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丨银行存款类产品监管变革

详解丨银行存款类产品监管变革
2021年01月25日 15:25 金融界网站

本文源自:普益标准

一、利率管制放开,市场化逐渐深入

2015年10月23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自此,我国已经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决定各自的存款利率,不再受到央行管制。

彼时,中国经济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关键期,利率市场化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同时,科技进步、互联网发展及其与金融的不断融合,以“余额宝”为主的一批创新型金融理财产品迅速发展,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日益明显,存款利率管制的效果趋于弱化,对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到2015年末,我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2004年,我国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5年,央行放开同业存款利率;

2013年7月,我国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利率全部放开,由银行与借款人自由议价;相比于贷款利率的放开,存款利率则依然有上限管制;

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上限。

历时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稳健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正是监管当局细心呵护的成果。

二、利率市场化下,高息揽储让银行盈利能力受到考验

(一)利率管制放开后的真实市场变化

随着我国利率管制放开,各家银行纷纷对自家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然而,尽管从2004年实施存贷款利率的上限或下限管理,到2015年再放开上述限制。但实际上,由于2013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设立,即便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对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进行行业自律约束。例如,目前银行普遍的存款利率上限是基准上浮40%-50%左右,很难再突破这一幅度,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也还未达成。

但从市场上各家银行的存款产品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每到关键时点,都会有不少银行推出高收益率产品,来完成“时点任务”,也是另一种“市场化定价”——例如每年年底都有不少银行为了任务大力揽储,往往是年利率较高的时候。

在近几年监管严格监管高息揽储的背景下,2020年年末线上存款已经低调了不少,能达到4%的年利率可能已经属于较高收益率水平的产品了。而目前已经进入12月末,季末+年末的双重时点下,还是有银行迫于压力,依旧推出了高利率的存款产品——打开部分互联网平台APP可以发现,还有不少高利率的存款产品。

例如,此前一家东北地区银行,在京东金融APP上推出了一款1年期的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达到4.7%,是远高于当前市场中其他同期限存款产品收益率的。但从产品的介绍可以看出,一年期的投资期限在存款类产品产品中已经很灵活了,而1000元的起投金额则几乎是取消了投资门槛,再搭配上京东金融的平台,这让产品的营销难度无疑是下降了很多。

图1:有银行1年期定存产品年利率达4.7%

资料来源:京东金融APP

(二)存款利率上浮带来恶性竞争,而利率中枢下行让盈利空间减小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触手越来越广,不少银行都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各类型金融平台APP中上架存款类产品,以此来快速做大银行存款规模。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由于规模、人力、渠道、资金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劣势,只能通过较高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争夺市场,导致高收益率的存款产品在地方性中小银行里屡见不鲜。

但从投资端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宏观环境下行的背景中,货币政策的利率中枢是在持续下行的,存贷利差会进一步缩小,让银行存贷业务的盈利空间缩小。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以高利率存款产品吸引资金、扩大规模的结果,往往会因为投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通过存贷业务获利,或者是为了弥补存贷差,提升了银行贷款端的风险偏好,让潜在风险逐渐扩大。

三、利率中枢下行带来风险,突规模的互联网存款被叫停

(一)利率中枢下行会继续持续,短期内无法改善,高息揽储风险加大

从过去几年全球利率变化来看,利率水平都是出于下降通道的。而短期内,我国利率中枢还会持续下行,存贷差缩小的现状难以大幅改善,如果高息揽储的现象继续存在,会让部分中小银行面临巨大风险。

从资金供需层面来看,只有当市场对资金需求稳步提升时,利率才会有上行的动力,但在此之前,利率水平通常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范围内。而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大幅提升往往来自于以下几个类型的冲击:首先,最理想的,是全球范围内出现类似于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这种级别的经济爆发点,带动经济发展、人口上升、投资需求大幅改善,最终资金需求推动利率上行。其次,更现实的,是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那么这会刺激各个行业的复苏、发展,让市场投资意愿加大,资金需求上升,但目前从疫情的管控角度看,短期经济大幅复苏的可能性较低,不少欧美国家的新增感染和新增死亡病例在持续刷新纪录,部分国家和地区医疗系统甚至面临崩溃的境地,遑论经济复苏了。第三,最有可能的,是中国以外的其他主要经济体因为疫情原因生产停滞,但居民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又始终存在,那么这一部分需求就可能转移到我国,带动我国制造业上下游的发展,进而推动投资意愿上升。

