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8月5日电 (记者 孙睿)“为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头雁’培育项目,青海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了青海省‘头雁’培育专项师资库,邀请了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同时和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互联网虚拟教研室,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新手段,定期开展教研,让学员‘有的学,用得上’。”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德明5日表示。
当日,为共同推进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北京市、天津市、青海省三地联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召开“京津青”三省市“头雁”项目培育启动仪式。此次培育针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带头人,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和一名导师创业指导的“四个一”培育模式,对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清德介绍,自今年起,青海省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头雁”。今年为确保培育项目取得成效,积累经验,此次培育约150名“头雁”,力争5年时间培育一批“头雁”队伍,带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基础。
“青海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还组织各自在校大学生组成了青海省乡村产业振兴‘雏雁’实践团,前往学员所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对标大学生‘三下乡’和创业培训,调研当地‘三农’现状。”马德明说。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杨红作为“头雁”导师代表表示,导师们将利用自身所学,对“头雁”持续开展帮扶指导,为其提供扩大视野、更新知识的平台机会,增强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与学员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关心关注学员后续成长。(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