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王婆说媒:在喧嚣中构筑爱的艺术

夜思|王婆说媒:在喧嚣中构筑爱的艺术
2024年04月19日 22:00 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王婆再次出发,开启了备受瞩目的“王婆全国巡回相亲”。“王婆说媒”热议的背后,婚恋话题被人们屡屡提及。

在作者看来,爱并非一劳永逸的“遇见”,更不是不劳而获的“被爱”,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推荐给你,静夜思。

王婆说媒:在喧嚣中构筑爱的艺术

来源:知著网|ID:covricuc

作者:阿莫西林

近日,河南开封的4A级景区——万岁山武侠城,其独具特色的相亲栏目“王婆说媒”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主持人“王婆”凭借出色的口才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和追捧。这一栏目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接地气版《非诚勿扰》”,其不仅凭借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景区,也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在短暂的休息之后,王婆再次出发,开启了备受瞩目的“王婆全国巡回相亲”,首战选择在江西葛仙村,而王婆接下来的行程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的浓厚兴趣与期待。

“王婆说媒”热议的背后,婚恋话题被人们屡屡提及。在这个“快流动低情感”的时代,人们借由各种形式的“牵线搭桥”来寻找理想中的另一半;有人认为相亲是用家世背景相貌而量身打造的快餐式爱情;也有人渴望在这种匹配性的遇见当中历久弥新,还有人通过“网络一线牵”找到真爱,最终谱写“珍惜这段缘”。

我们很难将爱情这一复杂而个体化的议题简单概括,但是婚恋话题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关乎着“爱的艺术”。爱并非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01 

新旧交替:一个关于被爱的问题

“王婆说媒”这一相亲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社会历来有“媒妁之言,撮合良缘”的佳话。而今,在河南开封的武侠城里,一位身穿红绿配色传统布艺的“王婆”,站在仿古建筑下扮演古人,“说媒”这一古老的传统跨越千年的时空,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当下。新兴的“牵线搭桥”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园里的相亲角,悬挂着一张张整整齐齐的A4纸,囊括着年龄、户口、学历、收入,人生几十年似乎都被整合压缩在这一张纸上。漂在大城市的单身青年回家遭遇“每逢佳节被相亲”,大家春节返乡,等待在他们面前的,除了家人团聚,还有父母亲戚安排的相亲。

不少人苦于相亲久矣,有人抱怨父母瞒着自己为自己找寻匹配对象的现象,是父母在代行婚姻爱情的主动权;也有人认为相亲是在将个体“商品化”,进而上交“婚恋市场”进行“情感交易”。不论我们如何抱怨相亲,抵触相亲的背后逻辑在于,相亲限制了人们“如何才能被爱”、“如何才惹人爱”的标准。

人们沿着社会传统的路径在追求“被爱”这一目的时,男性所采取的方法是取得相应的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而女性所采取的途径是使自己富有魅力,修饰仪表、时尚穿着。男性和女性也都需要使自己谈吐优雅、幽默风趣。

然而,被爱的对面是“如何去爱”,限制的标准对面恰恰是亟需开放和多元化的婚恋观念。

在大量标准化、模式化的婚恋平台充斥市场的背景下,“王婆说媒”正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亲和力,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鼓励年轻人主动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勇敢去踏出爱的第一步。这种方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情感沟通,让年轻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温馨和怀旧。

02

冷热交织:一个关于遇见的难题 

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率,年轻人在“婚姻大事”面前往往望而却步,对于婚恋持有“冰冷”的态度。而河南开封“王婆说媒”的走红,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争先前来。网友调侃道:“人人都说单身好,人人都往开封跑。”

(网友调侃“有点急事去趟开封”)

这样一种冷热交织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年轻人在爱情婚姻中追求完美主义,渴望遇见一个灵魂契合的另一半,希望在一个速变的世界里寻找一份不变的感情。但是在现代与传统的婚恋观转型、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中,年轻人往往迷失其中,左右为难。

青年群体对于婚恋情感的态度“冰冷”,源自现实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交圈层的固化和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性格影响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年轻人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求爱情,从而选择“主动单身”,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看待婚恋问题,认为“该来的总会来的”。对待爱情并非“主动寻找”,而是渴望“被动降临”。

