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佛山传统文化瑰宝——石湾陶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生肖陶塑是佛山人过年的必备年货和佳礼;行花街、正月十五行通济、二月二游朱紫等民俗活动中,石湾陶文创市集常常人气爆棚,成为人们争相打卡之处。如今,随着社会对石湾陶艺保育的关注不断提升,其保护与传承又有哪些新的故事?
游客拍摄石湾陶艺作品
五百年窑火不绝
南风古灶守护石湾陶文化根脉
石湾陶是匠人巧手妙思赋予“泥、火、釉”的传奇,其烧制离不开陶窑。鼎盛时期,石湾曾有上百座陶窑同时生产,这些窑大多依山坡而建,形如卧龙,被称为“龙窑”。对于古代石湾居民而言,陶业是主要生计,龙窑不仅是生产工具,更如家中炉灶般重要,因此被亲切地称为“灶”。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唐宋元时期均可见石湾陶的身影;到了明代,石湾制陶业进入繁荣时期,留下了一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窑——南风古灶。2001年,南风古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窑火不绝,每月烧窑1至2次。
占地近200亩的南风古灶片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不仅有南风古灶与高灶陶窑、林家厅及明清古民居群等重要文物古迹,还留存着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格局,真实地保存了佛山历史发展的痕迹。
500多年的南风古灶至今窑火不绝
宏宇文创园助理总经理李羽萱向记者介绍,为深度挖掘南风古灶片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宏宇集团采取了多维度的策略。
在文物保护与开发上,坚持“以用促保”,激活历史街区的生命力。南风古灶运营方制定实施科学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对象和措施,确保街区历史遗存的完整性;建立文物维护机制,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组建文物巡查组,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与此同时,打造“南风造物”与“古窑映像历史长廊”等文创空间,以传统陶瓷文化为灵魂,融合现代元素,吸引年轻群体,让“新陶文化”在南风古灶放光彩。
为培育人们对石湾陶的保育意识,南风古灶片区举办了多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及开窑仪式、“天光墟”古玩市集、“无影茶会”等特色活动;开发系列非遗研学课程,吸引市民游客超10万人;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广陶文化故事,塑造出火神、小灶、古灶瑞龙等IP形象。
如今,片区内占地超3000平方米的玩陶艺术中心配备拉坯室、绘画室、雕塑室、上釉室等多个专业课室,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丰富的实践机会,正逐渐成为石湾陶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南风古灶片区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23年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美陶湾柒号陶仓内游客正在拍摄陶艺作品
行业协会搭建舞台
湾陶人才辈出传承不息
人才培养是推动石湾陶发展的核心课题,而学校和行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禅城区石湾第一小学因二十多年来持续开展陶艺教育而闻名。学校将“以陶育德,以陶立人”作为育人追求,构建了“陶品活动”“陶智课堂”“陶趣乐园”三位一体的“陶美教育”课程体系,获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及广东省陶艺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
据了解,这些年来,石湾第一小学已走出钟汝荣、霍家荣、庞文忠、冼艳芬等数十名国家级、省市级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佛山市陶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封伟民向记者介绍,石湾陶塑以人物陶为最大特色,其艺术表现力体现在对骨架、肌肉、皮肤、服饰和表情的细腻刻画上。然而,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积累。受现实需求影响,年轻陶艺家或陶艺爱好者更倾向于制作茶器等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实用型陶器。目前,石湾陶塑的传承仍主要依靠传统的“师带徒”模式。
黄松坚作品《仕女》
潘柏林作品《精卫填海》
刘泽棉、刘健芬作品《李清照》
因此,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下称“学会”)和佛山市陶艺家协会(下称“协会”)以搭建平台为核心功能,为工艺美术人才尤其是陶艺人才,提供展示创作与创新能力的广阔舞台。例如,协会组织会员参加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重要活动,年轻人才借助协会的平台支持,通过参加展览和比赛,让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从而打开市场,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
同时,协会与学会积极组织交流学习活动,例如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授课,在中山大学博物馆举办关于石湾陶塑传承的学术交流等。这些活动为会员们提供了专业提升机会,且加强了与外地学者、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合作。
封伟民透露,几年前的一项行业调查显示,石湾陶艺行业现有从业者已超过一万人。
文|记者 黄松炜 张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