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芯”路:引进“头马”,驱动“雁阵”

西安“芯”路:引进“头马”,驱动“雁阵”
2018年04月16日 19:26 经济观察报

2017年9月,西安创业咖啡街区迎来了该市首家“IC咖啡”,慕名而来熙熙攘攘的顾客中,多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圈内人,这不仅是一家咖啡馆,还是一个专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服务平台,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个反映行业冷暖的晴雨表。

最近5年,西安的半导体产业(注: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最主要部分)从100亿元的规模增加到500亿元,这条火热的产业链仍在升温,IC咖啡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而链条的“头部”,则是2012年布局西安的三星。当年,这个史上最大的外商单笔投资项目不仅改变了西安的半导体产业,也改变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格局。3月28日,三星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在西安开工,用西安市长上官吉庆的话说,“这使西安成为全球半导体存储芯片领域的重要一极”。

中国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而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升级,要融入到全球化的创新体系中

溯源西安半导体产业

追溯中国半导体的源头,西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城市,这一电子科技重镇有着长达40多年的微电子技术发展历史,以及20余所与微电子、电子信息有关的科研机构,西安从来就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上的重要坐标。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仍是中国引入外资的起步阶段,当一些沿海地区主要囿于“三来一补”之时,西安已经开始尝试在高科技产业上有所突破。2003年,德国英飞凌、美国IR落子西安,分别投资建设了半导体研发中心和封装测试厂。2005年9月,时为全球第二内存芯片厂的美国美光决定在西安投资2.5亿美元,建立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西安从此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1.0时代,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便是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引入半导体代工产业。而从西安引入全球一流半导体企业,并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开始,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可以说进入了2.0时代,西安在此过程中凭借诸多优势占得先机。

一方面,西安深厚的人才积淀成为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从中科院院士、国家“863”计划微电子专家组成员,到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设有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再到专业性的技工学校,西安坐拥完整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体系。正如一位在西安投资的外企高管所言,“用中国人的智慧服务中国人民的大市场。”

另一方面则是西安这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大项目,已经演化为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思想观念、文明程度、投资环境及经济实力等综合因素上的竞争与较量。”西安一位高层官员曾如此分析。

大项目效应

2012年,西安引入三星项目,这对于西安半导体产业乃至整个陕西区域经济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2012年开始,西安的半导体产业有了很大提升,原来是国内的半导体基地且国内企业为主的状态,现在变成了和国际接轨的基地”,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具美汝说。

在半导体产业发展初期,西安相关企业只能从省外寻求配套,甚至“连包装的箱子都需要从沿海地区拉过来”,而随着三星项目整体建设的快速推进,一批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配套企业陆续落户西安。

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韩国东进世美肯、华讯微电子等一大批国内外企业入驻西安。仅2012年,西安就吸引配套企业88家落户,总投资约4.38亿美元,至今已带动10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

如果说三星是西安发力半导体产业的“头马”,随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聚集,西安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暗合“雁阵效应”的集群发展时代,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从而在半导体行业创造了著名的“西安速度”。

更重要的意义,则是西安开始踏入半导体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我们国家早先引进过的半导体技术,大部分都是淘汰的或者技术落后的产能,而三星这个项目是我国引进的第一个和全球同步技术的项目。”陕西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长何晓宁说。回顾西安半导体发展的历史,聚合全球最先进的资源,从高起点切入战略性的高端产业的发展模式,亦是西安半导体产业提速、突破的重要一环。

规模效应的凸显和产业链的成型,也使西安乃至陕西的半导体产业在最近四五年间踏入第一阵营。2012年以前,陕西的半导体产业年产值大约100多亿元,2016年陕西省半导体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50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国内整个半导体产业陕西排到了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江苏,此前是排第8位。”何晓宁说。

在半导体产业的下游,西安也进行着持续布局,华为西安智能终端中心、中兴通讯终端系列项目等先后入驻。仅中兴通讯终端系列项目,就造就了我国西部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目前年产量已经超过2000万部。

随着西安半导体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对产业人才的吸纳和聚集效应也快速显现。西安的高校数量在国内排名第3,有20多所设有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的1/6,成为西安半导体产业链天然的人才蓄水池。

仅以西安电子科大为例,该校发布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其毕业生到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行业工作的比例为35.41%,近年来以年均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增长。

