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买了学区房却上不了学,难道白忙了?

700万买了学区房却上不了学,难道白忙了?
2018年08月17日 14:49 澳洲房产评论

中国人最重视什么?你看看市场上什么最贵,而且贵的没道理,那就是国人的最爱,比如,房子、教育、医疗。尤其是教育,说起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根本上说,利国;一般本应有扶持、补贴,但当下的状况是,教育成了一个家庭较大的负担。

此前的新闻也折射出这一点,比如“月薪两万供不起孩子一个暑假”消费不给力?教育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三驾马车之一”。其中,对于教育很大的一笔投资,就是学区房了。为了孩子上学,家长都快成特工了。不信可以看看下面这段话……

你以为这是楼盘信息吗?实际上,这是指的学校的招生情况。每一个小区都对应着不一样的学校,上面这则“暗语”的意思是:某小区的学区学校,在25号和31号各举行了一次秘考,现在正陆续通知通过的人去领录取通知书。

为什么要秘考?因为狼多肉少,很多学校,稍有名气就会引来周围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范围家庭的青睐。找人、托关系、买房子、办户口,就为上个学;然而学校容量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该是公开招生,因为实在应付不了太多家长有理无理的要求,不得不转向“地下”。

这种资源错配现象,直接的影响就是催生了所谓“学区房”的出现。

学区房有两个特色,一个是贵:同样的配套、同样的房子、同样的坐落,如果加上“学区”,那么会溢价30%-50%;第二个就是没准:什么意思呢?

一般来说,教育部门会根据每年的生源状况,对学区范围进行调整。开发商在销售宣传时往往会根据上一年的学区范围,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楼盘是在这个学区。交付之后,一旦楼盘被调整至其他学区,纠纷也就不可避免。而退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学区”的宣传只是在广告,甚至是口头的,合同上并没有写着。

案例:去年,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调整的部分小学招生地段,令买入所谓“学区房”的业主大跌眼镜,花近700万买下的学位房,最后竟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手学区房一样不安全,近日,北京海淀一小学,由于校舍等原因,宣布缩减招生,录取年限卡在了2017年2月,按此推算,那个时间段买房的家长,几乎十万元一平方米买的二手旧房子。据报道,有一个家庭,因为觉得家门口的小学不如某小学,遂把家里房子卖掉,借钱举债,700万买入学区房,讽刺的是,最终由于某小学名额不足,孩子被调剂到之前“家门口的学校”……

总的说来,学区房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类似于粮票,本质是资源稀缺造成的。问题在于,这种社会资源,只能稀缺一时,不会稀缺一世,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很容易就会扶持起来;当学校不再稀缺,“学区”也就没有了意义;一旦房子不再是学区,哪里还有溢价的机会。

归根到底,房产投资,看得是房子,研判靠本质;本质由房子本身决定,受到市场影响,并为政策左右;城市人口流入、经济发展势头、金融政策的倾斜程度,这才是研判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而非依靠“学区”这类不确定性的因素。所以,一心投资学区房的朋友们只能好自为之啦。

本文原创,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房产投资炼金术》课程导师,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