整体来看,忽略掉疫情带来的产业链全球转移,利率下行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去年曾表态,我们可以避免快速进入到负利率时代,但这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我们的利率水平还是会下降,只是不同于欧美央行直接施行0利率或者负利率的货币政策,我国利率水平下降会稳步进行。

在宏观经济压力加大、利率中枢下行的大环境下,部分银行通过高利率的存款类产品来吸引客户、扩大银行规模,或许就会面临贷款端收入无法覆盖存款端成本的局面。

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央行在近几年持续强调高息揽储的风险,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来加强银行存款类产品的监督管理。

(二)央行加大存款类产品监管,防范高息揽储风险

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利实体经济,2020年的存款市场,压缩银行负债端成本,严控银行“高息揽储”是监管的主旋律,银行的揽储利器——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在2020年都迎来了严监管。

1、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压降

结构性存款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设计灵活,利率较高,同时风险也高于普通存款。一些银行为了吸引客户,设计了假结构性存款,虚假挂钩,承诺保底收益,加重了负债成本。

表1:近期结构性存款政策梳理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从监管开始关注结构性以来,全国结构性存款规模变化如下图。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计算,截至11月底,中小银行距离完成压降任务还剩4327.3亿元,而此前中小银行每月的平均压降规模在5000亿以上,有望完成压降任务。

图2: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普益标准整理

2、互联网存款产品被严格监管,各类APP集体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

互联网存款始于2018年,富民银行的产品“富民宝”在京东金融上开售。彼时资管新规启动,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收益率走低,利率高、刚兑、方便购买的互联网存款就非常受欢迎,互联网存款也成为线下网点少、客户流量少的中小银行的揽储利器。

互联网存款经过了两年的高歌猛进,在2020年底被监管盯上,2020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公开发布了一篇文章,《线上平台存款:数字金融和金融监管的一个产品案例》,释放了监管信号。

2020年12月15日,孙天琦针对互联网存款再发声,发表了主题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数字金融和金融监管的一个产品案例(续)》的演讲,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存款类金融业务,属“无证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在监管当局的重点关注下,12月18日,支付宝下架了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随着支付宝的这一动作,其余互联网平台也紧紧跟随。仅5天内,京东金融、腾讯理财通、百度度小满、360金融、小米金融、陆金所等平台的互联网存款均已经下架——互联网理财产品,这个曾经被许多银行看作创新的业务,正式迎来了终结。

而在它流行的这两年间,互联网存款成了众多中小银行实现“阶级跃升”的秘密武器,让它们从地方小银行,一跃成为实质性的全国性银行。在这个过程里,平台也获得了流量和利润。有银行就因此而飞速发展,又因此而“一夜返贫”。

(三)中小银行还需大力改革,通过内生动力突破创新

2020年,为了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监管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每一个拳头都有力地打在了中小银行身上,结构性存款规模按照监管要求压降、靠档计息产品不复存在、互联网存款监管或将落地。过去,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下,小银行通过“产品创新”给出可以与非保本理财产品媲美的高息存款大力揽储,这样持续下去,会导致银行间恶性竞争,不断推升揽储成本,不利于压降贷款利率。因此从长期看,监管的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形成更公平、良性的定价机制。

中小银行也需要通过内生动力改革创新,中小银行的压力不只有负债端资金压力,还有成本压力,要承受流动性风险、资产端高风险压力,正如前文孙天琦所说,“高息揽储”属于“饮鸩止渴”。暂时失去互联网平台的流量阵地后,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自救,抓紧发展自营渠道,加大优惠力度、做更精致化的用户运营,将存款用户转化为银行自己的客户等,中小银行需要营造更好的生态,而不是一味的依赖高息和大平台。

未来理财市场上,利率较高还合法刚兑的产品会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的变化,人们的投资观念也会从期待保本保息,向愿意承担风险过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