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的创作总结与表演评论的重新出发

影视表演的创作总结与表演评论的重新出发
2024年04月15日 20:16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近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电影局)、重庆市广播电视局、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承办,并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表演系、《当代电影》杂志社、《电影艺术》杂志社、《中国电视》杂志社以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社等单位支持的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在重庆江津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以“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与当代价值”为主题,设置了主旨发言、高端对话会以及圆桌对话会等环节,围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影视表演何为等关键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力求为中国电影表演提供专业科学的评论评价支撑与方法论依托。

本次论坛的圆桌对话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举行,分别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副秘书长王纯主持。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肖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范志博、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余纪、四川省影视艺术联盟主席张显达等权威学者与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参与了上半场的讨论。

肖英教授以《电影群像戏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要义——以电影〈坚如磐石〉为例》为题,认为《坚如磐石》中于和伟的表演凸显了人物复杂性的对立统一,雷佳音、陈冲、周冬雨等人的表演也相当精准,表现出多层次的情感和鲜活的形象,并结合剧情发展呈现出欲扬先抑的表达,使观众在情感上经历起伏跌宕的变化。

赵卫防研究员则关注到近年来非职业演员参与表演创作的现象,他以《2023年中国电影中的原生力量表演》为题进行发言,观察到非职业演员开始越来越多地担任影视创作的主要角色并逐渐承担重要的表演任务的特征,他认为这种非职业演员表现出的原生力量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影像表现力,各类影视剧应当注重对这种力量的运用。

皇甫宜川主编围绕《表演即是生活——对2023年国产电影表演的几点思考》进行发言,针对当前影视表演的发展现状,他提出,第一,可信性再次成为国产表演的追求;第二,国产电影的现实转向拓展了电影表演的空间;第三,类型融合下的背景喜剧为人物带来新的样貌;第四,女性角色演绎出更加丰富的社会议题;第五,观影人次的数量及其结构性变化正在影响当前的电影表演。

王海洲教授同样以《影视表演艺术的现状及挑战》为题关注当下,他认为,2023年中国的影视表演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成为优秀演员的共识。职业演员突破了既有的光环,塑造了新的形象,改变了表演艺术的整体生态,但也应当注意在综艺娱乐氛围中克服浮躁,厚积薄发。

张卫研究员则关注于演员与观众的相互关系,在他的发言《表演建构观众》中,他从格式塔理论出发,认为小品表演建构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进而造成了当前观众对小品化影视表演的欣赏需求,也促成了资本与市场对这种表演风格的强化与追捧。但演员、表演与观众的审美必然面临突破,而如何使得这个突破被各方认可,就需要表演评论发挥作用。

演员范志博从业内现状出发,以《新时代演员需要文化滋养》为发言题目,她认为,表演评论将会为演员建立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提高演员的审美水平和思辨能力,帮助演员发现和理解作品,揭示其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后续发展的文化支点与创作指引。

周星教授以《论影视表演的个性气质、表现素养与综合才能》为题,提出评论者要注意演员的整体性与表演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表演的主体,从表演的分析出发,明确学术评论与大众评论的差异,注意到演员的个性特质、技术技巧与综合才能的整体展现。

张阿利教授则围绕《钟惦棐与中国西部电影的表演美学特色》一题进行论述,回顾了钟惦棐先生的经历与思想,再次强调了钟老与西部电影及其表演的关系,并认为当前重新呼唤影视表演评论,重新树立表演价值导向,是评论传统的基因存续,更是评论精神的发扬光大。

余纪教授则在《从一个镜头的处理看谢晋的电影表演观》分析了谢晋导演作品《芙蓉镇》中的经典镜头,由此阐释谢导的电影表演观,即导演需要用镜头语言配合演员的演出,用各种手段激发演员的创造才能,以推动、强化电影中表演的力量。

四川省影视艺术联盟主席张显达则从四川影视创作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列举了丰厚的创作成果,并分享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当代电视》执行主编王军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王洋、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总监吴妍妍、国家一级演员刘小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曹峻冰、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主任杨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师刘宏伟、上海戏剧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梦婷等影视评论、创作的专业人士参与了下半场的圆桌对话会。

谭政研究员在阐述《中国电影的虚拟表演探析》时将中国数字虚拟表演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的特效初期,数字特效作为表演的辅助;第二阶段是由数字特效产生表演角色,通常由真人表演和数字特效结合完成;第三阶段是数字角色成为主流角色,担任主要表演任务;第四阶段是虚拟表演进入每一个创作环节,成为创作惯例。在此期间,他特别谈到AIGC对演员表演的冲击和改变。

王军强主编的发言题目为《浅谈电视剧〈狂飙〉中张颂文的表演》,他认为,张颂文在剧中优秀的表现首先在于演员注重对生活的品位与积累,其次是张颂文把握了高启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本质特征,最后,张颂文充分理解了剧中规定性场景与人物的关系,并进行了生活化的表演。

王洋副教授则以《现实之光:2023年中国大陆现实题材电影中的表演艺术探微——以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为例》为题,侧重于现实主义作品的表演研究。他认为,在《漫长的季节》中体现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表演特征,强调演员对社会生活理解以及自我个性魅力展现,同时也要求演员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斯坦尼体系。

吴妍妍女士则基于《我本是高山》的总制片人身份,在《谈谈〈我本是高山〉素人学生的表演与专业演员的融合》中具体阐述了两个演员群体表演融合的经过、困难和收获,她认为,素人演员在演出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表演基础技能与意识的缺乏,必须进行特定的培训以满足拍摄要求,而他们与海清等专业演员的配合则需要两者在生活中的长时间互动和熟悉。

