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锐15周年:与时间为友

贝锐15周年:与时间为友
2021年10月13日 19:15 科技与互联

前言:

贝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喊领导“x总”,不小心喊了则乐捐两杯奶茶。而定下这一规矩的正是贝锐的CEO陈宇晔本人,在贝锐工作的人则称呼他为“椰子”。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条“规矩”,据说是因为陈宇晔并不喜欢等级观念太强的工作环境,他希望他的伙伴们在工作中平等、自由、个性鲜明、常有奇思妙想。为此,他在正对着自己办公室的那面墙上写下了“莫明奇妙”一词,这一意在鼓励个性与创新的词汇也成为了贝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注:“莫明奇妙”。陈宇晔办公室对面的那面墙上写上了这四个字

如果我们以世俗的眼光去评价陈宇晔,会感觉与传统的企业CEO形象相去甚远:他不喜欢西装与衬衫,仅在融资洽谈等少数场合不太情愿的穿着这些正装;他依然将不少精力投入产品研发一线,思考产品方向,而鲜于抛头露面;而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则充满着那种属于科技极客的“少年感”。

图注:陈宇晔本人。这是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他少有的照片

单从这些形象特征,我们很难想象,他已经创立并带领贝锐走过了15个年头,原因无他,只因为对于一个互联网企业来说,15年,何其漫长。

初创贝锐:意料之外的机遇

和每个在世纪之交毕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一样,陈宇晔相信科技改变世界,并对未来充满期望,但社会的毒打也同样不会怜悯任何人。

2000年,陈宇晔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虽然他大学期间学习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但他并不喜欢机械行业封闭、呆板的工作环境,转而投身彼时方兴未艾的IT互联网行业,入职广东网域。

职业生涯的头半年,陈宇晔的工作比起机械行业的封闭、呆板有过之无不及。他所担任的维修部技术员岗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检修“猫灯”和路由器,工作流程呆板重复,如果遇上雷雨天气,待检修的路由器更是堆积如山,长时间的工作让人分不清自己是人还是机器。

虽然工作枯燥重复,但陈宇晔却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他始终相信机会是会到来的。

四处出差修路由器,当“猫奴”,做光纤头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左右,陈宇晔等到了机会:通过网域制作驱动光碟合集的机会,陈宇晔利用休息时间爆肝自学相关技能,硬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这之后,网域又将搭建“网络天地”网站的任务交给陈宇晔,一次次超出领导预期的完成任务为陈宇晔赢得了领导的器重,他从一线的技术维护岗位一路升至事业部总经理,实现了惊人的“五级跳”,跻身管理层。

然而事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陈宇晔很快遇到了一个重大挫折,同时也正是这一挫折,给了陈宇晔更大的机会。

在2003年陈宇晔晋升事业部总经理后,他被委派主导开发一款名为“台风邮”的邮件服务器产品,尽管他集合了全事业部之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款产品依旧难产。

最终,将台风邮用到的DDNS技术独立包装成为一个产品,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而这款产品的名字也十分随性,据陈宇晔回忆,当时整个团队对于花生的热爱超乎寻常,每次加班或者开会之后,必然留下一地的花生壳,此时奇思妙想一闪而过,这款奠定了未来贝锐基本盘的DDNS产品就被定名为“花生壳”,成为了一代互联网人的记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花生壳这款“副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出奇的好。彼时恰逢国外竞品撤离中国市场,同时买域名送花生壳的免费使用模式既有可持续性又对用户十分友好,花生壳迅速把握住市场机遇,在3年时间内用户量突破百万。加之陈宇晔一直亲自参与设计的精美的UI界面以及后续创新性的引入按年付费“订阅式”模式(谁也想不到,这其实就是十几年后大名鼎鼎的SaaS模式),让花生壳牢牢占据了国内DDNS领域的头把交椅。

图注:花生壳早期版本安装界面,在这个貌不惊人的界面下隐藏了那一代互联网从业者的回忆

在2006年,花生壳迅速发展壮大之并实现盈利后,陈宇晔决定出山创业。从网域分拆成立了贝锐,续写花生壳的辉煌和自己的故事。

“三年之期”:第二曲线欲破魔咒

互联网创业公司有一个“三年魔咒”,即在创立发展三年时间内,这些创业公司殊途同归走向三种结局:创业失败、被巨头收购、逐渐成为巨头潜力股。而在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中,失败者众多而成功者寥寥,产品业务线较为垂直且单一的创业公司最容易受到市场和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贝锐自然也不能免俗。

经过陈宇晔和他的伙伴们的悉心经营,花生壳的业绩增长蒸蒸日上。2006年至2009年这三年间,花生壳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0%。但高速的发展背后也潜藏着危机,直击贝锐当时产品线和增长支柱过于单一的痛处。

2009年,“IPv6将普及”的传言甚嚣尘上。众所周知,DDNS动态域名解析所存在的土壤就是IPv4地址的稀缺性,而新一代的IPv6号称可以给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地址,一旦IPv6真的普及,那么花生壳就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达摩克利斯之剑摇摇欲坠,陈宇晔和他的贝锐能否在业务上开辟出第二条增长曲线就成为了破除“三年魔咒”的关键。