然而,王婆说媒在互联网上的热度不断攀升,恰恰说明年轻人内心深处对于爱情仍然存在憧憬。除了“王婆说媒”的走红,年轻人对于婚恋问题的讨论也热度不减。

从世纪佳缘相亲网站的经久不衰,到热播恋爱综艺中的磕cp大战,再到陪聊陪玩服务、租借男友女友等一系列“单身经济”的兴起,都折射出年轻人其实存在着恋爱需求,人们渴望通过各种媒介扩大社交圈子,在更多人中找寻更多“遇见”的可能性。

遇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通常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婚姻在前,爱情在后。在封建社会瓦解的历程中,人们逐渐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捆绑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观。恰如张爱玲在《爱》中所描述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我们渴望遇见一个人,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让我们过分强调“相遇”的浪漫,我们热衷于将相遇的“瞬间”与爱的“恒久”相提并论。认为在茫茫人海遇见契合的另一半之后,爱的问题便引刃而解,认为爱是简单的一件事情。殊不知相爱除了“金风玉露一相逢”,还有“携手顶风暴泥泞中前行”。

两个陌生人之间如果因为突然的相遇而感受到了立刻的密切和融洽,让彼此可以破除心里这堵墙,那么这一刻无疑另彼此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实际上,这份“痴迷的强烈情感”恰恰印证了他们此前的寂寞与孤独。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的男女主便是生动的例子,电影中的男女主游离于多数人的社交圈外,当他们被偶然的契合吸引时,一种短期的上瘾技术使他们产生了爱的幻觉。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是为了填补自身的匮乏才去寻求一段亲密关系。然而,爱不是两个破碎的拼图相互缝合,而是两个完整的圆相互扩展,既彼此吸引,又保持个体独立。

纵然相遇已经十分难得,在生活快节奏的当下,“王婆说媒”也用一种幽默轻松的文旅方式,积极地为青年群体提供一个遇见的场域。

03

 爱,是一种艺术 

无论是“相亲”所强调的“被爱”,还是各类“交友平台”“单身经济”所制造的“遇见”,其实都忽略了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力。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面写道:“爱其实是一种习得的能力,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正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爱,这种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这里的知识包含学习如何完善自我,努力包括在实践中积极感受他人。人具有理性的天赋,具有了解自身生命体、了解自己的同伴、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向。我们在积极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短暂而又孤独的生命,进而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

婚姻恰恰是这样一种积累爱的知识、寻求爱的努力并最终达到爱的艺术的过程。因为人与人之间结婚,每个人都携带着家庭对自我的影响。婚姻实质上是一种家庭的缔结,是一种重量化叙事的爱情。

北大天才柳智宇还俗后决定结婚,他在分享自己的婚恋体会时提到,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非不可能,但关键的前提是在此之前,个体要知道自己的志在哪,道在哪。恰如,自己都不爱,如何去相爱。

然而爱自己、看见自己并非容易事。我们年轻一代人,几乎都是漂流着的一代。我们多数人在十八岁时便离开家乡在外上大学。背井离乡的孤独、社会规则的严酷、内卷压力的巨大都在裹挟着我们,在一个仍被象牙塔保护的年纪成为了一个半社会化的人。

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便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这所存在的问题是,我由此丧失了看到真实的人的机会,所有的人与我们而言都是萍水相逢。想要爱自己的第一步或许恰恰是走出去,积极地与他人相处,在他人这一面“镜子”中看到真实的自我。‍‍‍‍‍‍‍‍‍‍‍‍‍‍‍‍‍‍‍‍

王婆说媒,能够将我们从现实中解放,提供给大家一个兼具“爱与被爱”的解题思路,这个场域中除了偶然的遇见,也有匹配性的考量,最后大家能够真诚地添加微信,从朋友做起,为看见自己找寻机会,这也不失为当代社会解决婚恋问题的一份独特而宝贵的参考答案。

爱并非一劳永逸的“遇见”,更不是不劳而获的“被爱”,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自己、照亮自己、理解他人,年年月月,风风雨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