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的两极:中国猛涨 欧美重挫

优衣库的两极:中国猛涨 欧美重挫
2017年10月19日 16:53 时代财经

时代财经APP记者 史成超

近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公布了2017财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在大中华区业绩的助推下,迅销集团净利同比猛涨148%至1192亿日元,约合69.6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目前为止,优衣库在中国市场开有 560 家门店,连续多年成为优衣库除日本外的第二大市场。

与之相对,其在欧美市场的开疆拓土则遭受重挫:2017财年,美国优衣库的经营亏损减半,而创始人柳井甚至把优衣库在英国市场的表现描述为“一个惨绝人寰的开始”。

对于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已经引起迅销集团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然而面临当地其他快时尚品牌的激烈竞争,电商业务难以发挥优势的情况下,优衣库能否重振欧美市场,还是一个未知数。

供应链的本土化

优衣库在中国市场扩张迅速与其重视中国的市场战略有关。早在2002年优衣库就已进入中国,比竞争对手ZARA、H&M早5年。但2006年起,随着欧美品牌进驻,优衣库的领先优势逐年缩小,到2011年,ZARA在中国的店数达到100家,追平了优衣库。

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令优衣库管理层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并最终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市场。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优衣库生产线的布局。

ZARA和H&M的工厂布局,仍以欧洲市场为首要考虑。ZARA的工厂为快速送货至欧洲各城市,7成产线仍在欧洲如土耳其、葡萄牙等地;H&M的工厂则遍布全球21个国家,其中亚洲占6成、欧洲占4成,皆以工资最为低廉的地区为主,如孟加拉、柬埔寨。

而优衣库的生产线则专为中国市场服务。为了缩短交货期和物流时间,优衣库甚至直接将工厂转移至内陆省份,并且加开产线以快速回应当地需求。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对中国市场的过于重视,使优衣库失去了全球化供应链的优势,并令其在欧美市场受挫。

去年1月到6月,优衣库关闭了5家美国门店。财报显示,2017财年美国优衣库的经营亏损减半,但依然未能盈利。欧洲市场则曾遭遇滑铁卢,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把优衣库在英国市场的表现描述为“一个惨绝人寰的开始”。2001年,优衣库在英国尚有20家店铺,经过7年多的发展,目前仅剩下10家。

事实上,欧洲有数不清的快时尚品牌,竞争激烈。ZARA的母公司西班牙Inditex集团和H&M的母公司瑞典Hennes & Mauritz的大本营均在此地。“作为一个亚洲品牌,优衣库的设计与欧美消费者的审美不一定相符。”艾媒咨询CEO张毅对媒体表示,“另外,欧美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一般,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如亚洲地区。”

长期发展不被看好?

支撑优衣库中国本土业绩的,除了生产线与营销策略的本地化,还有根据当地零售行业发展趋势所作的战略调整。

2015年,优衣库将中国市场发展重心向线上迁移,并连续三年成为“双十一”电商购节服装类最先破亿的品牌。去年“双十一”开始,优衣库建立了门店自提业务,在线上购买后,24 小时内可以就近选择门店去拿货,打通了线上和线下销售模式。

2017年4月天猫女装品牌排行榜中,优衣库排名第一,领先其他快时尚品牌。

此外,优衣库也在努力尝试摆脱“基本款”、“不重视设计”的刻板印象。2015年,优衣库与爱马仕前创意总监 Christophe Lemaire合作,推出秋冬系列产品,并获得中国多位时尚博主的赞扬。这些博主在中国年轻人最主要的信息渠道源——微信公众号上,很有号召力。

消费者排队购买优衣库与设计师合作的系列产品

鉴于中国消费者的强劲购买力,优衣库计划2020年在中国的分店将增至1000家。

但有业内分析人士并不看好优衣库的长期表现,随着电商网站“个人定制”页面的推出,消费者的注意力进一步分散,不利于头部服装品牌的展示。优衣库这类头部商家未来可能要面临总流量的减少。

事实上,2017财年优衣库在日本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4%。相对于在海外的扩张,日本国内优衣库的店铺为840家,这个数字已经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张毅认为,由于日本经济的低迷,优衣库很难在日本继续开店,且优衣库在日本增长空间已经不多,更多的机会在海外。

目前,中国业绩占到整个海外业绩的一半。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将制约优衣库的远期表现。据日媒报道,鉴于中国市场的营业额占到优衣库海外市场的一半,公司已经意识到对中国市场过度依赖的危险,并计划3年内将其在欧洲的门店数量从50家增至100家。

然而,面临当地其他快时尚品牌的激烈竞争,擅长的电商业务难以发挥优势的情况下,优衣库能否重振欧美市场,还是一个未知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