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ABS云曹彤:ABS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链接

国金ABS云曹彤:ABS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链接
2017年09月13日 10:47 国金ABS云

9月10日,以ABS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新链接——国金ABS云携手专业机构团免费服务百城万企行第二站活动,在成都天府国际基金小镇举行。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金ABS云创始人曹彤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以下为国金ABS云创始人曹彤的发言实录。

尊敬的蔡鄂生主席、谢瑞武市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非常感谢大家百忙当中抽时间来参加以ABS重构经济新链接成都站的活动。

我们这次活动的概念源起还要感谢蔡主席。在今年初的资产证券化年会上,蔡主席提出一个想法:资产证券化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只局限在金融机构内部探讨,也不要只局限在学术领域探讨,应该把它跟企业界、实体界结合起来,发挥它具体的实效。基于这样的想法和理念,我们上半年做了很多筹划,所以就把这样一个活动向市场推出。

这个活动的成都站得到了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所以我们今天到现场的,除了金融机构、学术界、监管机构以外,有四百多家企业的代表,也有很多区县的地方政府的代表。相信我们通过成都站的活动,一定会把这样的概念得到理解,也能把它推向实践。

下面我代表主办方,把以ABS重构实体经济新链接主要的想法、概念给大家报告一下。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金融有一个悖论,这个悖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企业要融资,但融资又局限于我们金融市场的结构,只是通过银行来间接融资。大量的融资的需求,通过贷款来供给,便创造了大量的货币供给。而大量的货币供给一产生,金融市场就不稳定,就需要对其进行管制,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融资,这就是个两难命题。

这个怎么解决?很简单,通过直接资金的占比,不增加企业负担,又不增加通胀的压力。事实上我们国家也一直在这方面做努力。

这张图是股权和债权,横轴是场内和场外,红色是场内的建设,是我们90年代金融改革的重心,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个左上角,是债权市场,是2000年左右改革的重心,也取得很好的成效,可以说股权和债权在企业融资比例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只不过因为时间发展比较短,也限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这种发展呈现了它内在的不足。这个不足最大的表现,是可以满足一部分企业融资的需求,很难满足大量企业融资需求。比如说股市,A股上海和深圳主板,解决了三千多个企业的融资。比如债市,银行和交易所解决四千个企业的融资。但是我们需要融资的企业有多少,起码有六百万个。我们有很多不协调,金融的两难命题很多都是从这个不对称来的。那么回到这个图上,哪一个象限是最急剧的。是右上角,大量企业希望通过债权获得融资,而他们的条件,并不具备进入主板的场内,所以必然产生场外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的挑战。

当然,我们说的这样一组压力,就是企业要融资,要贷款,然后贷款产生货币通胀,这也是两难。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我们看看美国当年也遇到同样的挑战,就是在美国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跟中国类似,经济领域有个词叫滞胀,这个也是从那来的,就是当时美国也遇到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情况,经济停滞需要加杠杆,通货膨胀需要减杠杆,怎么办?正是这样,便产生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资产证券化ABS,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首先ABS解决了发债的主体,它不是用企业的主体发债,而是债权发债。如果我们企业是高大上的企业,就可以到场内发,没有融资的难处。但是中小企业,怎么发展?你可以用债项,就是不好的企业可以有好的资产,我把我企业内部好的资产独立出来,通过破产隔离隔离出来,用它来融资,这是它一个很大的扩展。第二个扩展,资产从固定资产变成流动资产,变成现金流,现成未来的现金流,变成未来的现金收入,用未来的现金收入折现完成今天的融资。因为有这个扩展,就使发债企业的数量级大大扩大,发债融资的数量级大大扩大,所以就解决了前面的两难命题。而ABS又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融资行为,宏观上并不创造货币共享,所以它是解决货币两难的工具。但是因为是中小企业,很小,风险如何控制,这是ABS非常重要的一点,它是通过把资产隔离出来,用那一部分用于还款的主要来源。很显然,这样几个隔离能够做到,资产的风险度反而在提高,这就是资产证券化产业的含义和背景。

对于中国当前的背景,我们认为ABS资产证券化是非常适用中国当前的一个融资工具。比如我们还是回到这张图上来,我们不是要解决几千级的企业直接融资,我们要解决几千万、几百万的企业融资,而当前我们对这种风险容忍程度来看,不可能在场内引入这样大量的企业。客观讲,我们现在场内的企业,保刚兑还是宏观的部分,而这个红色部分,场外才是它的中心。这个方面,它的主要工具、主要的方法、主要的理念是资产证券化,是ABS。

截止到当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方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但就目前来看,还是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市场的广度深度是不够的。我们现在累计发展资产证券化是两万亿出头,这个量和中国经济的体量相比,和中国的资本市场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逻辑,就是债权和股权的比例,债权当中,资产证券化应该占的比例来测算,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起码是30到40万亿之间,而我们现在发行也就两万亿,所以市场活量没有激活。

第二个是场外的市场建设停滞不前,很多企业无法到银行融资。这就引入了场外市场建设。但是这些年,我们往往把债权定为非标,叫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而非标,在监管上还是有很多的限制,所以目前来看,场内建设是相对来说停滞不前的。

另外一个,多重征税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它要隔离,要剥离到一个临时过渡性的企业当中来,而这个剥离也是一个结构化设计的要求,而不是真正买卖资产的转移,但是按目前我们的财税监管规定,这个转移是要纳税的,所以导致重复计税的问题。

第四个就是法律主体地位问题。要剥离这个SPV,在法律方面缺乏保护,这是我们要做的。目前都是通过信托计划来做,所以还需要一个更高的上位法的支持。

我想这些都是存在的一些大的问题。当然客观来看,这些也不是不能克服的,按照中国的改革来看,挑战越大反而越容易突破。

首先就是场外债权市场建设。作为下一个阶段资本市场建设的中心,实际上我们现在场内的股权和债权已经基本形成,里面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已经相对完善,那么能不能下个阶段,把场外的债权的市场的建设,把它推动起来。

第二个,在这当中,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场外债权市场主要的抓手。最主要的是,这个工具相比较其他的风险工具而言是最可控,是最适合中小级的、地平级的企业。

第三个,如果我们构建一个场外市场,流动性是它的中心,如果没有流动性,没有买家,这个市场发展不起来,所以这个也确实需要得到监管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个就是把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其实在最近这几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对现金流的把握、了解,纯现金流的管理,都有更好的技术,这些技术相比美国80年代已经大大的提升,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第五就是法律方面,税收方面的,赋予它一定的法律地位,赋予税收中性的概念。

基于以上的意见,我们启动了百城万企行的活动,它的想法,就是一个把资产证券化的理念,向更大的范围推广。第二个,让这样一种工具和方法,直接去跟企业对接。这个活动,我们也会一站一站往下推动。当然这个活动也得到了几大协会的支持,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

目前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于ABS,我们也不敢讲,我们现在主要集中于四类企业(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收费收益权和持有型物业等四类资产的企业),这四类是非常典型的,如果它们能够推动的,那示范效应是非常大的。

那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也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给予指导,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