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光(15)】姚建华:科技赋能,点亮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

【科技工作者之光(15)】姚建华:科技赋能,点亮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
2024年05月13日 11:10 989衡阳综合广播

主持人陈依: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FM101.8衡阳交通经济广播联合创办的全国首档《科技工作者之光》广播栏目,以声音传递温暖,以事迹凝聚共识,着力打造可信赖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我是主持人陈依。

《科技工作者之光》将邀请衡阳籍两院院士,在衡国省市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市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小荷人才”入选者,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服务团专家,在衡博士及其他优秀科技人才,在基层一线从事科研和科普工作的典型科技工作者,分享科普知识、科技创新经历,走进科技世界,探寻科学奥秘,体验科技魅力,播撒科技种子,温暖和帮助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之心,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致敬和点亮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那一束光,给他们以光明和希望。

今天是《科技工作者之光》播出的第15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衡山福云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姚建华。姚总,您好。

姚建华: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姚建华,欢迎大家收听《科技工作者之光》。

主持人:姚总,我知道你在衡山有“致富女神”的美名,曾获评湖南省劳动模范、最美创业者,衡阳市三八红旗手、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系列荣誉,更是衡山县人大代表、优秀秀科技工作者。你当过老师,在大城市从事过服装行业,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到底是什么内在的动力,让你最终离开城市,毅然回到农村、选择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呢?

姚建华:选择决定结局。2012年可以说是“惊险一跃”吧,我决定从服装行业转行到农业产业,当时面临的压力真的很大,家人与朋友都不理解、也不看好。我从小就向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经常听周围的人感叹:“有钱呀农村是净土,没钱呀农村净是土”的戏谑,同时看到电视里频频报道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我就想着回到农村这个大舞台,尽我所能、用我所长的去做点什么。转行农业,应该说一半是商机,一半是情怀吧,我一头扎进了农村。我庆幸自己遇上了好时代,既全程参与了精准扶贫,又赶上了乡村振兴。这十年来,公司获评了一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六个省级荣誉,七个市级荣誉,我总感觉自己做的不多,但收获了很多很多。

主持人:姚总,农业是传统产业,也是弱势产业和高风险行业,从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确实不易。一路走来,你与别人有哪些不同呢?

姚建华:其实,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话说来平常,但真正做起来却非常不易。为做真正的绿色有机食品,我们采取最自然的方式、种养最生态的食材。有机稻种植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灌溉的是泉水、施放的是有机肥、坚决不打农药,整个过程中、从插田,除草、收割、晾晒全程都是人工劳作;我们的高山牛羊放牧在万亩森林中,它们常年奔跑在大山,吃百草,饮山泉。

一方面我们突出做大做强特色种植养殖,一方面整合资源做好“农旅融合”大文章。高山有机稻梯田,就如挂在半空一幅优美画卷;在稻鱼共生基地里,田鱼戏水、白鹭低飞,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还有千亩荷花基地、瓜果草莓采摘基地、休闲拓展、农耕体验基地,引来一批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游玩与打卡。

主持人:姚总,都说福云的农产品有“科技含量”,你是怎么做到的?

姚建华:是呀,好稻米离不开“科技含量”。我们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与湖南农大、湖南水稻研究所、衡阳市农科院有着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公司现申报了5个发明专利、拥有8个实用新型专利;有两个创新创业平台,一个是科技部的国家星创天地,一个湖南省的众创空间,目前入驻企业与创业团队有34家、孵化102家。通过平台我们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擅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公司在产品创新也是多方面的,为打造“好山好水好米”,我们通过“有机种植+科技元素”,成功研制β-葡聚糖大米,这种大米能稳定血糖,是让糖尿病人敢于“放开吃饭”的大米;我们所种植的草莓、蔬果,采用的是新品种、引进的是新技术,口感、品质与大众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农业逐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正在走向“面朝屏幕背朝云”的智慧农业,我们开通了抖音号、视频号,展示新农村的风土人情、讲述新农人自己的故事,“流量”带来了“销量”,我觉得这也是科技的力量吧。

主持人:姚总,都说创业难、女性创业更难,能分享下下创业中酸甜苦辣吗?

姚建华: 是呀,创业难,农业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十年前,我从未涉足农业,在这十多年里,我一头要学技术、拜访专家,参加培训、一头要管生产、建基地、报项目、谈合作、跑销售,真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呀。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懂其中味。”因为嫌太苦太累,最初与我合作的二个伙伴都跑了,留下我单枪匹马在战场。

说到辛酸时刻,真的很多很多。一场旱灾、暴雨、冰灾对于农业都是灭顶之灾,这些我都承受过,每次遭受后相当于重建一个基地,事后我都自嘲:我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我又站起来了!最难忘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养殖基地的道路被封堵、鸡饲料无法送入,每天眼睁睁看着成百上千的鸡活活被饿死,存栏的10万羽鸡差点“全军覆没”,那时的我真的欲哭无泪、痛到骨髓,现在想起还让我心有余悸。我记得晚上,我躺在被窝里眼泪直流,我在想,自己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跑到农村十多年,受这苦干什么,图个啥呢!

农业有喜也有乐,公司刚发展高山有机水稻时,为了让当地农民打消顾虑、在流转土地,发展种植时,我是跑断了腿、也磨破了嘴,在崎岖山路一家一家拜访,一个星期走坏了两双靴子。但当亩产效益超过2800元时,第二年老百姓都抢着跟我们合作种植。每次当我看到老百姓在我们的带领下喜获丰收,露出开心的笑容时,那时的我真高兴!现在我到基地去,周围的老百姓都争着抢着留我吃饭,追着赶着给我送来土鸡蛋、板栗、鸭子、红薯片……我觉得所有的付出,再多的心酸都不值一提。现在基地的姐妹们都把我当成她们的贴心人,每当有困难,有喜乐事时第一时间都会找我分享,我觉得这就是信任!

主持人:姚总,请你谈谈一下你的创业心得吧?

姚建华: 十年之前我曾激情澎湃,十年之间有过灰心失落,十年之后我学会了冷静执着。说到心得,我信奉一句话:只要干不死,就往死力干!

现代农业拼的不再是大众化产品,更需要新模式、新赛道、新内涵。新型职业农民要掌握新技术、拥有新理念、闯出新路子,才会赢得新成绩。

现在我和别人介绍自己,我会骄傲的说我是农民。因为,现在的农民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是一名科技人员,更是奋战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排头兵!我愿意为之而奋斗,开启我在乡村的第二个十年!

主持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衡阳市科协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通过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汇聚更多科技资源,联合更多创新主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推进衡阳中心化进程凝聚强大科技力量。

这里是全国首档《科技工作者之光》广播栏目,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完节目大家有什么感想,欢迎通过拨打电话0734-2591018向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下期我们将继续邀请优秀科技工作者讲自己的科技创新故事,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FM101.8衡阳交通经济广播

编辑:陈依

责编:颜灵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