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中国承载着汽车产业创新的未来”

校友故事|“中国承载着汽车产业创新的未来”
2024年05月16日 11:04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不论是在市场规模,还是技术成熟度、创新力以及适应力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对于中欧Global EMBA 2021级校友Stefan Dattenberger 而言,这二十年也标志着他个人的成长和蜕变。他在中国从事咨询工作,现就职于国际咨询机构——英见管理咨询上海公司,担任总经理兼副合伙人,与汽车行业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往来。Stefan见证了中国分公司的蓬勃发展,全职顾问团队从15人扩大到55人,与多个地区和行业的客户建立并保持牢固的合作关系。

近日,我们采访了Stefan,请他分享在中国的经历,畅谈个人与职业成长历程,以及他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创新之路的宝贵洞见。

Stefan Dattenberger

英见管理咨询

总经理兼副合伙人

CEIBS Global EMBA 2021

缘何对中国情有独钟?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是参加大学里的交换生项目。初来亚洲,我就对这里‘一见钟情’。亲眼目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我深信,亚洲一定会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我想要融入其中,在这里学知识、交朋友,检验我对商业的理解和想法。我觉得全世界都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的‘试验场’。我也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一待就是二十年。”Stefan欣然回忆道。

Stefan全心融入中国的生活,尽情享受这片土地带来的一切。他很快便认识到中国商业文化独有的一面:从新概念与新方法的试验,到进入产品开发周期、市场投放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所有环节都能快速完成。

汽车产业生动体现了这种文化。从技术和生产方式到中国消费者的期待和购买习惯,一切都在飞速变化。这让Stefan有了大量机会,考验他跟上生产与消费领域动态变化的能力。尽管竞争激烈,他也由此深入了解到世界各地许多最令人瞩目的工业和技术发展趋势。

Stefan在中国德国商会活动中

从优化到创新——中国汽车产业的进阶之路

在Stefan的职业生涯中,特别是在他就任中国分公司总经理后的六年里,英见为中国和全球汽车客户提供的咨询服务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在中国工作之初,汽车企业主要关注扩大产能,”Stefan分享道。“客户需要高效的流程,确保生产能跟上订单增速,同时尽可能提高产量。如今,提高效率仍然至关重要,只是客户咨询的范围更广了,数字化、自动化、可持续供应链、绿色工厂和减排等都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

Stefan概述了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的重大整合。自电动汽车问世以来,中国涌现出数十甚至数百个小型电动车品牌。随着国内外电动车市场日臻成熟,整合重组势不可挡。

“10-15年前,中国汽车市场供不应求。快速崛起的中产阶层手头有不少闲钱,开始钟情于各大进口汽车品牌,而不仅仅是电动汽车。如今,中国消费者的眼光更加挑剔。他们希望出行解决方案必须与他们理想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很多国际品牌都犯了一个错,直接套用在西方市场的做法,认为中国消费者也会买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展现出更高的灵活应变能力,对市场需求的认识更到位。”

从根本上说,这表明中国汽车品牌的相对年轻化已成为一大优势。传统观念认为,消费者在选购新车时,更倾向于选择成熟品牌,并将品牌的悠久历史视为可靠保障。这种观点确有其道理,但也忽视了灵活性这一关键因素。欧美和日本的老牌车企固然拥有几十年的造车经验,却也限制了他们迅速转变思维,适应“软件优先”的新模式。他们习惯于先完成汽车设计,再嵌入合适的软件,而不是先找到适合的软件,再围绕着它来造车。

Stefan认为中国品牌在这方面拥有几项关键优势。他们相对年轻,更少受传统束缚,处于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之中,融资渠道充裕,能够为研发提供支撑,而且能快速进行技术整合,并对自动/无人驾驶等先进汽车解决方案进行大规模路测。

几大优势叠加,中国汽车产业的敏捷度与创新力与日俱增,正好迎合了当下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期望。

Stefan参加汽车行业会议

求新求变——中国消费者推动创新

中国的新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其生产周期却在迅速缩短。你也许认为,消费者会愿意等待更长时间,以期找到与其生活方式、个人科技偏好以及出行需求相匹配的汽车产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在欧美国家,过去几代车主通常会长期忠于选定的汽车品牌。而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不太一样,一旦发现其他品牌更合心意,他们并不介意随时更换。而且,他们也不会一辆车开上十多年,直到报废才换,如果几年后有新款车吸引他们,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换新。”