此外三星等半导体巨头的入驻,也带动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专业人才流向西安。“在美国工作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一眼看到二三十年的行业,成熟也意味着缺乏机会,而在西安和中国,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变化”,一位归国的半导体行业工程师在其个人博客上写道。从高端技术人员的回归,到生产一线各类技工人才需求的增长,半导体产业和人力资源在西安形成了互相促进的态势。

只有在产业链的相互合作中不断提升,才是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明智选择

再提升机遇

三星西安存储芯片项目二期的落地,让西安的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巩固了其发展优势,但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产业格局来看,西安如今面临着再上一个台阶的机遇,也肩负着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的使命。

尽管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但与自身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距。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每年消费的半导体价值超过1千亿美元,占全球出货总量的近1/3,但中国半导体产值仅占全球的6%~7%。

弥补这种缺口和差距,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未来中国将沿着“产业链整合、技术链升级、价值链提升”的道路发展,分阶段地在企业实力、技术水平和市场能力方面夯实基础,积累实力,实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从现代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也大都有一个引进、学习、提升的过程中。引进世界领先企业,在合作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也是西安正在实践的路径。

“集成电路是高度国际化产业,开放、合作、共赢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原则,从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多个层面深化国际合作,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开放创新发展,努力融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当中”,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8日的三星项目开工仪式上说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际端的合作在现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产业链的相互合作中不断提升,才是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明智选择。与此同时,“两条腿走路”的思路也是现阶段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4年,中国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又称“大基金”),首期募资1387.2亿元,预计带动总投资额将超万亿,尝试以多种方式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近期国内多个地区加码半导体产业投资,也映证了这一趋势。

“通过与半导体存储芯片行业强者的合作,优秀的工程师们也将成长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坚实砥柱。”三星方面有关负责人说,西安将逐渐形成一个过千亿元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并将进一步跃升为世界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半导体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此外,三星的持续投资,还会推动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省地方经济,并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积极效应。

杜远/文

产业评论

中国半导体发展需要国际朋友圈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展望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何去何从?问题的答案直接关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崛起。

对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这已经给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之路定调——中国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而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升级,要融入到全球化的创新体系中。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更应该拥抱开放,面向全球化。

事实上,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一直没有离开全球化的影响。以韩国三星在西安的半导体项目为例,早在2012年,西安高新区成功引进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其一期项目总投资达100亿美元。该项目创下了三个“最大”——三星海外投资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行业最大外商投资项目;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

最近5年,西安的半导体产业从100亿元的规模增加到500亿元,这条火热的产业链仍在升温

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一期项目2014年5月竣工投产,创造了“陕西速度”。该项目带动了10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西安高新区,使西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尽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安就是重要的半导体基地,新中国最早的第一块集成电路也是西安微电子所诞生的。但长期以来,西安的半导体产业“散而小”。有数据显示,三星来之前,陕西的集成电路产值大约100多亿,2016年陕西省半导体产业产值是500多亿。这意味着五年间,西安的半导体产业规模翻了五倍。

除了经济指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据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具美汝透露,原本全线使用进口设备的三星西安工厂,目前已引进一家上海的半导体设备公司试用——这意味着,已有来自中国的本土企业参与到三星在西安半导体的产业合作。

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走过40年,随着我国“引资路径”的优化与升级,外资来华的投资策略也在不断调整。从最初的单一的依靠中国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本土化的投资策略,越来越强调与本土产业的协同合作。

以三星为代表的一批国际IT巨头,陆续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中国早已不再是其简单的“代工厂”,而是更深入的参与到其全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变化背后的主因有两点:一是,中国市场日趋重要,而这个重要的市场需要更加适应本土化创新的产品;二是,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进步,让其有参与“巨头们”全球化创新的可能。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又反哺的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样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外资在中国市场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工艺流程等领域的积累和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技术实现多点突破,产业链各环节得到全面提升,产业保持年均20%增速。

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公开表示:“集成电路是高度国际化产业,开放、合作、共赢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原则,从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多个层面深化国际合作,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开放创新发展,努力融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当中。”

站在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高度,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聚合全球资源。3月28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又在西安破土动工,体现了新时代的“西安效率”。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对外开放,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程久龙/文

(资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