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为啥悄悄改了这么一个“接地气”的新名字?

麦当劳为啥悄悄改了这么一个“接地气”的新名字?
2017年10月26日 21:20 中欧基金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于10月12日将登记的公司名称改为了“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或将改变。

昨晚,小编被麦当劳改名的消息刷屏了!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消息,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于10月12日将登记的公司名称改为了“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并就上述名称变更取得了新的营业执照。

对此,麦当劳中国公共关系副总裁许颖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麦当劳的改名主要在证照层面,业务发展模式和日常业务不会改变。

麦当劳官方微博这么回应:没错!麦麦的中国公司改名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啦 但是改名只是证照层面,麦粒们去餐厅还是认准“麦当劳”哦! 

许颖婷表示,麦当劳与中信及凯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后,因业务发展需要,自2017年10月12日起,麦当劳中国总部的企业名称变更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这一变更主要在证照层面,日常的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麦当劳将一如既往,热忱为消费者服务,麦当劳餐厅名称、食品安全标准、营运流程等保持不变。

工商资料显示,此前在8月24日时,麦当劳中国的投资者名录发生了变化,麦当劳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了金拱门中国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法人代表仍为张家茵。

今年7月底,麦当劳宣布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以及凯雷投资集团的战略合作已经完成交割。而负责新成立的麦当劳中国将成为麦当劳未来二十年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将负责运营和管理中国内地约2500家麦当劳餐厅,以及中国香港约240家麦当劳餐厅。

此前有餐饮人士表示,目前麦当劳中国的特许经营网站、加盟咨询热线均无法打开与拨通。

麦当劳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公关经理王建晖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新公司将在未来20年运营和管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业务,推动业务高速扩张。

在10月24日麦当劳公布的三季报中,麦当劳方面表示,在截至9月30日的三个月内,受出售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特许经营权的影响,从三季度开始,中国内地和香港门店的营业收入将不再计入到麦当劳的整体营收中。

在新麦当劳中国此前公布的中国内地 “愿景 2022” 加速发展计划中,提出了未来五年需要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目标,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来自新门店的业绩。因此,门店的扩张成了新公司在这份 “五年规划” 的重中之中。

按照计划,五年内,内地的麦当劳餐厅将从 2500 家增至 4500 家,开店的速度也将从每年 250 家提升至每年 500 家。

麦当劳的着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内地市场,他们的老对手肯德基已经开出了 5000 多家门店,并且覆盖到了中国的四五线城市。《好奇心日报》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 年肯德基在中国连锁餐饮市场上所占份额是麦当劳的两倍,两者份额分别为 11.6% 和 5.6%。

快速开出更多的门店将是麦当劳与肯德基竞争的关键,而特许经营或许是最有效的途径。

麦当劳首席财务官凯文 · 奥桑(Kevin Oz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重特许经营模式将带来稳定的营收和收入流,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从而持续推动股东价值上涨。

在新一季的财报中,由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不再计入整体营收,麦当劳整体收入下降了 10%,为 57.5 亿美元,但出售这部分业务所获的 8.5 亿美元使得麦当劳经营收入大涨 44%,6% 的全球同店销售增长也高出华尔街预期。

麦当劳为啥要改名?知乎的网友给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麦当劳金色拱门形状的标志在西方有个著名的昵称——Golden Arch,直译过来就是“金拱门”。

有一本书Golden Arches East 讲麦当劳在亚洲的故事

金色拱门对于麦当劳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我认为这个中文公司名字肯定不是本土人拍脑袋想出来的,可能有别的意义吧。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提出了“预防冲突的金色拱门理论”(Golden Arches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认为任何两个开设了麦当劳门店的国家都不会彼此开战——这个理论给结束冷战的世界描绘了一种建立在“经济人”基础上的前景——人类将用巨无霸和炸薯条取代对战争的欲望。

刚刚微博看到有人说麦当劳酒店就叫golden arch hotel,搜了下发现上面这个图。

第二种解释就是:风水理论。。。

以上都是乱猜测,但微博上网友都开始写段子吐槽了:

还有网友建议菜单也改名吧。

但其实,这个改名是有来由的:

金拱门(图:微博爆料潍坊)

