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

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
2024年05月20日 19:21 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

共研关键技术 

引领产业向“新”而行

5月18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江西富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共同承办的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大会以“推动微生物蛋白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来自科技界和产业界代表围绕菌种选育、合成生物学技术、安全评价、产业化应用等与微生物蛋白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交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加速微生物蛋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陈坚、谢明勇,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庆红,景德镇市副市长高晓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江南大学副校长堵国成,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以及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证券投资、媒体领域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发展微生物蛋白将改变传统的蛋白制造模式,实现高质量供给,同时将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改进地球生态质量,提高蛋白制造效率,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保障食物供给安全。”陈坚表示,目前,我国动物蛋白缺口严重,优质蛋白质自给率不足,2022年我国肉类缺口已超过500万吨,而另一方面,大豆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占粮食进口的62%和74%。与大豆种植生产蛋白相比,二氧化碳发酵微生物蛋白产量可提升13.6倍。如果到2050年用真菌蛋白替代全球20%的牛肉消费,每年能减少56%的森林砍伐量和与之相关的碳排放量。微生物蛋白将提高蛋白制造效率,更好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蛋白需求。

在吴清平看来,微生物几乎能够分解和合成地球上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食药用菌在微生物中属于大型真菌类,拥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已成为食药用菌生产第一大国,但还存在高值化种质资源缺乏、物质基础不明、作用机理不清等问题。我国需加强野生食药用菌菌种分离技术的提升与资源的扩充、加强食用菌菌种精准鉴定与长效保藏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着力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多组学技术开展食药用菌高值品种的选育。”吴清平说。

高晓云表示,微生物蛋白产业作为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健康消费、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景德镇将从加强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入手,与企业和专家、学者一道,共同推动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发展,为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景德镇的智慧和力量。

江西富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建华表示,富祥药业深刻理解并践行“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观”,将围绕微生物蛋白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和下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继续发挥好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与业界人士共同推动我国微生物蛋白新质生产力发展。

“目前,我国批准了以小麦低聚肽、玉米低聚肽粉、食叶草等为代表的植物蛋白,以酵母蛋白为代表的微生物蛋白,以极大螺旋藻等为代表的藻类蛋白等多种替代蛋白。”李宁表示,微生物获取和保藏、微生物的选育和改造、微生物培养基、生物反应过程、反应后处理和加工是微生物蛋白风险关键控制点。落实大食物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界合力为替代蛋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国家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仍需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保证,产业需加强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科普宣教和国内外合作交流。

于学军表示,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自主创新力显著增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绿色制造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23年,以生物发酵为代表的生物制造产业主要产品产值约3300亿元,同比增长约4.5%;出口量约736万吨,同比增长约12.7%。微生物蛋白作为生物发酵产业的新赛道和新业态,其健康发展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发酵新增长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将搭建好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加快微生物蛋白的规范健康发展,不断推动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文|摄  记者 闫 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