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融资窗口、套利通道、圈钱平台,信托的本源之路还有多漫长?

不作融资窗口、套利通道、圈钱平台,信托的本源之路还有多漫长?
2019年09月06日 18:00 JIC投资观察

等待下一个十年

关于中国的信托业,有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信托圈里广为流传。1979年1月,百废待兴,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与五位工商界老同志们吃起了涮羊肉火锅,史称“五老火锅宴”。

“经济建设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希望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小平同志如是说。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闻言百感交集,决心重出江湖。

油画:1979年的春天(资料图)

是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揭牌成立。这一天,荣毅仁的身份又变成了“荣老板”。这一天,也被认为是信托业在中国恢复经营的里程碑。

在总设计师的殷切期许下,中信信托作为政府对外融资的窗口,开始探索引进外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模式。

第二个故事或许鲜为人知。

还是1979年,火锅宴的余香飘到了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西子湖畔。在《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一书关于1979年8月的章节中,寥寥数笔记载着一行不起眼的事件。

“是月,浙江省华侨投资公司成立,1982年更名为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华侨投资的具体业务在公开资料中已经难以考证。所幸在37年后,笔者碰巧入职这家已经更名为“中建投信托”的公司。

关于公司的前身,有位前辈曾经提起,“成立华侨投资的目的,就是当时省政府为了引进爱国华侨人士的资金搞经济建设。”相同的历史使命,它竟比中信信托还早了两个月。

这两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同样的事实。自打重生之日起,中国的信托业就负重前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承担起一份本不该属于它的使命。

中国早期信托业脱离本源是由当时的经济制度环境和金融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1979年,老百姓还吃着“大锅饭”,居民没有财富观念,企业没有扩张动机。若将信托业功能定位为传统意义上“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受托管理机构,信托基本上“无事可托、无财可理”,资产管理更无从谈起,这意味着西方国家的信托制度和功能在我国行不通。

1979年的中国

独特的生存土壤缔造了中国信托业早期的功能属性。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亟需大量资金拉动经济增长,但僵化的体制导致金融市场不具备市场配置和调节功能,资金严重供不应求,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金融机构在高度计划的银行体系之外构建市场化轨道。

“五老火锅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涮”出了中国信托业的一轮强制性制度变迁。信托被当作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引入市场化机制,作为混业金融平台,主要承担类银行的职能。

然而,信托业发展的道路荆棘丛生。

信托在计划轨道之外形成了市场化的资金供求渠道,推进了金融改革,盘活了实体经济,但所谓的“信托贷款”,不过就是挂着信托的“羊头”,卖着贷款的“狗肉”。

信托高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金融制度之间仍存在诸多矛盾。信托功能的实现遇到障碍或发生偏差,行业乱象频发、风险聚积,最终屡屡陷入监管清理整顿的困境。

1979-2000年间,信托业面临的行业清理整顿竟达五次之多,在金融行业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多年以后,信托终能卸下了历史的包袱。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信托业有幸不辱使命,完成了邓公交托的历史任务,但原有的功能定位却已被时代所抛弃,信托业开始走上一条回归本源的漫长道路。

回归本源,第一步就是要让信托公司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本身。

2001年是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信托法》于2001年10月正式颁布实施,从法律上定义和规范了信托关系,也标志着信托业“无法经营”的时代结束。

随后,监管部门依托《信托法》颁布相关信托法规,确立了信托公司的地位和业务范围,引导信托公司回归到信托本源业务。

然而,信托回归本源的道路仍不平坦。尽管信托公司拥有灵活多元的业务范围,但行业的管理能力与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极不匹配,尤其是风险管理能力的严重缺失,导致信托业在快速发展中滋生严重乱象,直接触发了监管对信托业的第六次清理整顿。

直至2007年“一法两规”的确立,信托业才真正结束了屡遭清理整顿的至暗时刻,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信托业类银行化的积习已久,路径依赖严重,信托从业者对除贷款业务外的其他业务不熟悉,信托行业人才流动也不够市场化。

作为资产管理机构的信托公司实际上在资产管理上方式单一、能力不足,在资金募集上严重依赖外部渠道,公司盈利基本依靠牌照红利,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滞后于其他金融子行业,大量信托公司逐渐沦为“信用中介”和“套利工具”。

可见,形式上的回归信托业务远不是信托回归本源的终点,究竟什么才是信托的本源业务,如何才能塑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信托业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但信托业务边界的宽泛和模糊,信托本源的内涵众说纷纭,从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到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基金,都被冠以信托本源之名,回归本源之路再度迷惘。

最终还是监管人士给出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回归信托本源,并非狭义地指向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财富管理类传统信托业务,而是指信托公司真正回归受托人定位。”

立足受托人定位的关键就是“不当信用中介,不作套利通道,不做圈钱平台”,“深化公司治理机制改革”,“通过信托的灵活机制,运用多样化、综合化的服务方式,打造专属捕鱼区”。

中国信托业的回归本源之路究竟还剩几公里?也许我们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

为此,中建投信托研究团队持续七年关注和思考信托行业的发展,出版《中国信托行业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为信托的回归本源之路描绘连续的画像。

近日,《中国信托行业研究报告(2019)》正式发布,该书凝聚了中建投信托和国家智库学者多年来对信托行业发展的观察、思考与心得,对68家信托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信托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预判、行业备受关注的风险特征和风险事件、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热点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和市场风险等话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呈现出信托行业2018年的发展全景。

在过去的一年里,信托公司无论管理资产规模还是公司经营业绩都结束了高速增长期,发展趋势出现转折,信托的业务结构、内在增长逻辑和战略布局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继续优化,主动管理能力更加突出,信托公司经营逐步规范化,受托人意识不断增强,在回归本源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踏实的一大步。

新的形势下,信托的本源业务将何去何从?《中国信托行业研究报告(2019)》认为信托将坚守受托服务的定位,围绕“受托人”的角色形成自己独有的强势业务,以投资人心中公认的公正、专业、勤勉尽责的形象,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和受托服务。

如果说“80后”的信托是融资窗口,“90后”的信托是银行补充,“00后”的信托是套利通道,“10后”的信托终于蹒跚地回归到了受托服务的本源。

那么,下一个十年,信托在本源之路上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