延伸阅读:这些年在华的肯德基和麦当劳

肯德基和麦当劳:入华30年,依然是针锋相对的死对头

当时明月在,依旧照彩云。三十年了,谁能坐上中原洋快餐霸主的宝座,依然是一个悬念。 同出于美式快餐流派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依然是针锋相对的死对头。

近日里,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似乎又浓了。先是肯德基“嫩牛五方”重出江湖,这虽然是许久不用的招数,但潜修多年已达到了武学中上乘功夫“为情怀而生”的层级,精微奥妙,远胜于一般热点营销之法。只见麦当劳见招拆招,凌空一掌使出“星厨汉堡”。这一招乃学于西班牙米其林二星大厨 Ramón Freixa ,尽显新中产阶级的从容自如。

刀光剑影间,肯德基和麦当劳回想起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

1987 年,肯德基走进中国

1987 年 11 月 14 日,《北京日报》 第四版上刊登了一条“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快餐厅在北京隆重开业”的消息。北京人民第一次认识了那个花白胡子的老爷爷——肯德基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

这间肯德基餐厅就开在天安门附近,据当时的资料记载,餐厅一共三层,每层 500 平方米。总共 1500 平方米的餐厅面积让这间餐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肯德基餐厅。为了租下这块场地,肯德基每天付给业主的租金是 1000 元。

但这间店的营收成绩证明,这都是值得的。时隔多年,当时担任肯德基国际公司副总裁的王大东对开业第一天的盛况还记忆深刻。他清楚的记得,那天下着雪,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人们买肯德基的热情。后来排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还不得不求助公安人员来维持持续。开业典礼上,王大东还说了一句话:

在北京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确实让这个美国快餐巨头肯德基找到一个好地方——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市场。这间肯德基炸鸡店开张不到 300 天,赢利就高达 250 万元,成为当年全球年盈利最大的店。

三十年后回头看,肯德基不仅找到一个好地方,还抓住了好时机。有句俗话说得好“ 70 年代吃饱,80 年代吃好”。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济逐渐腾飞。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需求的需求逐渐脱离了一个“饱”字,如何吃得好,如何吃得有“档次”成为消费者们更加关注的话题。

而当时的肯德基显然比国内的大多数餐厅要先进得多。他们的服务员穿着统一的工作制服,每一份汉堡的制作、点餐流程、以及店铺装修,都体现出肯德基标准化的运作和经营模式。当时的消费者大概还没有听说过“标准化”这个词,但这正式肯德基、麦当劳后来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的秘诀之一。

天时地利人和让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足够惊人,据公开的数据,肯德基目前已经在中国有了 5000 多家店铺,这个数据是截止于 2015 年。在肯德基总公司百胜中国的 2016 年度财报中数据显示,百胜中国去年一共新开 575 家门店,包括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品牌 。因此估计肯德基在中国的餐厅在 5300 家左右。

麦当劳来晚了,但它没有错过

1990 年 10 月 8 日,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三年后,麦当劳在深圳光华路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和肯德基的第一家店一样,光华路麦当劳的规模也是麦当劳当时在全球最大的一间店。这也可以理解为,麦当劳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同样也不亚于肯德基。

麦当劳也来对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三大市场,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麦当劳公布的数据显示,自深圳光华路的第一家餐厅开业起,麦当劳已在全国拥有 2200 多家餐厅。(这个数据同样截止于 2015 年)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肯德基的门店数几乎是麦当劳的两倍。

但对于消费者个人来说,可能会对其中某个品牌有所偏爱。有人认为麦当劳的甜筒更棒,但有的人却更喜欢肯德基的油条。但提起“洋快餐”,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同时想起麦当劳和肯德基,所以说要想说麦当劳和肯德基谁更“厉害”,还真没有能彻底说服对方支持者的论据。

那么麦当劳在中国开店数远远落后于肯德基,是因为晚来了三年么?这倒未必。据肯德基公开的资料显示,肯德基从 1987 年开了第一家店起,用了 5 年时间,在中国只开了 10 家店。也就是说麦当劳即使晚了一步,以肯德基当年的开店速度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影响整个中国市场的程度。

