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广华:更好的做法是增加需求, 而不是把产能降下来

万广华:更好的做法是增加需求, 而不是把产能降下来
2024年05月03日 10:08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4月22日,经济观察报就“产能过剩”话题专访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他说,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更为合适的叫法是国内需求不足”,其本质是供需不均衡。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应依赖政府的行政干预来实现去产能。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积极向企业传递市场需求波动的信息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由企业主来决策产能调节或进行企业转型。

为促消费以实现供需均衡,万广华建议,要让老百姓在“经济蛋糕”中分到更多的钱,同时让大家愿意把大部分收入花掉,而不是存起来。如果能够实现家庭部门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当前不足50%提升至大约60%,同时通过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使老百姓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再提高五六个百分点,中国供需失衡问题就基本能够解决了。

|对话|

经济观察报:中国是否存在新一轮产能过剩?

万广华:除了中国,东亚国家的产能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并且中国供需失衡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个人不赞成将这种现象称为产能过剩,更合适的叫法应该是国内需求不足。

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凭借技术和产能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大量产能出口至海外市场。若仅从国内市场考虑,电动车、光伏等行业的产能确实超过了国内的实际需求;但站在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海外市场是能够消化国内新增产能的。事实上,国内企业也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整体需求进行投资扩张,所以不能将其称为产能过剩。

一些海外国家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影响了当地的产业,本质其实是这些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有需求,但本土企业却缺乏竞争力,最终形成了国际市场机制下的优胜劣汰,除非这些国家能够拿出确凿证据,证明中国在相关行业采取了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举措,否则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经济观察报:为何会出现周期性的产能过剩?

万广华:包括工业产品在内,所有产品都会存在周期性供需波动问题,这无法避免。其中,农副产品供需周期的波动是最典型的,比如猪周期。短期内,一个国家要尽量做到供需动态平衡,同时避免因周期性波动带来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但新一轮供需不平衡很大程度受国际局势的影响。在持续的国际博弈中,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因此一些国家就开始在中国的优势产业上做文章,这将广泛影响国内就业和企业利润,进而抑制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观察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限制举措,会加剧国内的供需不平衡吗?

万广华:如果这些海外国家针对中国出口采取加税等措施,导致中国产品的出口需求减少,肯定会加剧国内供需不平衡问题,这一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将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问题。

短期内,企业必将经历阵痛期,由于短时间内仅靠内需很难消耗原本面向海外市场的产能,企业不得不减产降价,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

中期,中国需要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有所防备,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亚洲市场,甚至非洲市场。尽管欧美市场需求庞大,但不确定性也相对较高。

长期来看,中国必须不断增强国内市场需求,并将多余的产能调整至其他行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面临供需不均衡的问题,但当时问题并不严重,此后随着需求增速未能跟上产能扩张的速度,供需不平衡问题逐渐加剧。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产能扩张太快,也可以认为是消费增长不足。

中国消费潜力非常大,很多老百姓的消费并不多。简单对比一下:即便考虑物价差异,中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2万美元,人均消费在8000美元左右;而美国人均GDP已经超过7万美元,人均消费在4万美元—5万美元。因此中国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可以消化这些新增产能。

例如,2020年城市拥有汽车的家庭占比为46.94%,农村地区拥有汽车的家庭占比为34.92%,均低于欧美国家。因此,中国汽车的普及率,尤其是农村地区汽车普及率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如果未来可以加大国内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将有助于消化那些原本面向欧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此前,部分行业确实存在扩张过快的现象,导致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这些行业短期内经营面临困境。为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进行产能转型。

经济观察报:除了促消费,中国需要一轮自上而下的去产能吗?

万广华:我一直不赞成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去产能的过程。在2016年钢铁去产能过程中,我也向一些政府部门反馈过这样的观点。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积极为企业传达市场需求的波动信息,或在企业转型面临困难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企业来决定产能调整或转型。

如果通过政府干预去产能,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政府很难判断哪家企业应减少多少产能。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导致“一刀切”,这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反,由市场机制主导的去产能过程能够淘汰运营较差的企业,也更有效率。

从根本上说,更好的做法不是把产能供给降下来,而是增加需求,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近几年政府也开始重视并推动扩大消费。

经济观察报:宏观数据显示,消费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你认为应如何提振消费?

万广华:总体上,需要让老百姓从“经济蛋糕”中分到更多的钱,同时让大家愿意把大部分收入花掉,而不是存起来。

一方面,要提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0%以上,而国内不到50%。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个人需要为未来的养老、健康做准备,因此有钱也不敢放心花。政府应通过强化社会保障制度,来减少个人的消费顾虑。

与供给相比,中国消费缺口大概为GDP总量(2023年GDP总量为126.06万亿元)的10%至15%。如果家庭部门收入占GDP的比重能提升至60%左右,老百姓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再提升五六个百分点,中国供需失衡问题基本上就能够得到解决。

最后,经历疫情冲击后,消费者的信心有待修复。如果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当下消费就会变得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