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因材施教” 还有“因时施教”

除了“因材施教” 还有“因时施教”
2024年04月26日 13:42 经济观察报

王国平/文 王国平/文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两千多年后,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在研究儿童心理时,发现了儿童成长存在“敏感期”,并指出,儿童在不同的敏感期时,会对某一方面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并以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去尝试着学习。

这个发现意味着,此时针对儿童的敏感方面施教,有如外力和内力,两股劲拧成一股绳,于是,便会事半功倍,是最佳发展期。

显然,这属于“因时施教”,是早不得和迟不行的教育关键时机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个敏感期?

我查阅各种资料后,竟然发现,说法不一,有说六大敏感期,也有九大敏感期,还有31个和36个敏感期的说法。最后,只能向台北蒙氏教育专家邱韵凌求教。

邱园长不仅是内行,主要是做人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她没有立马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认真地查找各种资料,并和业内专家讨论后,跟我交流了几个要点:一是在蒙特梭利原著中没有记述具体发现几个敏感期的论述,重点是肯定了儿童成长敏感期的存在。二是蒙特梭利博士在一些演讲过程中,主要谈了四个敏感期:语言敏感期(Language)0-6岁;动作敏感期(Movement)0-4.5岁;秩序敏感期(Order) 0-4.5岁;感官的发展及精致化(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of the Sensory Perceptions)0-4.5 岁;三是关于敏感期越来越多的发现,属于理论之下的发现,是随着教育实践发展的延伸,或者属于概念细分。

我认为,仅从敏感期的不断深入发现便可看出,蒙氏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以及留有广泛拓展空间。由此也解释了蒙氏教育为什么没有被神化,为什么能始终以蒙特梭利基本理论为本,以创新思维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前列。

所以说,当下在讨论蒙氏教育的敏感期以及“因时施教”问题时,更多的是,以延伸与细分后的敏感期做基础。

下面,我们就以常说的“六大敏感期”为例,就“因时施教”做一点简析:

一、语言敏感期

大家有共识,儿童的语言发展,会显现出非凡的能力,蒙氏教育的观点是,这阶段是因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吸收性心智。这一敏感期是从0岁一直到6岁,是一个有规律延续发展的过程。

其中,我有三点心得:

第一,开口说话之前,也就是0岁到1岁,是以听为主的语言发展的基础阶段,所以,此时尽管儿童不会开口交流,但父母必须不厌其烦地跟儿童单向交流,这一点决定了儿童今后语言发展的基础水平。

第二,业内有一种说法,2岁左右是语言爆发期,也是语言教学最佳时期。没错,这点被我解读为敏感期中的“最敏感期”。

第三,6岁之后便过了敏感期,学习母语还不明显,如果针对学英语就是问题了,6岁前没接触过第二种语言,6岁后再学习就吃力了。所以,对于幼儿园开设英语这件事,我持支持态度,原因在此。

二、动作敏感期

在儿童成长中,一般的观点认为,动作敏感期是从1岁半到4岁半,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表现出特别好动,上蹿下跳,走路没有走路的样子,喜欢爬楼梯,搬东西等等,并不断重复以上动作。其实,这是儿童成长内在驱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简单地用顽皮来解释,更不能随便给儿童贴上个多动症标签。

所以说,根据儿童这一阶段的敏感期,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必须以此为据,开好各种适应性户外体能课程,如安吉游戏,如华蒙星儿童篮球等。这也叫因时施教。

三、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分为内在秩序敏感期和外在秩序敏感期。儿童在四个月之前都是内在秩序在起作用,包括饿了、尿了、不舒服了,就会哭闹,因为,他们能感觉的是秩序有了变化。大约四个月后才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感觉,也具有了早期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自己了,再后来也知道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于是,开始因安全感而认生了。

蒙氏理论指出,一般儿童到了一岁之后便不存在内在秩序感和外在秩序感,合二为一了。而且,还指出在这一阶段中成人需要保护儿童的环境秩序,以及生活规律性秩序,这是后来儿童建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基础,或者说白了,儿童早期生命在“软陶阶段”,正在塑型中,“不抗折腾”,喜欢“在重复中成长”,不喜欢生活出现“乱码”。

蒙氏理论还指出,秩序敏感期一直到4岁半,这又意味着什么?我理解,是在秩序敏感期建构了儿童的规则意识以后,还需要以辩证法去认识另一个问题,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也就是别因过度强调遵守秩序而忽视了儿童的创造性。

我曾在不同的园所谈过一个相同的问题,中班以上的儿童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因为他们有“创造欲”,那么,我们不妨每个月都带领儿童把自己的“家”,重新摆设一下,或者把环创也再弄弄,总是一成不变,可能对期待成长的儿童心理不利。

四、感官敏感期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所以说,感官是儿童最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手段,并且,主要表现在低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对婴幼儿来讲,内在的好奇心遇见了外在的新鲜世界,尤其是,儿童以感官来认识世界的态度,可谓“人生学习积极性最高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家庭,却在幼儿园也没终止,蒙特梭利博士说感官敏感期在0到5岁之间。所以,从“因时施教”的观点出发,我有两点想法:

第一,家长在儿童到处乱摸乱动的时候,不该总以各种名义去简单粗暴地制止儿童,总说“不准动、别乱翻、净捣乱”等,久而久之,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家长扼杀。

第二,托育园和幼儿园小班,最好购置一些蒙氏教育的感官区域的教育,包括老师们也系统地学习一下蒙氏教育的感官教育部分。

五、细小事物敏感期

实际上,儿童对细小事物的敏感,应该隶属于感官敏感期。蒙氏理论中认为,这个时期是1岁到两岁,此间的孩子可能会突然看到路上的蚂蚁,地上的头发,墙上的小洞等等。他们也喜欢拿着小小的珠子、石子、羽毛,仔细地在手上摆弄,观察,并想大人发出各种各样因细微观察后发现的问题。

所以,这个阶段的成人要懂得儿童,要保护儿童的专注力和观察力。因为,我们看似的小东西、小事,对儿童而言就是大事,是他们认真和专注态度的建构。

六、社会发展敏感期

当下,社会发展敏感期的概念备受重视,说法也比较多,包括敏感期时间段,一般被说成是两岁半到六岁。如此说法的理由是,2岁半以前的小朋友基本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没有遇见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物品的环境,也不存在交朋友的想法。

对此说法,我不太认同,许多资料也显示,当儿童1岁半之后还在爷爷奶奶的背上和推车里,这无疑让儿童成为一个被成人包围的孤独者,因为儿童的最佳伙伴不是成人,即便成人蹲下来说童话,也不如把儿童扔进孩子堆里,或者如从前很多家庭生养多个孩子,早点给儿童一个社会环境,至少当社会敏感期到来之前是个准备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