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两代“掌门人”的故土情

红牛两代“掌门人”的故土情
2024年05月16日 09:30 中国名牌杂志社

这一天,一瓶饮料成了耀眼的明星。

牛磺酸、葡萄糖酸锌和酵母β-葡聚糖等成分是它提供营养的元素,大容量PET塑料瓶包裹着它的身躯。瓶身上,是两头对撞的“红色公牛”,它们身后有一轮大大的金色太阳。

这是泰国天丝集团的红牛能量饮料。2024年5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信心中国”2024消费促进论坛上,它获得“年度创新产品”奖。

一瓶回到源头的能量水

早在1993年,红牛就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饮料工厂。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红牛的“根”就在中国。三十多年来,它其实是回到自己的“水源地”。这其中有一则海外华人家族不忘故土的故事。

红牛首次在国际级展会亮相,是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天丝集团连续四年参展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2024年4月13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观众参观红牛展台 企业供图

在消博会会址东南方向不到100公里的海南文昌郊区,有一栋不起眼的海南乡村宅子。

这栋房子很朴素,平时也无人居住,却自有一股气派。打开大门,只见硕大的院子里种着海棠、荔枝和柚子,郁郁葱葱。会客厅里和常见的海南农家宅子一样,在房梁上供奉着祖先牌位。主梁用的是一棵菠萝蜜的树干,此前,它枝繁叶茂,结果无数。

文昌是海南著名的侨乡,历朝历代都有许多人“下南洋”,去东南亚讨生活。一百多年前,这个院子里走出一个姓许的年轻人,最终落脚在泰国。他的黑白照片,如今就在这栋房子里祖先牌位的旁边。

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红牛之父”许书标。

一个春天里的故事

许书标出生于1923年,他在泰国农村长大,从小帮着父母一起卖水果、养鸭子、做小生意。他身上华人的特征很明显:手不释卷,品学兼优。在人均教育程度不高的当时,他一路读到了高中毕业,后来又通过勤奋努力掌握了英语。

成年后,许书标投身商海。他从一间小药房做起,一路将它发展壮大为如今的天丝集团。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参考上百份营养、医药论文,进行了三年多反复实验之后,研发出一款功能饮料,它就是红牛。

天丝集团创始人许书标 企业供图

虽然是西方媒体口中“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但许书标的个人生活非常简朴。他开着一辆普通轿车,戴一块廉价手表,用的钢笔是参加活动时赠送的礼品。在泰国,他经常向公益慈善事业捐款,只有一个要求是匿名。

他对儿孙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们熟读并学习中国古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作者叫袁黄,号了凡,是个生活在明朝晚期的浙江人。这本一万多字的小书是袁黄写给自己子孙的,又叫《训子文》。它的主题思想是只要行善积德,努力修身,改掉自己的种种毛病,人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的影响力超越了时空。曾国藩读了它,改名为“涤生”,从此痛改前非,终成大事。一手创办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在其自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顿时得到了开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这本书是许书标的最爱。他把它做成磁带和书,分发给不同的人。天丝集团CEO许馨雄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许书标送他们上学的时候,在车里播放以这本书为基础录制的磁带。

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 企业供图

红牛回到中国是一个春天里的故事。1993年,海南有关部门去泰国招商引资,特意登门拜访几位知名华侨。许书标立即答应,回到家乡投资建厂,准备生产红牛饮料。

他的家人世世代代喝着这里的水,那年,他回来了,随身带着一瓶水,要用它来回报家乡。

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许书标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听得懂海南话,那是他儿时常听父亲讲的。那一年,他70岁了,母语还顽强地停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几十年无人居住,故乡的老宅已经坍塌。他请人重新盖起一座新房,还在客厅供上祖先牌位,买来一张床放在卧室里。一切都跟当年一模一样。

新房落成那天,许书标特意从泰国飞回。在乡亲们的簇拥中,他亲手摸了一下即将安放的房梁。那上面供奉的除了祖先牌位,还有父亲的一幅黑白照片。

仪式结束后,这位瘦瘦的老人来到隔壁的卧室,闭上眼睛,在那张床上象征性地躺了一会儿。

一条忙碌的生产线

许家老宅往北几十公里,在如今的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郊外,伫立着一座东南亚风格的二层办公楼,旁边是一座厂房。

中国第一罐红牛的诞生地——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 企业供图

建筑的外墙上和门口,都画着醒目的太阳与两头公牛标志。曾几何时,很多人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来到大门口打卡,与它合影。

这里就是中国第一罐红牛的诞生地,在这里,许书标当年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红牛工厂。

“那是一个傍晚。”54岁的刘师傅记忆犹新。由于红牛使用特殊香料,整个厂房里弥漫着一股醉人的甜香味。在对生产线进行反复调试、运转磨合之后,第一罐甘甜可口的红牛诞生。

