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你而温热——谈电影《堡垒》人物形象的塑造

历史因你而温热——谈电影《堡垒》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4年04月03日 16:13 湖南国际频道

电影讲述的是九十年前的历史,留给观众的却是澎湃的激情和思想的震撼。银幕投射过来的历史不再是僵硬和冰冷的,那一个个史册上的英雄,振臂高呼,浑身血汗,冲锋在为了我们今天幸福自由的战斗前线……

英雄在银幕上成了人们无法淡忘的鲜活的光辉形象,历史因之而温热,这就是电影人物塑造的魔力。《堡垒》的创作手法主要遵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方法,体现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基本原理,成功塑造了庞德甫、沈卓宜、杨敬臣、成月池等主要人物形象。观看两遍之后,我悟到了作者的一些艺术匠心之处。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电影将主要角色置身于复杂多变矛盾集中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迁。开场即凸显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统区血腥屠杀共产党员的恐怖场景,革命者的遗体被高悬在电线杆上,金山市四处搜捕枪杀地下交通员,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艰苦卓绝,正急需奎宁药品。革命正处于低潮,这样的“典型环境”更易于突出革命者的坚定信心和斗争艺术。穷苦大众水深火热,官场糜烂昏庸,民怨沸腾四处反抗,反动政府血腥镇压,波诡云谲的时势下更易于揭示人性善恶和信仰的取舍。

金山市里灯红酒绿,饭局赌场中乌烟瘴气,码头车站乞丐成群、饿殍遍地。这样对比强烈的阶级分化状况,好像频临灭亡的正义和抗争都不可能存在,而偏偏有一部分敢于战斗的力量在暗流涌动。“无望”的环境中更能彰显“希望”的价值。庞德甫(毛稼轩)为成功实现“卧底”,麻痹敌人,表面上装作与小人沆瀣一气,贪生势利,糊涂愚蠢,暗地里却迷惑沈卓宜、杨敬敬臣等人,离间特务,保护同志,不怕牺牲,指挥地下交通员隐匿、送送药品。

沈卓宜从共产党的叛徒蜕变为南京中统特派员的过程,电影没有简单地采用“标签化”的处理,而是用多个细节进行了诠释,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形象丰满。革命者被大肆屠杀,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希望渺茫;沈卓宜在被枪杀的革命者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时候,他的信念被残酷惨绝的斗争结果击溃了,理想崩塌又不甘心平庸的他很容易成为反动派收买的对象。在侦查金山奎宁案件中,沈卓宜虽然大权在握,但他始终无法和下级金山警局的杨敬臣等真正合作,也没有取得上级南京反动政府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枚棋子。比如屠杀革命者的刑场的汩汩血泪,带走谷米的长工孩子被成月池派人活活打死,下葬时他的母亲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沈卓宜的副官给他打“强心针”,并说“暂时还不能让你死……”这些细节都是作者创造“典型环境”的表现。

构建复杂立体型的人物性格塑造“圆形人物”形象

内涵丰富,性格矛盾的“圆形人物”,往往比性格单一,特征浅露的“扁平形人物”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容易代表“典型人物”的特点。庞德甫是典型的地下党员代表,他机智、英勇、无畏,而且善于同敌特周旋,谍战经验丰富,既有为党献身的赤诚,又能混迹官场,在国统区的污泥浊水中左右逢源,连敌人都难以识破。他看似一个“马大哈”,五大三粗,鄙俗不堪,实则博古通今,学识不凡,连《史记》篇章、法文诗句都熟读过。他有一般特工的特点,又具有鲜明复杂的个性。杨敬臣、沈卓宜、成月池是反派人物的典型。杨敬臣是金山市的警察局长,他粗鄙、狂妄、暴躁、残忍,但又粗中有细,狡诈,在下属面前骄横跋扈,听了南京中央党部上司的训斥后毕恭毕敬,唯唯诺诺,敢怒不敢言。沈卓宜是反动政府的特派员,戴着金丝眼镜,西装革履,文质彬彬,骨子里却满是贪婪富贵、邀功请赏的私欲,阴鸷毒辣的手段,捕杀革命者的残暴,被那几分儒雅的“伪君子”形象反衬得让观众过目不忘。这样的敌人最危险,他掌握了我党的一些机密,又精明狡诈,阴险暴戾,恶行累累,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投敌求荣后被高层当作随时可以决其生死的“棋子”利用,最终沦为反动派的牺牲品。沈卓宜的身上集中了叛徒,反共精英,极端利己主义者、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棋子” 和伪君子等几个方面的特征,是剧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

团防局长成月池是土豪奸商的代表人物,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大旱之年置老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还为富不仁,草菅人命,派人打死长工的孩子。剧中除表现他奸诈狡猾,极其残暴狂妄的性格外,并没有忽略他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虚怯本质。当钟子申、庞新侃率领“雪耻会”的农民突然出现在韶河码头时,火把熊熊,刀枪林立,鼓铳齐鸣,成月池被眼前的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镇慑了。偷运粮食外卖赚取暴利的行径,他佯装不知情,谎称是家丁乱抬粮价,自己坚决“支持平粜”,得以脱身解围。好汉不吃眼前亏,见风使舵,奸滑胆怯的性格特点隐藏在貌似强大的躯壳之内。矛盾型的性格刻画,不但使凶顽的阶级敌人形象更加丰满,而且揭示了反动势力再如何猖獗,也无法阻挡民众的革命,必将走向灭亡这一历史潮流。