而在具体赛道的选择上,陈宇晔敏锐的发现,当时花生壳的用户中有8%用花生壳实现远程桌面场景。通过对海外软件的功能和用户调研后,陈宇晔决定研发一款远程控制软件作为贝锐发展的“第二曲线”。

说干就干,陈宇晔带领贝锐的研发团队紧锣密鼓的开始了研发工作,经过整整三个月的闭关研发,拿出了初代的“向日葵远程控制”:一款免费的远程控制软件。

图注:向日葵早期LOGO,设计十分贴合“向日葵”这个名字

和使用场景有一定专业门槛的花生壳不同,向日葵所面临的使用场景和用户都更加“下沉”,市场也更加广阔。而在产品的运营理念上,陈宇晔显然也有着自己的坚守。

向日葵的命名和花生壳一脉相承,创意来自植物名称,取义“阳光下的远程控制”。和彼时流行的“互联网软件套路”不同,陈宇晔坚持不进行捆绑安装,不接入外部广告,被当时饱受“全家桶”之苦的网友视为一道清流,但对于陈宇晔和贝锐来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产品价值观,因为他一直视“有温度,不作恶”为底线。

也正因怀着这样的信念,陈宇晔敢于在向日葵研发出关的庆功宴上放出豪言,当向日葵成为国内远程控制领域第一之后,才考虑营收问题。

但这一等,便是七年。

耐心与幸运:与时间做朋友

陈宇晔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幸运的创业者。

向日葵自面世之初,就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距离陈宇晔当初定下的目标却还有些遥远。为此,陈宇晔并不着急,因为他有着足够的耐心,这些耐心来源于他对自己底线的坚守,对原则的不妥协,以及对远程控制领域的坚定看好。

同时陈宇晔和贝锐也足够幸运:IPv6的普及迟迟没有到来,至今IPv4地址还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得益于此,花生壳仍然为贝锐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客观层面上支撑了向日葵早期的发展历程。

这期间,向日葵稳步向前:2011年升级服务器达到了99.8%的稳定性;2012年和高通合作发布首款智能硬件“开机棒”;2013年实现跨平台远控;2015年继续升级服务器扩展了服务范围;2016年开始涉足SDK与API,提供专业商用方案。

直到2017年,向日葵一步一步成长为国内第一,向着阳光充分绽放,这第二曲线才算达到陈宇晔最初的预期。而在2017年之后,国内远程控制需求激增,向日葵一飞冲天,凭借包括向日葵12在内的多个强势新版本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成为贝锐的营收支柱,便是后面的故事了。

图注:向日葵远程控制软件界面

正是这七年的漫长等待,让陈宇晔深刻的理解了做时间的朋友的重要性,同时也赋予了贝锐沉稳内敛的企业性格。但沉稳内敛不意味着保守,当花生壳还在IT圈子里“呼风唤雨”,向日葵也 “亭亭玉立”的时候,陈宇晔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他颇具前瞻性的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物联网。在这七年的等待中,他有计划的着手进行行业调研,考察市场,准备搭建贝锐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如果花生壳是过去,向日葵是现在,那么这条新的产品线则负担着贝锐的未来。

与其说陈宇晔喜欢未雨绸缪,不如说他十分了解做时间的朋友的意义内核。毕竟嘛,时间是很长的。

“另类”的新品:精准定位战未来

我们将时间稍稍前移至2015年,贝锐遇到了自09年IPv6之后的第二个瓶颈。

这一年,贝锐的增长第一次跌破20%,这对于创立至今一直保持较高增速的贝锐来说,是一个并不友善的信号;另一方面,向日葵虽然也在稳步发展,达到预期就在眼前,但毕竟这是一个5年来都没有营收的项目。尽管陈宇晔很有耐心,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心中毫无波澜一定也是不可能的。

在等待向日葵成长的年份里,陈宇晔对市场和行业的调研从未停止。同时,经历了两条完整产品线开发周期的他愈发成熟老练,审视决策贝锐新产品线方向时视野更加的开阔。

他在心中构想了一条全新的产品线,决心用这条产品线和已有的花生壳、向日葵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生态,最终实现“让连接无处不在”。而这条新产品线的基础形态就是一项和“连接”紧密相关的技术——“智能组网”,而在智能组网背后,是更广阔的物联网蓝海。

终于,在一系列的调研、筹备和开发之后,2016年底,“蒲公英”产品线正式面世。

蒲公英的诞生恰逢其时。2017年初,花生壳在业内已经是公认的赛道老大,用户规模傲视全球;而向日葵也终于长大成人,成为国内远程控制领域首屈一指的品牌。因此,蒲公英肩上并没有生死存亡的重担,而是更多的指向贝锐的未来。