“第一罐给老板娘(许书标妻子)拿去,她可高兴呢,拿着一炷香,在那里拜了又拜。他们信那个,我也不懂。”那时的刘师傅二十多岁,是工厂招聘的第一批工人之一。当时,刘师傅有个亲戚在海南省质检部门工作,因此知道红牛开厂的消息,建议他应聘。

刘师傅每天负责开叉车,把一百箱一百箱的红牛从流水线运到库房,再运到外面的卡车上。月薪500元,这比当时一般员工的收入还要高一些,而且管吃管住。他整整开了18年叉车,后来才转到行政岗位。还有不少年龄大一些的工人都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然而即便如此,那些年工人们也舍不得自己买一罐红牛喝。一是觉得没必要,当时的红牛是高端礼品,被用来招待贵宾、探望病人;再是价格不低,在90年代中期一罐红牛售价6元,当时吃夜宵一碗加蛋的炒粉才3元。

确实有点贵,但许书标有自己的一套经营理念。

“老先生(许书标)说,我并不是指望这水的销量有多大,它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就是个小众消费品。但过了几十年,我这个水也不会涨价,是为了回报老顾客。”走在工厂的参观通道里,56岁的“小韩”仍然同年轻时一样,腰板挺得直直的:“今天你看,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么多饮料都涨价了,只有我们红牛没涨。”

“小韩”自豪地指着玻璃隔断后面的一个个房间,以及穿着防护服操作仪器的员工。“小韩”介绍,这里屋顶、地板、墙全部都是不锈钢,人要进来必须穿防护服。这是先进的检测仪,很贵。这是把做出来的饮料搬到托盘上,由一台国产机器人操作……

“小韩”也是当年第一批招进红牛的员工。几十年过去,他从一个财会人员成为副总经理,也因此对许书标及红牛团队的经营理念、工作要求有了更多观察和学习的机会。

原本,许书标想在家乡文昌投资开厂。然而,红牛对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有特殊要求,经过考察发现,文昌的水质偏硬,地下水也不是特别丰富,于是根据海南相关部门的建议,选择在如今的地点建厂。为原料选供应商,他不要最便宜的,只要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很多供应商就这样跟着红牛走过了很多年。

几年后,周围很多企业搬走了,去寻找政策更优惠的地方。但红牛没有搬,而是留在海南继续生产、销售、纳税,直到今天。

生产出中国第一罐红牛的那条生产线几十年来从未停机。回到“水源地”的红牛,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和接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那些年,我看到很多人送礼或者招待客人,买的是红牛,心里就会有一种感受,这个人有眼光。”“小韩”说,在红牛工作让他一直很有自豪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红牛的产品质量过硬。

“这是我的家”

在许家老宅的院子门口,贴着一张印满演员照片和文字的海报。那是本地有名的海南琼剧团,将演出《康王报恩》《秦香莲》等传统剧目的消息。它是两个月前贴在那里的,到时会是全村乃至周围十里八乡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每年的这一天,许馨雄都会从泰国飞回文昌老宅,给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拜年、问好、发红包,再请一顿海南本地风味的乡宴,包场演一场琼剧。尽管他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但他把这里看作故乡。

回来三十多年,红牛早已走出海南,奔向全国。

红牛创始公司天丝集团在四川、广西等地都设厂生产,两年内投资30多亿元。这几家工厂的预计年产量远远超过海南红牛工厂。

同时,红牛越来越深地参与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中。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捐赠善款和红牛产品,到支持“空中课堂”公益项目、助力海南教育均衡发展,再到在凉山地区的捐资助学、教师培养,都有两头“红色公牛”的身影。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等一系列利好的出现,天丝集团正在研究投资海南的新策略。

许书标于2012年去世,每年在他的忌日,儿孙们都会举行追思仪式。许家的后代也在继续学习《了凡四训》。

现在,许馨雄成为天丝集团新“掌门人”。这几年,他一直在学习普通话,已经能用中文录制拜年视频。

在他还没有接班的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要回一次海南,祭祖以及给乡亲们拜年。这个习惯他从30多岁坚持到如今50多岁,只因新冠肺炎疫情停了2年。

今年这次,他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密:凌晨飞抵海口,上午回文昌老宅祭祖,中午请足足五十桌的乡亲们吃饭,逐桌拜年、送红包,请看戏。之后,去海南红牛工厂跟员工们座谈聚餐,然后再连夜飞回泰国。

行程如此紧凑,一旁的陪同人员都觉得很累。然而,许馨雄却毫无倦容。

“老板,你不累吗?”一位工作人员问他。

许馨雄说:“这是我的家,回到这里,我感到很安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