业务的绝大部分,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收紧通道业务,寻求主动管理业务的转型。

《国际金融报》称,自从2016年下半年,多家券商就已经有意识地减少通道业务,主动增加主动型管理。“一方面,主动收缩通道业务,另一方面,寻求转型。”

上海一位非银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券商中,不少券商资管业务方向从通道业务逐步转为主动管理和证券化。证券公司通过发展ABS,通过ABS产品创新,连接资产端与资金端,充分发挥券商各部门协同效应,推动证券公司投行资管的转型。

同时,券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领域的人才储备逐步丰满,业务水平也逐步成熟,券商ABS业务规模今年出现快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ABS业务未来将在券商的业务板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和交易所共发行ABS产品1920.17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企业ABS产品83期,发行规模1154.71亿元,占ABS总发行金额的60%。从ABS项目承销总金额同比增速看,德邦证券、恒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信达证券及第一创业证券都至少翻了两番。

基金子公司ABS业务跑步前进

通道受限同样影响着基金子公司的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16.357万亿元,较去年底的16.886万亿元减少5291.61亿元。这是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缩水———去年四季度,专户业务规模也出现了5000亿元左右的缩水,而去年三季末,专户业务规模达到17.392万亿的历史性高点。

大势所趋,基金子公司业务结构也在悄悄发生转变。

在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资产证券化业务(ABS)前二十榜单中,有5家基金子公司挤入名单中,在券商资管占据各种优势下基金子公司依然能够突围而出,一方面表现出ABS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基金子公司开始将ABS业务作为发展转型的重头戏。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ABS业务将会成为公司的战略重点。上海富诚海富通ABS业务部门负责人高平表示,ABS相对普通的债券而言,在现金流的使用效率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各家基金子公司竞争也较为激烈,分为主体和资产方面来看,传统的央企、国企、地方政府平台、一些大的消费金融公司都是基金子公司争夺的领域,资产端大家也都在往地产上靠拢,对类REITs业务的兴趣非常大。”

不过,在此之外,ABS业务对于子公司而言,仍存在不少的阻碍。高平透露,现在ABS最大的障碍还是资本金的限制,券商资本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且随着发展券商资管的规模、资本金、人力都不是子公司可以比拟的。

文章部分内容综合自《证券时报》、《国际金融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