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人类会把创新的乐趣留给自己,不会让AI主动创新

梁建章:人类会把创新的乐趣留给自己,不会让AI主动创新
2024年04月24日 17:22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梁建章 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

近日,在由中信出版、抖音大有学问、上海图书馆等联合举办的《创新·传承·生命意义》主题活动中,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携新书《创新主义》现场分享了他对创新主义的深度理解。

以下为演讲内容(有删节)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话题本身不创新,答案则是创新的,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和传家可以到ChatGPT上查一查:生命力是什么或者创新主义是什么?似乎还没有同样的描述,所以这个提法应该是有趣的,它也是个创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这个话题。社会富裕了,大家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和财富。应当用闲暇的资源去做什么?怎么样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关心,在新的技术和经济环境下,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意义?

现在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影响到人性层面,比如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技术,它会不会取代所有的工作?有了它,人类去干什么呢?你会发现,人类还是要去做创新的工作,创新的工作不能由人工智能来做。

还有,VR技术是不是能够替代真实的世界,人活在虚拟世界里是不是能够获得同样的满足感?答案是:这些可能替代不了人类对创新和传承的追求,所以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与传承”

从经济层面来看,无论对于个人、企业或者国家来说,“创新”已经是一项核心活动或者是一项最重要的取得成功、赚钱的要素。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创新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创新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但创新也应当成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和追求。

我讲的创新还是广义上的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它是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包括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甚至新的商业模式、组织形式,还有文化艺术的创新、基因的创新等(生孩子也是一种创新)。

为什么讲创新的同时也要讲传承呢?传承和创新实际上是共生的。首先传承是创新的尺度,创新是不是成功,是不是有影响力?就要看有多少人是被你影响,或者多少人传承于你。如果是完全没有传承的创新,没有人用到,也没有人被影响到,那肯定是不成功的,价值也很小。因此,传承是测量创新成功的尺度,并且也是创新的成果。创新和传承也是相互补充的,如果一个事物是没有创新的传承,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这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社会也会逐步固化。

只有创新,没有传承也不行。我们不仅要注重创新,而且要注重传承。因为创新有很多风险,如果只为一代人的利益,而不顾长期的传承,创新可能就是短期的,没有一种可持续的理念在里面,所以创新与传承放在一起,既考虑了需要不断地创新有趣的结果,又考虑到可持续性。

我们刚也提到,创新也涵盖基因创新的意思,高级的生物大部分是两性繁殖,其实就是父母基因的结合出来的后代,既是创新,又是传承,新的孩子、新的组合都是创新,不光是传承,也是创新。

“创新主义”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在此之下,生命的意义或者使命是通过创新的传承来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

为什么是创新与传承?因为创新和传承是为人类知识和基因的大厦做出贡献,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今天,一方面是我们有几十亿的人,如果借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比喻,它相当于具有几十亿算力的硬件基础。同时它也有软件设施,软件是我们人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发展的积累,软件+硬件才成就了今天的文明。两个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多人口和算力,这么多知识我们根本就承接不了。

什么叫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不断地延续下去。那什么叫长期繁荣?它得时间长、空间广、数量多且要有趣。要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创新。如果仅仅是复制,没有创新,那细菌空间也很广,时间也很长,但那并不有趣,所以我们人类要实现高级文明和长期繁荣的意义在于空间广、时间长、数量多,而且要有趣。

创新、传承不仅是软件、科学、艺术,也涵盖了后代。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其实可以用它来指导很多方面的思考,书籍后半部主要讲它的应用层面,包括应用到个人生活、企业经营、国家政策,包括人口政策、创新政策、教育政策等等,这些都可以用创新和传承的衡量尺度,或者这样一种价值取向来思考,会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这一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倾向呢?它更加强调注重学习,注重进取,理性和交流的人生哲学。企业经营方面,是代表了更加平等宽松、协作和更具社会企业责任的文化,在国家政策中代表了更加开放、包容和生育友好的国家政策。

人口与人口之间的连接越多,思想的碰撞和密度、频率更高,创新力越旺盛,这就是创新力公式:创新力=人口数量×人口能力×内外部的交流量。

看这个模型我们就知道,从国家政策来说,有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一是人口,二是开放。过去人口是中国的优势,但未来人口不那么乐观。最近两年,出生的孩子数量变少了,20年以后,当这些孩子要成为创新者的时候,中国的创新力可能大打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上升到意义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济的角度呢?从经济角度,我们也应该尽快地去解决人口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现在的年轻人,出生人口少了以后,等到他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受到影响。

要正视这一问题,就需要超越自我、超越这一代人,让整个社会达成共识,把人类文明长期的繁荣作为目标,我们不只是活一代人,而是要达到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长期传承的目标,因此需要为年轻人创造条件,提供生育福利。我们现在这么多财富,社会只要拿出一小部分来帮年轻人解决生育压力大、成本高的问题,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前提是我们要上升到意义的层面。

