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更名,政策掉头,新的战斗打响了!

新冠更名,政策掉头,新的战斗打响了!
2022年12月27日 23:51 水木然学社

作者:张生

(本文首发:鸣金网,图片来源:网络)

新冠病毒的级别降了,但伤害程度并没有。

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一场新战争的开启!

深夜巨变,我们所有人都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1226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一则重磅公告,时隔三年,新冠终于要翻篇了!

国家明确:新冠病毒肺炎,正式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并从明年18日起,对其解除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乙类乙管。

简而言之,实现乙类乙管后,将出现四大显而易见的变化:

1、对新冠感染者不再实施隔离,也不再判定密接。

2、不划定高低风险地区,对感染者实行分级分类医疗。

3、不再开展全面核酸筛查,调整核酸检测政策为“愿检尽检”。

4、取消入境后的全员核酸和集中隔离,来华人员持48小时阴性证明即可入境。

毫不夸张的说,新的防疫政策等级的全面下调,等于宣告了新冠在三年的肆虐后,终于要告一段落。

在国家层面上,终于拨云见日,对国外也能近乎对等的敞开国门,再也用不着严防死守,可以安心全力拼经济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疫情就真的结束了,因为接下来才是我们普通人真正独立对抗病毒的开始。

今后感染了新冠,基本都是自己的事,包括治疗的花费。

在此之前,新冠属于我国法定27种传染病的乙类,同非典、艾滋病同类。

此外,甲类有两种:分别是鼠疫和霍乱。丙类有11种,主要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感。

甲类的两种一旦爆发将对整个人类构成毁灭性打击,乙类中的新冠、非典和肺炭疽在爆发大规模传播时,危害程度同样不可小觑,所以国家对非典和肺炭疽迄今仍采取“乙类甲管”的措施,也就是用对付甲类传染病的手段,去应对乙类传染病,目的是更高效的控制病毒传播。

在此背景下,为了最大程度控制乃至消灭病毒,相关感染人群和收治的病例,长期都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给与治疗。

而如今随着新冠被剔除“乙类甲管”,正式回归乙类乙管,说明国家已承认新冠不再具有对多数人构成生命威胁的病毒。

更关键的是,个人感染者如果因病情严重,去医院就医或住院,产生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承担了。

当然,国家这次也做好了一定准备,并非是一刀切完全放开,而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提前部署,比如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的防护,登记并没有下降。

明确接下来要在农村地区加强防控,城乡统筹,通过分片包区、对口帮扶的方式给当下防控最薄弱的农村构建一套坚固的防护网络。

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

提高相关检测试剂和药品供应;

加大医疗建设,增加住院病床和重症病床;

全面取消全员核酸,愿检尽检;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治疗;

摸清65岁以上老年人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实施分级健康管理;

强化养老院、福利院、学校等重点机构防疫管理;

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医保障;

......

这一详尽的措施,不愧是官方提出新十二条。

归根结底都佐证了我们国家对新冠的态度:保健康,保重症!

除了广大农村外,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必须自个承担起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担子。

这场战斗并不好打,我们面临的困难可能超乎想象。

事实已经开始证明,每个人最终感染一次不是终点,感染N次可能才是。

这一严峻现实,在国内早已反复上演,一个人可以轻易感染不同毒株的病毒,体验差异性很大。

多数人阳康后不到一周再次复阳,可能是还没恢复过来,但超过一个月复阳的人多半就是二次感染,而感染同一毒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基本二次感染的人体内,都有了两种或以上的病毒毒株抗体。

虽然长远看更有利于形成病毒免疫,但这一过程却没有人高兴的起来。

有网友称,第二次感染症状更严重,难受程度高了好几倍,可能之前感染的较为温和的毒株。

而近日来,很多专家都在传递一个观念,那就是感染一次的人半年内很难再感染。但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针对同一毒株而言的,不同类毒株并不适用。

更糟糕的情况是,两周后国门完全放开,国外各种有名没名的变异毒株都会涌入国内,比如在国外已经肆虐的地狱犬和XBB毒株,在国内出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而我们国内目前主流的感染毒株还是奥密克戎,在国际上已经被新毒王逼到墙角,沦为了淘汰的角色。

新的毒王进入国内后,我们能不能适应其更快的传染速度,并对其作出快速准确的回应,最大程度避免我们被波及,都得看你的准备是不是够充分。

眼下,第一波阳康的人已经走出家门,冲向了商场、餐饮门店,挤爆了各大景区,开始了报复性消费,甚至跑到三亚彻底放飞自我。

这显然有点过于乐观了,不少人已经为此付出了复阳的代价,甚至有人被送进了ICU病房。

疫情就快走到终点,但我们正常生活的重启键还没到时候。

尤其是当这场战役的主角换成我们自个的时候,更应该看清现实,尽量晚一点出去浪,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自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