塑造“圆形人物”形象,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出作者充分把握了同一人物性格的“明暗面”、“矛盾性”和“变迁”,将多种性格揉合进“典型人物”的身上,有些特点是显性的,有些却是暗示的,通过剧中其他人物事件折射出来;人物的性格并非就固定在某一概念上,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从头到尾会发现角色的性格渐渐发生了变迁。沈卓宜刚到金山时,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自居,看不起杨敬臣等地方警察,他想着人赃并获,自己凭破获奎宁案的“投名状”加官进爵。后来,他与杨敬臣发生龃龉,又被庞德甫巧计离间,沈杨两人变得不信任,“人归你,药归我”,从联手变为“分赃”,沈卓宜急于求成,刚愎自用,对同僚杨敬臣怒斥“出去”,反动派内部矛盾尖锐,互不买账。在审讯负伤被逮捕的庞德甫时,沈卓宜此时歇斯底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特别是他在车里急病发作,被副官注射强心针,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南京控制的一条狗时,对上峰的愤恨,企图通过“往上爬”摆脱被玩弄的命运的强烈欲望,促使他变得更加疯狂凶恶,对庞德甫严刑拷问,威逼利诱,最后在激烈的搏斗中被庞德甫用铁链勒死。落得个“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可耻下场。沈卓宜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只不过汹涌的内心波涛是通过许多相关的细节间接地反映出来,观众要仔细辨析才能领会其中的机杼。

对比强化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是某一类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何让观众在众多的戏剧人物中记住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则需要强化“个性”,对比是使人物性格鲜明的通常手法。同一类人物形象和正反两派角色之间都可运用对比,对比即可达到用最简省的方法体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目的。如以韶山五杰为原型的五位角色,除开英勇无畏、对党忠诚、为革命敢于牺牲的共同特征,另外都有个性特点。化名“庞德甫”在警局卧底的毛稼轩机智诙谐,大智若愚。毛雨梅身为医生,深感中草药和菩萨救不了中国,只有革命这剂良药才能唤醒民众,改变国家命运,思想觉悟深刻非一般农民所及。钟子申虎胆侠义,劫富济贫,独闯成月池的府邸而大义凛然,面无惧色,阻禁平粜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李卿侯少有侠骨丹心,舞刀弄剑,志在铲除邪恶,拯救贫弱,宁死不屈。庞新侃智能双全,枪法如神,伪装成许克祥的部下,将成月池引诱到伏击圈中诛杀。

正反两派人物的对比则剧中更明晰。敌我双方的人员都是高智商强手腕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狠角色”,就聪明而言,敌人不输我党同志。沈卓宜和杨敬臣第一次抓到庞德甫,派赵云龙装作牢友去刺探虚实,又玩“欲擒故纵以引蛇出洞”的伎俩,释放庞德甫以诱捕潜伏在金山的其他党同志,不可不谓是处心积虑,机关重重,厉害得很。而与之斗争的庞德甫,表面上装作口无遮拦,吃喝赌博“匪气十足”,而发现敌人的弱点破绽之后,将计就计,声东击西,在牌局中佯装满腹牢骚,布置疑云阵;当敌人追击自己时,他开车冲回警局,帮助前来助战的同志安全撤离……双方旗鼓相当,各有得失。

女护士丁一真与沈卓宜的周旋险象环生,步步惊心,将观众的心弦拉得崩紧;而沈卓宜又采取含蓄的手段来确认丁一真的身份,设计出“温情饭局”,优雅的氛围中随时能暴发生死的搏斗;一张一驰的情节设计让观众的心理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沈卓宜是狡诈阴险的典型,他敏感的政治嗅觉令丁一真随时有被识破的凶险,而丁一真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面对沈卓宜的试探装聋作哑,让对方套取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弱女子实则具备“强大的心灵”。这些“斗智”的情节,自然是“对比”的舞台,人物各自的表现在作者有意地安排下精彩地呈现,彼此与众不同的特征无声地展露出来。

除开主角塑造得比较成功外,配角等“小人物”也活灵活现,特征鲜明,如沈卓宜的副官一直是“监军”身份的角色,躲在暗处,言语很少,但冷峻、霸道、决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身后主子的性格;又如成月池的家丁“马三”,媚上欺下,狐假虎威,活脱脱一个狗奴才。

从宽泛的划分标准来界定,《堡垒》属于历史演义类型的作品。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是人的社会化生活,感悟历史就是站在当今的时空来回溯、重读和引申过去的人的生活与精神,文艺是贯通时空隔阂的重要途径。荧屏上跳跃的角色,将过去了的生活与精神复活过来,传扬开去,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热,从而升华到心灵的震撼。——那是如当今一样的有血有肉有未来的故事。

作者:彭佳红 韶山市作家协会

来源:湘潭文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