这样有一定“任性”空间的外部环境,加上陈宇晔愈发精准成熟的产品理念,让蒲公英这条产品线在当时看来颇具个性。

首先,陈宇晔通过花生壳、向日葵逐步形成的产品观点:产品一定要简单易用;其二,软硬兼施的全新SaaS产品形态;其三,坚持产品的核心价值观“有温度、不作恶“。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早期的蒲公英组网路由器定位是一款企业级路由器,因为是组网路由器,所以成对售卖。这样“十元2个,单个不卖”的销售策略遭遇到了不小的非议,但同时也让“智能组网”这一概念在用户心中埋下了种子。

图注:蒲公英早期路由器产品

市场的反馈证明了陈宇晔的判断是正确的,软硬结合的策略和准确的产品定位锁定了数量可观的精准用户,因此蒲公英产品线在面世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可以说这“一点也不互联网”。

同时,蒲公英产品线前期的成功帮助贝锐迅速完成了关于“智能组网”这一概念的客户教育,整条产品线的发展很快进入“购买硬件-教育客户-发掘组网需求-客户出现更高的组网需求-客户扩充硬件需求”的正向闭环中,一路稳步向前。这也为贝锐今后驶向智能组网背后的物联网蓝海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深水良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前面提到过,陈宇晔和贝锐有一个“终极目标”——让连接无处不在。这是一个带有普惠意味的目标。让科技普惠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贝锐也正是这么做的。

而实践不同于空想,践行这些目标是需要过硬的实力支撑的,这方面贝锐自然没有落下。

花生壳自不必说,作为贝锐的早期支柱他早已是内网穿透DDNS领域内稳稳的第一,在各种行业场景中被广泛使用。

向日葵则在2017年稳步发展至国内第一后,乘着远程控制需求增加快速迭代,推出了多个重磅新版本,其中今年7月推出的向日葵12更是突破了远程控制速度和流畅度的极限,将帧率提升至最高144帧,让不少用户大呼过瘾,巩固了自己国内第一的地位。

蒲公英则稳定的推出了多款软硬件产品,覆盖个人、商用、工业用等多种场景,并积极向物联网领域探索。

图注:蒲公英网络管理平台

于是乎,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勾勒出贝锐的未来和陈宇晔心中理想的“连接生态”,现在是时候担起更多的担子了。

从陈宇晔和贝锐一次次践行普惠信念的策略和行动来看,他应该会十分喜欢《蜘蛛侠》里的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举几个例子:花生壳常年以来都有针对学生/个人开发者等有需求的群体的帮助活动,为这些眼下经济基础不佳的用户提供专业级别的服务,激励他们开发出更好的软件产品,比如现在正在长期进行的“未来之星计划”;蒲公英的硬件产品常年坚持较为亲民的定价策略,也意在让更多有需要的人低门槛的接触到相关服务的便利;向日葵则始终奉行核心功能免费的策略。

而另一件事的发生,则将贝锐的普惠信念体现的淋漓尽致:2020年初,疫情骤至,远程办公需求暴涨,贝锐旗下三条产品线所提供的远程控制服务成为了许多人远程办公的选择。面对暴涨的需求,向日葵毅然向用户放开了免费服务的带宽限制,蒲公英则免费开放了成员数限制,花生壳则取消了流量限制。

本来一波付费用户大幅提升的机会转化为了巨大的带宽压力,为此贝锐付出了大量的带宽成本。但贝锐自上到下对这一决策都毫无怨言,一位大年初三就紧急返工的贝锐内部人士表示,能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是一件很有满足感的事。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决策,往往会发现大多没有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从商业的角度看,有些决策显得热血上头,不符合陈宇晔一贯稳重低调的形象,但这又却是最真实的陈宇晔:他在严谨的技术流外衣下包裹着内在炽热的责任感,活脱脱一个好少年啊。

在另一方面,贝锐也显得十分独特。

陈宇晔分别在2020年7月和2021年2月接受了两次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之前贝锐还没有接受过任何融资。对于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创立十余年才接受融资是十分少见的,但陈宇晔对此并不在意:“之所以一直没有融资,因为贝锐一直是一家赚钱的公司。”

而贝锐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能力向更多的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毕竟“连接无处不在”是一个远大的目标,而互联网又是如此的宽阔。

尾声

15年弹指一瞬,而这15年,也正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光。

期间,无数“善借风势“的创业者乘风而起,数年内烧钱烧出无数“互联网神话”,树立起了“互联网速度”,以至于坊间产生了互联网创业三年内必走向“失败”、“做大”、“被收购”三种结局其中之一的说法。

对他们来说,十五年实在太长,恨不得只争朝夕。

但是,也有一批21世纪初的互联网创业者颇具浪漫主义特质,他们出来创业的目标有时纯粹且中二——为了改变世界。

陈宇晔和他的贝锐就是其中之一。

凭借理想和执着,陈宇晔和他的伙伴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与时间做朋友。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

15年来,陈宇晔和贝锐的步履依旧稳固,信念也依旧坚定。

至于未来,陈宇晔和贝锐相信,总有一天这个目标终会实现:让连接无处不在。

(文:反游猫 采编:清道夫/反游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