Stefan解释说,这给汽车生产增加了不少压力。10-15年前,新车型的开发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如今,中国的新生代OEM厂商将从初始设计到进入量产的时间缩短到两年以内。与此同时,电动汽车的平均市场“保鲜期”从7 年降至2-3年,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此快如闪电的生产与销售周期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找到计算研发预算和投资回报率的最优方式?如何配置供应链,既保证速度,又保证可靠性?层出不穷的电子元件、动力总成、电池和接口系统竞相引领市场,企业应如何调整适应?

中国汽车业面临重重挑战,且复杂度急剧上升,但这也为中国品牌(及其全球合作伙伴)的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创造了契机。

“中国仍然是汽车创新的未来。撇开地缘政治不谈,西方老牌OEM厂商依旧希望与中国本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因为后者更了解中国市场。全球范围内,汽车产品和基础设施架构正经历重大变革,而中国处于变革前沿,吸引着全球目光。当今世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国际企业与中国品牌合作并从中学习的兴趣不减。以电动汽车为例,大众与小鹏汽车、斯特兰蒂斯与零跑汽车的合作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Stefan在Global EMBA开学模块中

实践出真知——跟随GEMBA重启全球之旅

中国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Stefan也在不断探索新知识、新理念和新的对照标准。前几年,中欧GEMBA的全球模块因疫情而暂时搁浅,如今重磅回归之后,Stefan和其他学员一起参加了精彩纷呈的非洲和印度模块。

“若想真正了解一个市场,必须亲身前往,光靠课堂和案例研究远远不够。你需要与真正的企业领导者面对面交流,观察企业的真实运营,才能真正洞悉市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样的亲身体验仍无可替代。因此,我很高兴能与GEMBA的同学们一起重新踏上国际学习之旅。”

非洲模块是Stefan首次踏足西非地区。此次探访中,他看到了该地区蕴藏的无限创业活力,商界人士正通过创新方式打造和拓展全新商业模式,直击当前消费者需求的核心痛点,同时利用新兴技术跨越基础设施障碍,打破非洲各地存在的诸多贸易壁垒。

Stefan在Global EMBA 非洲模块中

印度则给Stefan一种“昨日重现”之感,让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中国:

“经济学家喜欢拿中国和印度作比较,因为两国都有规模庞大、充满活力的市场。他们确有相似之处;印度的大城市在很多方面给人的感觉就像十年前的中国。在孟买和班加罗尔,各种基建、公路和地铁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几个新机场也让人印象深刻。看起来,印度正准备在国内和世界舞台大展拳脚。这里是技术快速变革的沃土,从医疗保健到人工智能,各行各业的前景都让人兴奋。最打动我的是这里的创业氛围和文化,吸引了大批创新者和工程师人才的汇聚。”

Stefan在Global EMBA 印度模块中

洞悉市场,把握脉动

2024年,英见公司即将展开新一轮的全球业务扩张,而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至关重要。Stefan热切期待通过参加更多GEMBA海外模块,拓展新的视野,深入了解更多地区。

尽管工作愈发忙碌,Stefan 仍会留出一些时间给他热爱的Techno 音乐。他拥有丰富的现场演奏经验,在中国各地的音乐俱乐部和音乐节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如果您也对电子乐感兴趣,不妨搜索他的艺名KlangausStrom或RustyChuan,了解更多信息。

Stefan表示,这是他排解压力的有效方式,既让他乐在其中,还会带来工作上的启发:

“无论是做咨询还是玩音乐,你都必须了解客户及其受众。你需要理解并体会他们的需求,随机应变。要洞悉人群,感知潮流,顺势而为。唯有如此,才能迎合其需求。”

面对中国经济和全球商业环境的风云变幻,企业需要掌握评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工具与思维方式,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Stefan认为中国市场将持续带来激动人心的挑战和创新思路,也将为他实现个人发展和职业抱负提供更多机会。

Stefan在Global EMBA 2021级毕业典礼上

The End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