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现基差新解

在投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有不相符之处。其中,期现基差就是明显一例。

基差也称升贴水,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货价格与该商品在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之差,即:基差=现货价格一期货价格。

当基差为负时,也称为现货贴水;当基差为正时,也称现货升水。

按照传统的理论解释,基差为负或现货贴水时,说明现货市场供应过剩,后市可能下跌;基差为正或现货升水时,说明现货供应短缺,后市价格应该上涨。

这种教科书式的解释,到了投资实践中却经常被打脸。下面我们举两个实例来说明:

例1:2017年6月初,锌现货库存持续低位,呈现出供应短缺的状态,而期货却因为矿山复产预期的打压价格较低,呈现为现货相对期货高升水的态势;之后经过“软逼仓”行情,期货市场纠正原来的悲观预期,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导致现货价格贴水于期货价格。

现货价格

锌1707合约

基差

6月9日

22640

21815

825

7月14日

22910

22970

-60

价格变动

+270

+1155

如上表所示,现货之所以从大幅升水变为贴水,是因为期货价格的剧烈拉升,在现货市场上涨270元的同时,1707期货合约价格却上涨1155元,超涨了约900元。按照传统理论的解释,应为“现货供应过剩,后市应该下跌”,但实际上当时现货市场仍然短缺严重,且后期锌价一路上涨到27000以上,而非转为下跌。

例2:2014年底股市暴涨时,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股指期货涨幅远高于指数现货,因而指数现货相对股指期货出现深度贴水。按照传统的理论解释,应为“现货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后市应该下跌”,但实际上这只是股市大涨的前奏。

相反,2015年股灾期间,由于大量股票停牌和“救市”力量的介入,指数现货跌幅有限,但股指期货却在悲观预期和恐慌性砍仓的打压下跌幅较大,指数现货相对于股指期货出现了大幅升水。按照传统的理论解释,应为“现货市场供不应求,后市应该上涨”,但实际上是市场对后市极度悲观的反映。

图1:IF下季连续-IF当月连续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在“基差=现货价格一期货价格”这一等式中,往往是期货价格的变动起主导作用,道理也不难理解:

1、现货价格反映当下市场的供求情况,在绝大多数时候,现货市场的供求具有稳定性,不会在短时间出现大的变动;而期货价格反映市场参与各方对未来的预期,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等,任何风吹草动或突发事件都容易引起期货价格的大幅涨跌,波动性高。

2、现货市场的买卖需要100%的货款收付,“盘子”重,投机性低;期货市场是保证金交易,杠杆大,相对来说“盘子”轻,投机性强,价格波动相对剧烈。

因此,基差作为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差,必然更多地受波动性高、涨跌幅度大的期货价格的影响,而非相对稳定、涨跌幅度小的现货价格的影响。

同理,基差的解释,也不应该是“现货市场供不应求/供应过剩,后市……”,而应该是“期货市场预期……,所以后市……”。

当然,上述结论要加一个前提:绝大多数时候。

至于何时出现那例外的“绝少数时候”,彼时基差又该如何解读,聪明的读者们可自行寻找答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