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经济增长理论的颠覆性创新

书评|经济增长理论的颠覆性创新
2020年12月31日 16:39 刘正山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主流宏观经济学屡屡被“打脸”,以至于众多学者提出判断——经济学将变革。但是,正如萨拜娜·阿尔克(Sabina Alkire)所说,“经济学已准备好进行一场改革,但如何改还不清楚。”这里所说的经济学,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学。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中,较为核心的是经济增长理论。可是,对于身处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而言,基于200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现实,挽救备受诟病的宏观经济学并非易事,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到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再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等,均未能起到预期效果。因此,一些海外学者甚至提出“新常态”或者长期萧条的说法,为其无力开出新的有效的药方寻找托词。

而要解决世界主流经济学尤其是增长理论的困局,必然要回到中国经验。道理很简单,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经济史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案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基础薄弱的低收入国家快速增长,1995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阵营,目前正待跨越中等收入步入发达国家阵营。国际学术界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称为“中国奇迹”。不过,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很多学者又生搬硬套海外的说法,称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

针对中国实验,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客观地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第二,如何客观的解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现象?若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深入其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并演绎出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为今后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提供底层的参考逻辑,还为主流经济学的破局提供新的道路。

应该说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及对当今和未来经济增长提出判断或者提供理论解释的文献非常多,但是,我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周天勇先生的《中国:理想经济增长》一书。首先是该书采用了颠覆性创新的分析方法——反事实法。对于目前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比喻进行解释。《百喻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饿了,吃饼充饥,吃到六块半的时候,肚子饱了;他便很懊悔:浪费了六块饼,早知道只吃这半块饼。现代的主流经济学,何尝不是这样。古典时期尚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自新古典以来,无论是索洛模型还是罗默的内生增长模型,主流经济学中失去了土地要素的身影,只认劳动(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或者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的制度因素、信息经济学的不确定性等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当那些发达国家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并实现了富裕之后,主流经济学便只记得“半块饼”的价值,忘记了此前的“六块饼”的价值。周先生采用的反事实法,就是将当今主流经济学家忘记的那“六块饼”还原出来。也就是说,先考虑一个市场经济运行体,它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应当满足市场经济的条件和假设;再考虑一个经济体,由于没有满足市场经济的条件和假设,其要素投入和配置受到干扰,造成了效率和产出等方面的损失;最后讨论如何还原和满足这些条件和假设,可以将经济效率、投入和产出从扭曲状态改善到正常状态之后的情形。

其次是基于新方法的新解释。一是对于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周先生的分析发现,19491978年,中国生产要素投入主要为一元政府计划配置体制;1978年末改革开放,这样要素一元计划配置的体制,向部分计划配置或者政府管制和部分市场调节改革,形成了政府计划和市场调节二元要素配置的双轨体制,于是,长期被扭曲体制禁锢压抑要素产出潜能得以释放过程,如劳动、土地、国有企业改革等;扭曲替代的增长潜能得到释放,如在扭曲国有企事业体制中的劳动力要素,在个体利益和其他非体制空间中,使压抑在体制内劳动力要素的潜能,通过非扭曲体制得到替代和释放;要素配置扭曲体制,在一定的条件会形成强劲的经济产出能力,如因为扭曲而形成的低成本的土地,成为城市、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巨大的建设优势,形成GDP增长的外部经济,据有关文献推算,2004年到2019年公共资产规模从2.2万亿元增加到了21.5万亿元。二是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推算。如果要素扭曲的状况不加以改变,周先生的数据分析模型发现,未来中国可能跨越不了中等收入陷阱,甚至2021-2025GDP增长速度存在从3.64%下降到3.12%2026-2030GDP年均增长只有2.28%2031-2035GDP年均增长只有2.43%的压力。

其三是对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增长潜能的估算及改革思路设计。按照反事实法,假设要素市场化改革得到充分推进,周先生的估算认为,未来十七年,平均可以获得2各百分点作用的新增长潜能,那么,将能够支撑国民经济7%左右的增长速度,中国可以较为轻松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该书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点,那就是“第三经济模块”。过去的学者都是在城市、乡村二元经济模块中做文章,但是,很多改革推进存在较大的困难,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产权改革等等。但是,如果参照国外的经验,通过水利工程调水,将未利用土地开发,新增9.6亿-12.3亿亩农林、生态和建设用地,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的地理区域——“北部经济带”,这是全新的增量,不仅扩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新的区域推行市场化改革的阻力几乎不存在,还将形成中长期的新的持续经济增长极,其至少使国民经济获得一个8年到107%8%水平的中高速增长。这种思路,跳出了主流经济学的窠臼和局限,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总之,我认为,此书既有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包括分析方法的创新、增长函数的更新,对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部分是重大的创新;也有经济发展思路的贡献,包括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第三经济模块的设想等,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决策支撑价值。

书名:《中国:理想经济增长》

作者:周天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