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急了!

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已获授权

该报道为今年3月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带队到南方嘉兴、泉州等五市考察后,在一场全市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主题则是“究竟该向南方学什么”。

惠书记的讲话中,列举了与南方诸多城市的差距所在,包括思想开放程度、创新氛围、营商环境差等,可谓点点切中痛处。

报道在最后还引用了众多网友的建议:

喝酒才能办事,是山东与南方最大的区别。

我们去到北方,先喝酒,再谈事。各种规矩各种喝,喝的晕乎乎的谈个啥?大多数的南方人则不同,先过来喝喝茶,然后再谈事。

山东数量众多庞大而臃肿的国企、各区各县林立的城投公司,占据了太多的资源,感觉正在向东北看齐。

山东的劣势在于政府部门规矩太多,管的太宽,手伸的太长。

从山东的酒文化到官本位思想,从国企林立到政府监管,你很难在一个省政府的网站上看到如此犀利的吐槽。

山东官员感觉跟南方已经不在同一个时代了,坊间开始说山东急了,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中,展现出强烈的求生欲。

山东,究竟在急什么?

事实上,山东的着急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

2017年末,坊间热议“山东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东北”。2018年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一番“自曝家丑”,第一次把山东的着急呈现在全国面前:

由于多种原因,山东形成了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我们的“心头之痛”。

山东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向后看”,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

不可否认,与兄弟省市相比,我们这几年改革劲头小了、步子慢了、力度差了。山东这差距、那差距,最大的差距在体制机制上,在改革不深入、开放不到位上。

浙江2016年12月提出“最多跑一次”目标,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为什么山东解决不了?还是改革不细不深不彻底,没有真动一些部门的奶酪。

也由此开始,山东开始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动作。

众所周知,山东是全国经济第三强省,仅次于广东和江苏。自1979以来,山东GDP总量在全国从未跌出过前三名。

但山东的着急在于,近年来,山东经济正在逐渐“掉队”。最明显的,是与广东和江苏的差距越拉越大。

2008年时,三省GDP都在3000亿水平左右,而到了2018年,广东、江苏双双突破9万亿,山东尚在7万亿。

从上面两张图能看出,2008年时,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尚可接受,尤其是与江苏的差距仅有49亿。2009年开始,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2015年后,差距已达到万亿的水平。

2018年时,江苏与广东的GDP差距已超过2万亿,是2008年时的3.5倍;与江苏的差距也达到16126亿,是2008年时的331倍。

而这10年间,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反而有所缩小。

这更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差距在扩大。作为北方经济第一省的山东,尚且如此,整个北方除了北京,几乎再没有什么省份可以拿的出手,与南方几个强省一争高下了。

而GDP的差距,是各方面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还体现在财政收入、税收、金融存贷款等等各个细节数据上。

在笔者看来,山东的经济现状,与两个“错失”不无关系。

山东作为全国第三强省,强在工业水平和民营经济。

但山东的工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有两个70%足以说明,即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传统产业占比过高。

在产业占比上,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排名前列,而这些行业多为资源型产业。与此同时,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山东的新兴产业明显不够给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不小的压力。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力求跟上时代列车。

比如,广东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速“腾笼换鸟”;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等六大行动;浙江紧抓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先进产业……

而山东,却没能抓住机遇,还走着过往的路径。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这条路,山东实在错失太多。刘家义曾举例:

2016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3.8%,分别比江苏、浙江低7.7和6.3个百分点,比近邻河南还低1.1个百分点;

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比2.30%,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低0.22、0.32和0.09个百分点;

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广东有2.4万件,我省1399件,仅为广东的5.8%。

细心的媒体曾这样描述山东的产业失衡: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银行;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证券公司;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汽车公司;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

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互联网公司。

紧抱传统产业、错失高端产业的山东,人均收入自然不会提升太多,这也造成了人们对山东留下“土”“穷”的印象。

这就是山东去年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原因,老路即将走不通,就必须换条新路走。新时代的互联网产业、数字经济、高新技术制造业这些新路子,不能再错过了。

第二个错失,在于国家战略的政策缺失。虽然是经济强省,但除了一个国家级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在国家总体规划中的战略地位太低。

保守、中庸的思想,让山东对国家宏观布局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与自由贸易区、国家中心城市擦肩而过。

与此同时,周边的竞争者却快速崛起。

向北,京津冀战略是国家三大战略之一,特别是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千年大计”的定位,必将成为未来北方的战略中心;

向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即将出台,沪苏浙皖四省的联合动作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与长江经济带的衔接,形成了中国经济最有生机的经济带;

向西,中原城市群正在崛起,严格来说是郑州的强势崛起,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让山东尤其是济南压力倍增。

相对青岛来说济南太弱,造成山东东西经济格局失衡,也成为一大制约。

长久以来,济南的经济总量位居青岛和烟台之后,仅排在省内第三位。直到2018年,济南才反超烟台24亿元,得以跃居第二。

而以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来衡量,济南均排在27个省会的最后一位,一城独大的现象在山东并不存在。2018年11月,多个城市被中央巡视组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等,其中就包括济南和青岛。

于是,山东省开始提出做大做强济南的口号。2018年末,更是直接把莱芜市“吞并”,以“物理”形式直接把GDP总量提升了1000亿,甩开烟台直追青岛。

但这远远不够,济南需要的是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带动周边的同时,做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青岛排在22位、济南排在28位,竞争力已经输给杭州、郑州等新一线城市。

山东省内经济的均衡,带来的是超级城市的缺位,这也导致错失了众多国家级战略。没有上面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撑,即便自己再努力,也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格局中。

新旧动能转换,对山东来讲,是一场硬仗。

但像省政府网站上网友的建议,坊间对山东的酒文化、官本位文化等有诸多异议,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营商环境的改善更为紧迫。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

在上图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青岛排在12位,相对来讲是很好的位次,但相比2017年却下降了3个位次。济南则排在27位,相较2017年下降了12个位次,足见山东整体的营商环境都处在下滑之中。

官本位是被吐槽最多的。作为孔孟之乡,山东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官本位思想也根深蒂固。曾有企业家吐槽:

“我们搞一个审批,山东的职能部门往往会先问这个项目在其他省份有无先例,如果没有,山东一般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与南方城市的快速审批有着天壤之别。南方城市通商早,重商贸文化和契约文化,富有开拓精神。改革开放后,南方人民的世界观和认知能力力图与世界接轨,更倾向于向外部学习,而不是安于现状。

市场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对政府官员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切都以市场化结果说话,以数据说话,以KPI说话(当然不排除腐败现象的存在)。这无形中就会养成目标清晰、做事果断的习惯,“庸者下,能者上”,政府的手也不会“乱伸”。

官员思想的开放程度,潍坊惠书记的感受颇深,不然不会发出“与南方不在同一个时代”的感慨了。

但让被儒家文化影响千年的山东立刻做出改变,谈何容易?

就像青岛立下的目标:“北方深圳”“文化延安”“时尚巴黎”,三个风格完全不搭边的城市,如何在青岛“混搭”成一体?

无论山东有多着急,脚踏实地的改革创新,才是真正的硬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