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加速成立科技子公司,是战略布局还是跟风占位?

国内银行加速成立科技子公司,是战略布局还是跟风占位?
2019年05月21日 15:58 新浪财经

商业银行为何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这背后究竟下的是一盘怎样的棋?

股份行率先刮起成立科技子公司“旋风”,国有大行紧随其后。现如今,连中小城商行也跑步进场。商业银行抢滩成立科技公司意欲何为?是战略布局,还是跟风凑热闹?银行系科技公司是否真的有能力对外输出?

互联网金融冲击巨大

银行发起科技“反击战”

早在2015年底,兴业银行就率先在业内成立“兴业数金”。随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分别成立“招银云创”、“光大科技”、“民生科技”。

2018年,建行成立“建信金科”,打响国有大行成立科技公司的“第一枪”。今年5月,宇宙行工行宣布成立“工银科技”,并在雄安新区正式开业。5月16日,北京银行的“北银金融科技”面世。

截至目前,已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7家银行先后入局。虽然平安集团旗下也成立了科技子公司“金融壹账通”,但与平安银行为平级关系,并非银行系科技子公司。

那么,商业银行为何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这背后究竟下的是一盘怎样的棋?

事实上,从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成立的外部环境来看,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一系列门槛较低、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先后问世,直接蚕食传统商业银行市场。

最典型的代表为阿里旗下的“余额宝”,被业态喻为唤醒全民理财意识。也是从2013年开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各类P2P、现金贷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整体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普惠、更创新,客群也更倾向于长尾客户,而这直接冲击了商业银行的零售端业务。

招商银行在解释为何成立招银云创时,直言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巨大,而且用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某个业务,尤其是支付相关的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把成本做得非常低,可以用5块钱完成这个业务,传统监管和系统架构在传统技术下完成这个业务需要50块钱,50块和5块成本是无法竞争的,互联网金融在技术和监管方面都比银行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我们需要在公有云方面有所探索。”招银云创官网如是表示。

在外部冲击的压力下,银行开始寻求与BAJT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但从内部来看,银行自身与互联网公司合规要求、组织架构等方面差异巨大,深入合作容易遇阻。

民银智库研究指出,银行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痛点主要存在三方面:一是系统兼容性差。银行IT 系统数量多,且各项业务系统由不同技术服务商提供,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系统与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存在兼容难题。

二是金融风险加大。合作过程中职责混杂容易发生不可控的系统风险;业务线上化、移动化发展、普惠金融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增加了抑制金融风险的难度。

三是基于安全性考量。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服务一般是通过公有云服务,易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因此银行的反洗钱、风控等核心系统的建立一般难以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达成合作。

在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下,银行试图摆脱被动局面,自主设立子公司,发起科技“反击战”。“(子公司)机制能更灵活,人员编制也不太受限制。”一位大行银行人士分析指出。

对外输出考验实力

是战略布局还是跟风占位?

那么,银行系科技子公司落地后究竟具体开展哪些业务呢?

从战略定位来看,绝大多数银行系科技子公司主要功能是服务本集团或母行,在此基础上,再向同业提供服务;从业务范围来看,主要有技术输出(软件、支付结算等)、云平台(银行云、金融云等)、咨询服务(提供成熟解决方案等);从技术应用来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支付、生物识别等成为关键词。

整体来看,各家银行描述五花八门,几乎囊括了一切当下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主流业务,而这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担心的地方。

“银行好像没有太多可以输出的东西,技术比不上专业的IT公司。”一位有多年电子银行业务经验的业内人士直言,不少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实属“凑热闹、赶时尚”的行为。

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银行对于科技还处于投入建设阶段,尚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的科技需求,更别说向同业输出。

的确,纵览国内7家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大多数以服务母行为主。对外输出仍是一种愿景。最早成立的兴业数金则显示,有超过十年科技输出经验,向超过350家银行客户提供400多项全方面金融行业云服务,在客群拓展上,云服务从城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延伸到外资行、财务公司及金融租赁公司。

招行旗下的招银云创也对外提咨询服务,例如IT规划、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解决方案、监控管理一体化咨询与实施等。

“虽然科技子公司是市场化运营,但一把手本质还是母行副行长或者母行科技部老总,管理层不改变,研发流程、效率效能、快速迭代等就很难改变。”一位城商行网金部负责人认为,现在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更多的是跟风行为。

一旦独立出去,科技子公司不仅仅要承担本行业务,还要承接银行外的业务,但很少有银行能真正做到对外输出。的确,尽管科技子公司采取市场化运营,但在发展初期仍难以摆脱母行管理机制影响,这意味着决策流程多、审批权限复杂。

外资银行拿四成净利砸向科技

国内银行投入产出比尚待考验

尽管银行素来被喻为全市场“最大的金主”,但就科研投入本身而言,往往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持久战。横向对比来看,外资银行似乎更能“下血本”,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甚至能占到净利润近一半。

作为美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摩根大通2018年年报披露,每年公司层面的技术投入超过115亿美元。今年4月中旬,摩根大通银行(中国)行长邹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称,如果不在科技方面做更新换代的话,市场份额就会被非传统机构不断的蚕食。

“与中资银行拿出净利润的1%到2%投入到金融科技不同,外资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十分巨大。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投入总规模超过了100亿人民币,而摩根大通同年在金融科技的投入就已经达到了95亿美金,几乎占到当年摩根大通净利润的四成。” 邹炼说道。

另一家美国大型商业银行花旗,早在2002年就发起设立了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3000多名。

该公司是花旗集团在华建立的全资子公司,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全球金融中心在内)的花旗业务部门(特别是投资银行和消费者银行)提供金融IT服务(软件技术开发、测试与维护)和金融运营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金融信息仅为花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并未向同业输出。而且,除了中国以外,花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还设有其他科技子公司。这意味着,花旗在科技方面的布局是全球性的。

对比外资行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对科技的投入才刚刚起步,未来仍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倾斜。但国内银行目前投入几许、未来又能收获几许,是真战略布局,还是跟风凑热闹,仍待市场检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