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不是两三天,银保为什么总能让你“上当”

“套路”不是两三天,银保为什么总能让你“上当”
2017年11月14日 11:40 企鹅智慧保险

存单变保单,一直以来是保险被人讨厌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来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想买一份理财产品,但听信工作人员的宣传,一不小心就买了一份保险,存户变保户,瞬间对银行和保险的好感都荡然无存。

一、银保的“苦”,有多少人尝过?

银保,简单来讲,即指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相同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银邮渠道虽然对专注理财型寿险产品的中小型公司贡献颇大,但同时引起的民怨也不少。从2014-2016年,银邮渠道,一直是保险销售投诉中的重灾区。

根据保监会给出的2016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通报,人身险投诉中,银邮渠道2289件,占21.13%。而投诉事项多年来都离不开“销售误导”,以银行理财、存款、基金等金融产品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这也成为银邮渠道最被诟病的一大“特色”。

在网上搜索银保产品,相关联的结果,不是理财频道叫你提防银保产品,就是监管部门又出何新政,规范银保产品。剩下的就是消费者受误导购入银保产品,投诉无门的情况,以下为几个保监会巩固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银保渠道使用违规宣传材料

2014年1月,辽宁保监局接到保险消费者投诉,反映工商银行沈阳和睦路支行在代理生命人寿辽宁分公司业务时存在违规宣传问题。经核实,相关违规宣传资料存在“每年存一万”“支取”“本息”等混淆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的表述,且部分宣传资料载有保险产品年化利率不低于4.4%的书面承诺(该款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为2.5%,最低保证利率之上部分是不确定的);相关违规宣传资料系由生命人寿辽宁分公司员工周某自行制作……

案例二

将银保产品包装成银行理财

2014年12月,消费者反映邮政储蓄银行沙河市某支行在销售新华保险红双喜产品过程中,存在将保险产品混淆为银行理财产品、夸大收益等误导行为。调查发现,2014年1月和9月,新华人寿邢台中心支公司在给银行发放的宣传材料中有“惠福宝两全保险在满13个月多少收益?3.8%或380”等内容;支行在其网点大厅电子展示板上写有“固定收益有保障厚惠有期有盼头资金灵活提前见利…惠福宝年金保险收益高达4.15%”等内容。保单上还加盖“河北沙河太行街邮政储蓄”印章,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

二、银保产品及常见套路

一般来讲,银保产品多以具有“储蓄功能”的年金险为主,年金险的特点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得到固定的一笔现金返还。

另外,保险公司还巧妙地将这些银保产品设计成具有“理财收益”的万能险、分红险甚至是投连险。本身这种产品,从设计目的出发,并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地方,满足了保户保值增值的需求,也适应了保险公司做规模保费做大市场份额的需要。但为什么在银保渠道,特别容易“遭人唾弃”,还是离不开眼花缭乱的营销套路和避重就轻的销售误导。

我查阅了一些银保产品的宣传资料及投诉案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银保“套路”供大家参考一下。

1. 短平快的“理财”产品

一类银保产品是将万能险包装成“短平快”的理财产品,以远高于普通定期存款的收益率(相对高的万能结算利率)作为卖点,突出诱人的利益演示和万能账户本身灵活存取的功能,在销售时基本“屏蔽”了保险的相关属性。

其实此类产品算是比较有“底气”的,怎么理解?首先,这些产品期限短,保险公司去实现短期高收益还是相对有把握的;另外,这些产品还涉及到保险公司的短期现金流压力,迫于退保压力,收益率也不敢下降啊。

中短期的理财险虽然走俏了几年,但这些产品本身是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的,所以近几年监管越收越紧,这类型产品,将会越来越少见,或者会以其他形式回归。

不过总体而言,这类产品就相当于一笔短期的定存,年化收益率比银行存款略高,大家投保时一定要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2. 存少返多的教育金

这一类银保产品,应该身为父母的各位深有体会,走到银行柜台办事,常会被工作人员推荐各种教育金产品,保险意识稍差一点,就很容易被误导,误认为这是一份存款计划。银行工作人员常会以“零存整取”、“本金”、“利息”等话术介绍产品,避重就轻,弱化了保险的属性,忽视了中途退保的风险。

无论兼具如何强大理财功能的保险,都不能等同于存款,严格上来讲,保险并没有存取概念,只有只保障期届满或发生保险事故时,才能获得保险金。

再者,夸大的收益率,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教育金的分红部分,本身属于非保证利益,分红水平不及通胀速度,需要长期持有,万一中途退保,收益率可能还赶不上银行存款利率。

3. 投XX返XX、存款送保障赠品式诱惑

返现的套路,也是银行针对中短期万能险推出的新噱头,有些人会以为是银行想吸引存款的营销方式,实则,可能你的存单还是会变成保单。现金返还,加上对万能险的理财式包装,满满升级的诱惑。而存款送保障,瞄准了大家“贪便宜”的心理,本是顺手存款拿赠品,却不知,可能赠品才是真正“圈套”。

由于银行对此类产品的宣传资料,往往都是自己印制的,监管部门并不能做到实时监督,而大多数银保产品都需要柜台投保,那工作人员可操作的空间就会更大,消费者想要正确认识产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新政出台之后,各个银行都有所收敛,但相信有政策就有对策。在不触及政策的边缘,急于达成销售的银行,还是会有新的噱头和营销手段,大家还是要看清楚,没有白捡的便宜,东西要看清楚再买,切莫本末倒置。

小结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不喜欢银行卖保险,只是不能接受以理财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式销售保险,这样的坑越少,大众和保险之间的误解才能越来越少。坑是谁挖的,还要谁来填。银行销售合规,各方监管到位,消费者走的弯路才能更少,对保险的信任度和好感上升,于未来保险市场于大众才是双赢。

另外,奉劝广大消费者一定要管理好自己对银保产品的回报预期,储蓄型保险,按照中国的现有投资环境,这类产品能做到一定的抗通胀、甚至保本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千万别指望“一夜暴富”。

投保建议及避坑指南

1.理财or 保险,问清楚

选购产品之前一定要核实清楚,是保险还是理财,合同决定一切。但要注意银行出示的利益演示、宣传资料,都不能等同于合同内容,不代表任何承诺。保险产品的分红水平并不适合直接与存款利率比较,影响因素众多,还是要看回保险公司的资管能力。

2.有问题,要找谁?

产品销售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应该于银行工作人员及时沟通。如果是选购之后,发现“货不对板”,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在犹豫期内进行退保,避免损失。

银保产品,保险合同关系存在于消费者与承保公司之间,而不是消费者与银行,关于产品任何问题,在购买之后,应向保险公司反映。如果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误导销售等违规行为,注意留存相关证据(线下买保险保监会已经要求双录),以便后期向监管部门投诉,进行维权。

3.理财与保险,可兼得,需理性

财富增值是大众所向,但注意理性选择理财工具。市场上确实有兼具理财与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但增值能力因产品而异,并受保险产品设计所限。选购之前,请确认自己的理财目标,切勿盲目追求过高的收益,听信宣传。如果只是想选择更加激进,回报高的理财产品,保险并不是最优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由企鹅保险君发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