真正让麦当劳和肯德基拉开距离的,是两者之间不同的经营理念。与肯德基更灵活的本土化策略,及更快的扩张节奏不同,麦当劳对待中国市场,向来是更加谨慎的。你可以通过对比两个品牌的行事风格得到这个结论。

拿菜单来举例,早在 2002 肯德基推出“寒稻香蘑饭”起,各式、老北京鸡肉卷等产品迎合了中国人的胃。而直到 2013 年,麦当劳才尝试在他们的食品词典中增加一些中国元素,推出了鸡肉及牛肉两款“中式米饭”晚饭套餐、以米饭为主的麦趣饭、麦饭卷等产品。

(图自青年时报)

对待“特许经营”的态度同样展示了肯德基和麦当劳的一贯的行事风格。肯德基 2000 年就开放了特许经营,并开始将中国内地三四线城市纳入扩张计划中。直到 2014 年,麦当劳才正式宣布将特许经营作为公司在中国扩张的主要模式,但要想获得特许经营权依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当年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

加盟费在 200 万左右,被特许人还要经过申请、筛选、面谈、实习、运营和移交餐厅、签约评估以及 9-10 个月的全职培训,最终才可正式成为麦当劳的被特许人。

相比之下,本土快餐品牌德克士的加盟费仅为 25 万,低门槛的加盟成本助推了德克士餐厅的数量,2013 年就有了 2100 家店铺,甚至超过了麦当劳。有人用这些事实来证明麦当劳的特许加盟条件是多么的“苛刻”。

美国快餐流派的落寞

近年来,走在不同方向上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似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国的生意变得不那么好做了。

要知道当年最早一批吃上洋快餐的那些小朋友,他们大多都已经是接近不惑的中年大叔了。而当年“小朋友”的孩子们,成为了快餐消费的主力军。很显然,对这一代喝着喜茶、追着网红美食店排队、喜欢使用网上订餐平台的消费者们来说,肯德基、麦当劳已不再是他们的绝对首选。更何况还有大量的其他餐饮品牌,成为与麦当劳和肯德基一起分享这个市场的对手。

对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品牌带来打击的还有苏丹红、福喜等食品安全事件。这些被曝光的负面新闻,让洋快餐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最直接的后果是——营收一度陷入低谷。当然,销售额可能在这些企业的补救之下得以恢复,但洋快餐被打碎的“绝对安全”的光环却再也修补不回来了。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怎么在品种上迎合中国人口味,更加关注健康的趋势下,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吃草”的同同时他们也拒绝炸鸡和汉堡。

(图自好色派)

市场竞争、消费者变化、自身创新不足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肯德基和麦当劳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单就快餐市场而言,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快餐行业的市场份额,已由高点时的约 40% 和 17% 下降至约 24% 和 13%。

而这两家竞争了几十年的品牌,在处这样的商业坏境下,他们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自己“卖掉”。

2016 年 9 月,百胜中国宣布从百胜全球脱离,获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共计 4.6 亿美元的投资。而分拆后的百胜中国在纳斯达克独立上市。2017 年 1 月,麦当劳宣布中国内地和香港 2200 家店铺的买家终于敲定,中信集团和凯雷集团组建的联盟联合买下。

资本市场上的巨变可能不会被消费者注意到,但任何一个走进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消费者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变化。

前不久,麦当劳在中国升级了 1000 家餐厅的硬件设施,增加了数字化的自助点餐机,还改变了过去 60 年自主取餐的传统推出送餐到桌服务。而肯德基同样也在自助点餐机、肯德基超级 app 这些软硬件设施上不断的更新自己。再联想到近期麦当劳和国产动漫作品《全职高手》、肯德基和网易手游《阴阳师》做的营销,一举一动任然是针锋相对。

但总的来说,不论是这些数字化的升级、“二次元”的营销手法,都是肯德基和麦当劳迎合年轻消费者的表现形式。他们的目的也是同一个——继续得到年轻人的喜欢。

从某种角度来说,肯德基和麦当劳既是商业世界的对手,又有些像惺惺相惜的朋友。或许在他们成长的几十年里,能够彼此拥有对方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正如王家卫《一代宗师》里面叶问的一段独白:

有师傅,知分寸;有对手,知高低。知己难求,对手也一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