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加快我国益生菌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加快我国益生菌产业健康发展
2022年03月12日 05:57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钟楚涵 李媛 上海报道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带来《关于加快我国益生菌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王均金指出,目前我国益生菌行业存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不足、缺乏国家标准等挑战。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预计达800亿元以上,并保持双位数增长。王均金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认识和重视,后疫情时代,消费者转向寻求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而益生菌正好满足这种消费转型的需求。随着《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的出台、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升及对营养健康的不断重视,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行业的发展之中,挑战也同时存在。王均金在提案中指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研发不足。王均金表示,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是以考拉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但由于益生菌从筛选—全基因组测序—体外试验—动物试验—功能学评价等耗时长、投入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适合中国人肠道益生菌偏少。目前国内市场大部分选用国外进口的益生菌。

王均金指出,我国益生菌研究起步晚、跨时长、产业化程度不高、监管标准滞后于行业发展是以上研发不足的原因。王均金进一步表示:“在耗时上,一株优势功能益生菌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到通过安全评价、功能评价,直至应用开发成终端产品,耗时很长,需要大量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在产业化程度上,益生菌属于相对小众产品,以前高校、企业关注度不够,因而关键制造技术及制造装备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在大量益生菌通过进口的背景下,国外益生菌未必都适合中国人的体质。王均金表示:“国外益生菌不一定都适合中国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益生菌来源。我们有56个民族,不一样的生活环境、膳食结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乃至基因不同,导致国人肠道菌群结构复杂多样。国内的益生菌,是从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在与我们长期互利共生、协同进化中,产生了一种默契独特的互作模式,对我们的生理变化影响不一样,更符合中国人的肠道,对中国人的肠道适应性、黏附性、生物效价比国外益生菌强。”

王均金建议:“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益生菌‘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产、学、研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功能益生菌,培育益生菌‘独角兽’企业。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责任制的管理办法,减少行政审批。遴选研发实力强企业开展试点工作,赋予企业经营主体责任。”

除此之外,王均金指出,保健品和药品类的益生菌产品可以宣称相应功能,消费者最容易接触和购买的食品类益生菌产品则不允许宣称功能。而与此同时,国外在益生菌管理上存在不同,如日本、韩国允许功能宣称,欧美新澳等实行企业主体责任制,虽然不直接宣称功能,但产品包装会提示免疫、骨骼健康、体重管理等功能。

对于以上现象造成的影响,王均金表示,国外产品通过跨境电商直接把产品进口到国内销售,由于其宣称功能,容易误导消费者,认为进口的益生菌具有功能而国内的没有,从而让国内企业处于不同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国内生产益生菌产品和进口的益生菌产品形成监管上的不对等性,导致部分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的途径,规避益生菌食品在国内的监管。

王均金指出,目前,益生菌食品没有国家标准。我国益生菌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导致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错位和迷惑,引起市场监管的复杂性。由于益生菌食品没有标准管理,进入流通市场障碍多,比如,益生菌冻干粉按照“固体饮料”类目管理,咀嚼片按照“压片糖果”类目管理,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会,影响益生菌市场消费。

王均金表示,并不是所有可用于食品目录的菌种都属于益生菌,益生菌的有益活性表现在菌株层面,类似于身份证,即只有特定分离来源,科学实验证明的菌株才能称为益生菌。目前市场将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统称为益生菌,容易引起消费者对益生菌认知的混乱。因此,王均金建议尽快制订益生菌食品分类、产品、检测标准。

王均金建议:“借鉴国外做法,允许将经过功能学评价并取得专利的益生菌标注功能;《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于2018年废止,目前为止未有相应法规来指导包括保健食品的功能评价,包括益生菌在内的产品都无法进行保健食品申报。建议推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管理改革,优化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宣称,探索注册审评制度。”

除此之外,王均金指出,由于益生菌在生产工艺、配方、设备、储存温度等原因,会导致益生菌在生产、销售过程存在风险,市场常以活菌数作为卖点,由于未有监管规定,部分企业通过标注“生产添加数”刻意混淆。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曾向记者表示:“在益生菌饮料走上货架时,我国目前标准是有活菌检出就可。可见在出厂、贮运、货架、消费者手里这段时间,活菌会有损耗。同时,由于入口之后益生菌在到达肠道的过程中还会有损耗,可以说,一瓶益生菌饮料最后可以起到作用的活菌数量和瓶装上标注的数量大为不同。而商家宣传的功效通常都是在活着益生菌理想状态数量下达到的。”

对此,王均金建议,在标准上规定标签上标注“出厂检测活菌数”,通过规范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事中事后检查;禁止和打击山寨产品使用“益生菌”等相关字样。

王均金表示:“之所以提出标准先行,是因为我们转型进入大健康、选择益生菌赛道后,发现行业存在标识标注不规范等情况,例如,活性益生菌数,有的标注生产添加,有的标注出厂检测,有的标注益生菌含量,不一而足。因为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生产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pH值、培养基配方以及后期贮存、运输等都对其存活率影响很大。从目前供应链情况看,我们建议标注‘出厂时检测活性益生菌数’比较科学,且切实可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