创新主义的价值观,到底有什么特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历史上的哲学家对生命的意义的答案也都很好,比如,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利、享乐,这无可厚非,追求亲情或者爱情,追求对社会的贡献、美德,追求自我实现,这些都被大家讨论过。过去的哲学家没有说创新的原因是,他们生活的年代创新速度非常慢,也有些哲学家反对创新,追求稳定。

创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或者叫心理的满足,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理论,只有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创新确实很难,但也有更高的成就感。创新是超越的,我们说的这种创新与传承的价值观,是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它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这一代人,甚至时空的概念,它其实是最高的追求。

如果一个价值观要成为普世的价值观,一定要经过这样一个测试:所有人都去追求同一个价值观,对社会来说,是不是好事?如果大家都去追求考上清北,显然不是好事,因为这是个零和游戏。追求财富是不是零和游戏?在过去,土地就代表零和游戏。在工业社会,追求财富不是零和游戏,因为创新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且创新是个政策游戏,你创造出来的东西会为其他的创新者借鉴,创新是前赴后继、可以传承的。

创新是一种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普世测试的,可以从个人价值观推广到一个种群,也可以推广到一个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相促进,包括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都不应该把其作为零和游戏来看待。

最后,如何让这种价值观保持可持续性或自洽性?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讨论创新主义这样的哲学问题,就是因为祖先留下了这样的基因和知识的大厦,如果要让我们的后代在多年之后再去讨论同样一个价值观,那这个价值观是什么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是,他们讨论的价值观还是应该围绕“如何保持我们的知识和基因的大厦能够长期繁荣”这一主题上,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条永恒的价值观。

去年大模型出来以后,让技术领域很震撼,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中的一些活动机器用数字的神经元可以模拟人脑,用硅基可以拟所有碳基的人脑活动

但最感震撼的应该是哲学家,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人脑就是一个化学的产物,但当我们看到真的有东西可以模拟人脑还是很震撼,虽然现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跟人脑还差很远,比如它的能耗、通用性还差很远。但未来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大模型对我个人的震撼是,ChatGPT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解释性,很像人类。换句话说,智能化可能必然会带来不确定性或不可解释性,如果某个事物完全可以确定、可以预测,我们认为它就不是智能的。智能也可以解释为创造性,人类的创造性必然和不可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是共生的。

我认为,AI不会朝着越来越像人类的路径去演化,因为人类和机器的差别在于,前者具有自我意识,具有情感,这是要靠训练、要靠几万年的进化训练出来的。人类与非生物的差别是,生命的本质就是向生怕死,要把AI训练得如同真实的生命,那你就要训练出AI向生怕死。而AI不会具有人类同样的向生怕死的情感或伦理。

此外,AI虽然在理论上完全可以模拟人脑,但它又和人脑不一样,因为人类不会朝着这个方向训练。我们创新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AI技能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让两个不确定性的东西去执行一件不确定的事情,风险太大,AI和人类是不一样的,创新的工作肯定还是要人类去主导,不可能让给AI。

既然AI比人类聪明,让AI取代我们后代有什么不好吗?有种观点说,没问题,我们不用关心风险,让AI完成所有的事情,甚至它完全取代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后代再过一些年全都是硅基,都是AI的,AI虽然不是我们生出来,也是我们创造的,也算是我们的后代。这成立吗?我认为不成立。从长期传承的角度看,风险是很大的。它的确更聪明,它能繁殖吗?这些算法能永远地固化在那么?如果AI有后代,它是单性繁殖还是两性繁殖?AI有公母之分吗?

为什么提到这点呢?因为两性繁殖既是创新又是传承,在进化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命经过几亿年的进化,能够抵御各种各样的变化和病毒,既有创新性又有传承性,又有它的鲁棒性,有它自身的道理。如果我们现在单性繁殖,可能一个病毒就把它搞死了,如果它不死,新的AI如何取代它?如果人类不死,长生不老,那对创新是不是好事?

所以我的结论是:用AI做创新的风险太大了,我们不能让它来替代我们的后代。

现在还有个风险是,年轻人会沉迷于虚拟宇宙、元宇宙,而不是去真实世界探索。虚拟宇宙复杂度远不如真实的宇宙,逻辑也不自洽。在一个逻辑不自洽的体系里做创新,如同在一个逻辑不自洽的几何体系里证明几何定理一样,没有意义。而且,虚拟宇宙可以用太低的成本制造快乐和满足,可以模拟情感,还可以模拟假创新,所以我们要警惕它,保持对真实宇宙的探索。

AI会朝着人类互补的方向发展,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人类,但是它不像人。人类总得留点什么给自己做吧,否则我们干什么?如果我们要追求最高的意义,最高级的精神和需求的满足,那不就是创新吗?无论从乐趣还是从意义感上来讲,人类不会让AI主动创新,人类会把创新的乐趣留给自己。

                                                                            责编|许加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