刘小锋先生围绕《影视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与当代价值》发言,在面对网络时代与数字技术的当下,他重新回归表演本体与评论本体的讨论,认为对表演的评论应当关注演员的表现本身,重视演员在影视剧创作中的根本性作用。对此,饶曙光会长特别回应,要以专业评论的声音使演员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推动影视表演艺术与时俱进,与现实生活、优秀文化融合发展。

曹峻冰教授则在《影视反派角色的伦理定位与表演尺度》中,以《狂飙》《隐秘的角落中》《漫长的季节》《周处除三害》等影视剧为文本,分析演员在塑造反派人物过程中所投射的现代伦理焦虑与群体性的错位心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思考这些反派角色被夸大的性格魅力与行动尺度,是否会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导向。

刘帆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表演的言外之意:以〈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为例》,他重点分析《我和我的祖国》中张译和张嘉译的对手戏,认为好的表演一定能够成就一部好戏,而在此背后需要的是创作者智慧和情感的倾注。

杨波主任则依托长期在高校从事演员培养的经历出发,在《影视表演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创新》中提出,一个合格演员的培养依赖于教学加实践的双重作用,前者主要借助各种专业基础课程与创新表演人才课程的设置,后者则以舞台戏剧实践、综合实训与影视文创城为主。

刘宏伟老师的发言题目是《由〈封神第一部〉青年演员的表演创作引发的思考》,他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出发,认为青年演员在片中的表演是中国式的美学表达,对男性角色的审美塑造也回归了正常的审美倾向,其追求真实感的表演行为与敬业精神值得肯定。这启发着高校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对演员的自我认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陈梦婷助理研究员则以《从〈消失的她〉看国产悬疑片中的两性形象和表演创作》为题,认为当下演员的表演创作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上迎来突破,并呈现出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后现代风格的杂糅状态,同时还承担着缝合逻辑裂缝与展现类型化风格的功能。

次日,本次论坛的第二场高端对话会围绕表演创作与表演评论如何互动共生展开讨论。本次对话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主持,邀请中国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州、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范志博、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国家一级演员刘小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肖英、《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四川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杨波等多位专家、从业者以及高校表演专业老师参与对话。

王海洲教授首先从中国电影美学传统视角下的电影表演评论回应对话会主题,他认为,对意境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的逻辑基石,表演创作的意境产生需要处理好似与不似的关系问题,既要在表演中完成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也要超越现实生活,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

范志博女士从自身实践经历出发,认为演员创作的成功有赖于编剧、导演以及各个工种的共同努力,电影美学形成的过程也是多工种相互成就的过程,而演员通常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同时,她还呼吁更多的专家对表演进行专业评论,促进演员的成长。而针对张卫提出的香港演员表演问题,赵卫防认为,香港影视剧无论是去戏剧化还是戏剧化表演,均受到了商业环境的强烈影响,渐渐形成了以演员为主体的表演形态和创作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在其中的分量不断增加,也不断走向极致化,如成龙电影、周星驰电影等。

周星教授从电影评论体系与表演评论的关系问题入手,提出当前影视评论和表演处于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两者应当在高校教育中与整个影视专业培养体系进行合流,健全学科体系与建制。同时,他认为,评论既不能过多恭维于所谓的表演体系,要站在观众的立场作出理论评析,同时也应该尊重表演艺术家,尊重表演的本体。此外,周星也提及表演评论的传播受限与接受困难等问题,并对评论可能引起的舆论与争议表示担忧。

针对张卫研究员提出的表演评论的标准问题,刘小锋先生认为,要评判一个表演是否优秀,最基本的就是“可信”二字。影视创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剧组内的所有部门在精密地配合中帮助演员呈现一个完整或者精彩的角色。演员在进入剧组后要进行拍摄前的训练与沟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获得表演的自觉。

张阿利教授在回应西部电影创作与电影评论的互动问题时,他认为,以钟惦棐先生为代表的评论家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评论与表演的深度融合,给中国电影演员和学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尤其是吴天明导演贯彻了钟惦棐先生的理论,拍摄多部具有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电影。如今,我们要向钟惦棐先生致敬,真正学习他的精神,打通电影评论和电影表演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肖英教授就“对一部新片展开评论的基本方法”提出观点,她认为,由于表演评论的复杂性,首先应当注重进行专业性评论的引导作用,引领整个社会对影视表演的审美取向。其次表演评论要具有开发性,能够帮助演员发掘自身的个性特质。最后表演评论要有理论深度,通过研究进行规律总结,探索各种表演的可能性。

随后谭政研究员在表演评论的基础上融入了专业刊物的视角,回顾了《电影艺术》在推动表演与评论互动中的历史情况。他认为专业期刊上相关评论的减少,是因为随着影视评论生态与学术生态发生变化,表演不再单纯局限于学术上的认可,而是偏向观众与市场认可。同时,学术期刊不仅需要关注整个电影创作及理论问题,还应思考电影与哲学、电影与生活、电影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影视表演评论需要进一步彰显理论深度和前沿思想。

杨波主任在对话会最后回归影视表演教育及青年演员的培养问题,他认为,演员的培养需要学校进行系统性的教育,重点在于建立职业心态,使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培养青年演员的基本素质,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能够理解角色,能适应不同的影视创作方式。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环节,还举行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成立大会。该次成立大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主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成立批复件及会长、副会长名单,聘请厉震林为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会长,张辉、肖英、王鑫为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会长,王纯为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向各位受聘专家颁发聘书,新当选的厉震林会长进行了发言,表示将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带领下,做好表演评论工作,补足表演研究短板,强化行业间交流。可以预想的是,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以及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的成立将会为中国影视表演评论提供更为专业、巨大、规范的力量,也将为电影强国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陈昊、张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