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发展私有化被否,但王振华并不是输家

新城发展私有化被否,但王振华并不是输家
2017年10月18日 10:08 Hello地产

文|时代财经 张常旺 在内房股的轮动上涨中,苏商王振华主导的新城发展私有化最终“流产”,小股东们迎来了一场“庶民的胜利”。

以协议安排的私有化败在了法院会议的投票环节。按照规定,新城发展的私有化需要在法院会议中获得出席法院会议独立股东所持表决权的75%或以上同意,同时就决议所投的反对票不超过全部独立股东(包括未出席会议者)所持表决权的10%。

但显然,一切都没有朝着对新城有利的方向发展。在10月17日于香港举行的法院会议上,共有117名独立股东(包括股东代表)出席。其中,合计持有150,378,529股股份的49名股东对议案投出了赞成票,另有68名股东投出反对票,他们合计持股343,764,382股。

以持股权益计算,在出席法院会议上投反对票的占比多达69.67%,仅有30.43%的股份投出赞成;而以出席现场的股东人数计算,前者占比58%,后者仅有42%。在小股东们的反对下,新城发展酝酿了三个月的私有化最终失败。

新城发展执董兼公司秘书陈伟健在法院会议后对媒体表示,一切尊重股东,尊重市场。不过,此次私有化败北后,新城发展在一年内将不能再次提出私有化。

这几乎是预料之中的结果,在9月份股价一路走高后,新城发展给出的3.3港元/股的私有化价格已经显得有些“鸡肋”。今年7月18日,新城发展正式披露私有化方案,其时3.3港元/股的报价高于新城发展自2012年11月在港上市以来的历史最高收市价,且较其上市发售价1.45港元/股溢价约127.59%,也比筹划私有化停牌前的收市价2.81港元/股高出17.44%。

但即便如此,在私有化方案公布后,小股东反对的声音还是此起彼伏,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新城A股和H股之间巨大的股价差。新城的A股平台为新城控股,新城控股是新城发展的控股子公司。

在股权结构上,王振华持有新城发展72.56%的股权,而新城发展通过香港创拓持有富域发展和常州德润100%的股权,富域发展持有新城控股61.00%股权,常州德润持有新城控股6.10%的股权。如是一来,新城发展合计持有新城控股67.10%的股权。

新城发展的大部分业务集中在A股上市平台新城控股,但除此之外,它还有物业管理及儿童品牌。资产内容相差无几,但在股价表现上,两者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以筹划私有化停牌前的7月7日为例,当天新城发展的收盘价为2.81港元/股,总市值159亿港元,而新城控股的股价为17.67元/股,市值399亿。

在新城发展提出私有化之时,就有港股分析师向时代财经表示,新城H股和A股之间的价差比较明显,这有可能会让H股背后的基金持有者要求一个更高的价格,进而对私有化投出反对票。

9月份以来内房股的轮番上涨也埋下了新城发展私有化走向失败的伏笔。在公布私有化方案到9月初期间,新城发展的股价一直稳定在3.2港元/股左右,无限接近私有化价格。但在9月份内房股的集体上涨潮中,新城发展的股价也出现异动,并在9月11日暴涨13.12%,以3.73港元/股的价格收盘。

图:新城发展股价近期走势

这一水平已经高于新城发展给出的私有化价格,且在私有化方案公布之时,新城发展就强调了不会在后期上调私有化价格。随后数日,新城发展股价继续上扬,最高之时达到了4.58港元/股,比私有化价格高出了1.28港元/股。

虽然此后新城发展的股价有所回落,但在法院会议召开前,其市价仍然要高于3.3港元/股的私有化价格。基于此,德银在9月中旬就预期新城发展的私有化将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现价高于私有化作价,会令不少股东投下反对票,而法院会议的最终结果也印证了上述说法。

新城发展提出私有化的考虑很大一部分是估值的偏低,此前万达商业就因为同样的原因选择了在香港退市。虽然私有化失败后面临一定的股价下行压力,但大部分投资者还是将新城发展归结于有价值的投资标的。

德银在9月份的报告中就将新城发展的目标价由3.28港元/股上调至5.17港元/股,并维持买入评级,主要是因为新城的销售较预期要强劲。时代财经获悉,前9月新城发展的销售已经达到749亿,将大幅度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850亿销售目标。

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也让小股东通过投票将其继续留在香港资本市场,随着后续业绩的兑现以及估值的修复,新城发展大概率将迎来股价的复苏。于王振华而言,私有化虽然失败,但他或许并不是输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