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新法规意义非凡 “劣币”私募加速“出局”

私募新法规意义非凡 “劣币”私募加速“出局”
2017年09月04日 16:12 星石投资

8月30日,私募基金行业迎来了一部意义非凡的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星石投资总经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合规与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席主席杨玲认为,此法规出台,私募的监管标准大大提升,未来私募的合规、稳定运营的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无底线行为也将减少,合规、诚信、专注投资的私募在监管中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这对投资人而言意义重大。解读如下:

对主要股东/合伙人提出新要求 私募运营更稳定

意见稿提出,如果“净资产低于实收资本的50%,或者或有负债达到净资产的50%……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股东/合伙人。

这是监管层首次对私募基金提出相关要求,主要限制了负债较高(负债/净资产≥50%)或者持续亏损(净资产/实收资本<50%)的主体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

这说明,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的运营风险考虑得更加全面。现实中,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负债率较高,但是通过设立私募基金,募资来为母公司缓解流动性的情况屡屡发生,投资人的风险增加。私募基金的稳定运营未来将进一步得到保证,有利于保持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股东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高负债经营或者现金流断裂导致破产的风险。

此外,对于私募基金的董监高、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等高管和骨干,意见稿设立了多种禁止情形,包括 “因犯有贪污贿赂、渎职、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 “因违法行为被开除的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及其他机构的从业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

以往,大众普遍认为私募基金行业的从业门槛很低,但是意见稿的出台,有望提升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素质,降低了行业的道德风险,无底线行为将大大减少。

严防私募“老鼠仓” 风控标准向公募靠拢

意见稿还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应当建立从业人员投资申报、登记、审查、处置等管理制度,防范与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为防止利益输送,在从业人员炒股上规定严格,但是对私募仅是原则性的要求,本次意见稿不仅明确要求私募要建立相关制度,而且明确了管理制度应涉及的环节,不仅仅是申报,还要设计审查、处置等。这将进一步强化私募行业从公司到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相信未来“老鼠仓”的几率将进一步减少,投资者的权益也毫无疑问进一步得到保护。

对此星石也很感慨。在实际操作中,星石投资就是严格按照公募的要求来做的,内部员工每年定期需要登记炒股申报表,不仅申报自己的账号还要申报员工本人、配偶、利害关系人的账号,也有部分员工对这些举措有疑问,不明白为何公司的要求要比行业平均水平更严格。但是从此次意见稿出台来看,我们的方向与监管是一致的。

明确托管人职责 私募基金财产更安全

本次意见稿,专门设置了一章,来明确私募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包括“对所托管的不同基金财产分别设置账户,确保基金财产的完整与独立“、”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及时提示基金管理人违规风险“,等。

私募基金托管人,一般是获得托管牌照的银行和券商。此前,在自律监管体系中,并没有如此明确的职责规定。意见稿的出台,有望推动私募基金托管的相关管理办法出台,使得自律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进一步延伸,促进了托管人和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

PE/VC正式进入私募法律体系 10万亿私募有望再扩容

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职责。很多人以为2013年中实施的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就会把私募股权基金纳入法律监管,但实际上,其中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财产的证券投资,包括买卖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债券、基金份额,以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这意味着,私募基金投资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没有明确入法,也是当时业内认为很遗憾的一件事。

此后是在2013年7月,中编办下发的一纸通知中,明确要求“证监会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督管理”。

如今意见稿从行政法规的角度明确了这一点,显然比“通知”效力更高,明确了监管,有助于完善PE/VC的监管体系,对其发展也更有利。如今10万亿规模的私募基金行业,私募股权基金占据大半壁江山,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容。

总而言之,《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意义重大,不仅填补了私募行业的法律体系上的空白,而且将部分自律规则和证监会部门规章的内容,上升到了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级别,行业监管实现“装备升级”。

意见稿的出台,私募行业的规范将进一步 “提速”,无底线行为也将大大减少。私募行业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强大的资管品种,指日可待。对于投资人而言,强有力的监管意味着对他们的保护加强,私募行业更值得放心投资。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的,本公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等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与产品条款有关的信息均以产品合同为准。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