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街头到展览现场,寻找“摩登上海”的文化踪迹

从城市街头到展览现场,寻找“摩登上海”的文化踪迹
2024年04月17日 10:33 一财网

上海曾被称为是“摩登”的城市,1914至1945年的三十年被称为“摩登时代”,上海曾产生了特点鲜明的视觉文化。

上海曾被称为“摩登”的城市,“Modern”代表现代和时髦。知名学者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称,“上海摩登”是一百年前中国的一种“新都市文化”。1914至1945年的三十年被称为“摩登时代”,上海曾产生了特点鲜明的视觉文化。最近在今潮8弄开幕的展览“摩登复兴”,汇聚了一批展品和艺术作品,向“摩登时代”招手,探讨摩登在当下城市中的价值。

抬头可见的上海摩登

摩登时代,一般指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三十年(1914-1945)。这一时期,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商埠,拥有繁荣的历史。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孕育出了“摩登风格”的都市文化,延续了装饰艺术和新艺术风格,并向现代主义前进。

这一时期的视觉文化,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保留了装饰意味,书写了艺术设计史上极具魅力的一笔。摩登风格作为舶来品,与上海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海派摩登韵味,彰显出上海对“新”与“现代”的包容和渴望。

“摩登复兴”展览从上海城市、建筑的故事讲起。上海的摩登建筑风格与上世纪20年代发源于巴黎的装饰艺术风格有关,与当时上海的活力与文化相融合。以法国建筑师赉安、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师邬达克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师引入了摩登风格,以庄俊、赵深、杨锡镠、柳士英、范文照等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设计了众多建筑,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

这些中外建筑师从工艺、材料、几何图形、色彩、光线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找属于上海的摩登内涵。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住宅、盖司康公寓、四行大楼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展览通过整整一面墙的图像研究,制作了巨幅信息图,梳理出最有代表性的上海摩登建筑元素,展示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

展览提出了上海摩登建筑的四大特征:连续的横向线条、弧形的转角和阳台、几何形的装饰、新材料与工业美学。这些特征都是非常明显,也是如今我们在citywalk时抬头可见的。因此,策展人哈凌邀请了沪上知名citywalker格里董,专门为展览策划了三条漫步路线,分别是“梧桐区”“金融区”和“南京路”,共记录92处摩登建筑。

格里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这三片区域当中,除了有非常知名的摩登建筑,人们在漫步中还可以留意到更多含有摩登元素,但并不那么知名的建筑。在漫步过程中,参与者发现美的场景,可以拍照记录下来,并更新到展览现场的照片墙,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上海城市街道空间。“行走的格里董”城市漫游已经进行到第108回,3月底,格里董带队漫步的建国西路、高安路、乌鲁木齐南路一带,就有非常密集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

展览中还展出了约60幅建筑细部图片和实物,让观众可以形象地理解摩登风格的演变。“摩登复兴”展览的策展人哈凌在导赏中提到,以建筑外立面装饰为例,摩登风格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简练的过程。格里董提供的两款建筑铁艺收藏品,以及收藏家马德岗提供的14款花砖和地砖,也展示出花纹造型越来越强化几何图形、变得更加简约的趋势。

现场还展出了一百年前的杂志、海报、家具、摆件、小家电、日用品、字体等,从不同的维度展示摩登时代的历史。展览期间,今潮八弄还将推出四川北路citywalk、“摩登百货”新消费空间、“潮集集”周末集市等活动。

摩登复兴不是复古怀旧

哈凌是一位建筑师,毕业于同济大学。联合策展人谭峥为同济大学副教授,两人是大学同学。哈凌和谭峥注意到,“摩登”这个词不只存在于建筑学领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东西方文化精英从各自工作的行业着手,一起为创造摩登风格贡献了力量,这使摩登变成专属于上海的一种现代主义,体现在电影、报刊、家具、艺术、建筑等多种视觉形式中。

哈凌在开幕论坛中谈到,提“摩登”,就是讲老的东西。所谓“摩登复兴”,就是在今天的设计、艺术和审美当中,跟以前的传统产生一些关系,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摩登”在一百年前的巴黎,指的是新的事物,现在重提摩登也不是为了复古或怀旧,而是要传承创造新事物的精神。他希望,通过摩登与建筑、摩登与时尚、摩登与设计、新摩登设计以及摩登与艺术五大板块的展示,给观众呈现一个整体的印象。

著名建筑历史学者、同济大学教授伍江在论坛中回顾了摩登风格产生的历史条件。他指出,风格代表了特定时代的审美趣味,摩登是上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美倾向。摩登风格孕育自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使一种图案出现之后,可以不断重复。1925年巴黎世博会的主题就是“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当时的展品虽然也是五花八门,并非装饰艺术一家独大,但是这种新的主流审美已经初见端倪。

伍江指出,在上世纪初,西方上流社会对以摩登为代表的新艺术的态度是毁誉参半,但在上海,对摩登是一片叫好之声。当时所有的文化人,对新文化的接受度都非常强。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追求时尚是大势所趋。伍江强调,现在很多人回看当时上海人对摩登文化的追逐,解读为追求时尚的居多,其背后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被相对忽视了。他认为,我们要去思考当时的人们如何理解摩登,从中挖掘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的现代性驱动力,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华建集团原资深总建筑师沈迪说,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在高速发展期中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基本上在埋头工作,更多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可以用一张报纸的尺寸去计量的时期,顾及到精神层面是很难的。在今天回看摩登,我们就要理解它跟生活的关系。在忙碌的、高度重复的、原子化的生活方式中,在全国各地样子都差不多的居住小区里,怎样为设计更好的建筑提炼出特征和表现力,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哈凌提到,为策划这次展览,他研究了近些年上海做得比较好的建筑改造项目。其中,衡山电影院的改造设计给了他很大启发。这个很多市民、影迷喜欢的电影院,并不仅仅是一座修缮过的老房子。衡山电影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造的第一家电影院。2009年,法国建筑师主导翻修时,改成了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的立面。在尊重上海文脉的基础上,建筑师做出了设计上的判断。哈凌由此提出,今天我们去做新的设计,也可以从上海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