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颜宁、丘成桐齐聚2024中关村论坛,AI、脑机接口等前沿创新技术成焦点|钛媒体焦点

雷军、颜宁、丘成桐齐聚2024中关村论坛,AI、脑机接口等前沿创新技术成焦点|钛媒体焦点
2024年04月25日 23:43 钛媒体APP
(图片来源:钛媒体App编辑拍摄)

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大会等5大板块,近120场活动,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进一步围绕6G、脑机接口、区块链、合成生物制造等科技前沿领域开展思想碰撞和科技交流。

本届论坛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嘉宾参与,国际参与度高,论坛外籍致辞演讲嘉宾占比超过50%,前沿大赛共征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3100多个参赛项目,国际项目占比超过40%。同时,技术交易大会进一步突出全球性、前沿性、实效性,汇聚4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个创新项目。

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颜宁;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荣誉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奖者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tty);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进行演讲。

雷军:小米汽车SU7锁单量超7.57万台,今年将交付10万台

今天上午,刚从北京车展演讲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紧接着又“赶场”,参加了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全体会议上,雷军披露,截至4月24日,小米汽车锁单量超过75723台,发布28天已交付5781台。他强调,小米正在全力扩充产能,计划6月的月交付超1万辆,计划全年完成100000台交付目标。

雷军表示,小米是土生土长的中关村企业,2010年创立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在一个很小的办公室就开始创业。

“当时我们就想,我们能不能做出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中关村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个十几个人小公司创办之初就心怀天下,希望做全球市场。所以有时候想,正是中关村这种精神,让一代一代的中关村人,不断地创新、拼搏,诞生了一系列的世界级公司。”雷军称。

雷军在演讲中指出,过去14年,小米非常幸运的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浪潮。而短短9年时间,小米就成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2021年集团收入就达到了3283亿元。

“当然,在这14年的过程之中,我们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不少的挫折,第一次经历挫折的是2015年、2016年,我们业绩停滞了两年;第二个是过去三年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进入长达6个季度的负增长。当然,这些挫折使我们有机会来反思自己的不足,长足的基础,强身健体。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小米重新恢复了两位数的增长,那么我们增长的原因在哪里?其实挺简单的,就是技术为本。在小米10周年的时候,我们进行长达6个月的复盘总结。我们越来越坚信,只有不断的加大研发投资,不断的死磕核心技术,才有机会长盛不衰。”雷军表示。

雷军披露,未来5年,小米研发投资要超过1000亿元。从2017年的32个亿研发,一直到去年,研发投资到了191亿,今年预计达240亿。

“不断增加高额研发投资,使小米整个竞争力得以空前的增加。”雷军强调,小米要坚持长期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坚持长期投入。并且小米刷新了新十年的目标,未来的新目标是,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的引领者。小米要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场景创新,变成硬核科技的创新。

随后,雷军认为有两个机遇极大影响小米集团的未来。

一是智能制造。

如今,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全年产能达制造1,000万台智能手机,而其中,78%的设备能够实现“黑灯智造”,同时,今年3月,小米投资超过了50亿元的汽车工厂正式落地,而这个工厂使用了700多台机器人,关键工艺都100%自动化生产,包括质量检测也是100%在线自动检测,从而实现高效增长。而且,小米整体都采用碳中和,绝对保证减碳以及覆盖太阳能设施。

雷军强调,“这绝对是在国际制造领域,全球最先进的技术。”

我们在北京建立标杆智能工厂,对于北京发展新型工业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智能工厂对整个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生态有非常大带动性,一个汽车工厂至少能带动5—6倍的周边产业,因为很多大件需要实现50公里周边配套,教育、信息平台都将出现;二是进一步推动小米的仿生人形机器人业务,未来,让更多的机器人走向小米汽车工厂一线,让这些繁琐的、重复的、高强度的劳动让机器人来承担。”雷军表示。

第二个机遇是智能汽车。

雷军表示,整个电动汽车发展十年时间,大家都知道,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而“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它也正好是中关村最大的竞争力,也是小米立足于智能汽车行业的一种机制所在。

“3月28号小米汽车的正式发布,到今天为止刚刚28天,这28天对我来说是极其漫长。短短的28天,我们也得到了消费者和用户的大力支持,也跟各位汇报一下,执行了28天,锁单量75,600辆汽车,交付SU7超过5700人次。我们也承诺,今年保证交付10万辆车,我们会全力以赴。”雷军称。

雷军强调,小米汽车才刚刚开始,还有非常漫长的目标。小米有一颗伟大的心,希望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国闻名的汽车企业,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特别感谢北京这片沃土,如果不是在北京,我觉得小米汽车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不可能诞生。我觉得,‘中关村精神’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中关村一定会变成世界的中关村。”雷军在演讲结尾表示。

颜宁:结构决定功能,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是结构生物学

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颜宁首次参加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此次她围绕结构生物学、分子原子体系展开演讲,畅谈生命科学精神,分享科技工作者对于通过创新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是如何理解的。

颜宁

颜宁表示,人类自有智时起,就无尽地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我们是如何探索世界的?在有工具之前,我们主要依赖于自己的感官,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而据估测,其中85%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所以有了眼见为实之说。当然我们现在也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可是,宇宙之宏大,粒子之幽微,远超我们自身感官的极限。所以人类不断地开发工具,事实上,对于工具的发明和利用,也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们问一问,我们如此执着于探测、探索、看到这个世界。我想许多领域的同事们可能都会同意这六个字:结构决定功能。单一的碳元素、单一的碳原子已经造成了如此复杂的世界。”颜宁称,从原子、分子层面去理解这个生命现象的结构,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就是结构生物学。

据悉,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颜宁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

颜宁在演讲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往往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在2013年,一直以来坐在冷板凳上的冷冻电镜获得了突破,经历了一场分辨率革命,使得我们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难度(降低了)。“如果做一个类比,就是从过去的攀登珠穆朗玛峰,变成了如今的爬泰山。”

2009年,颜宁与施一公、王志新、隋森芳老师以及国家蛋白质基础设施、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北京生物结构前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安装了亚洲第一台300千伏的冷冻电镜,成为(X射线晶体衍射)这个技术革命第一批获益者,获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比如,2005年解析的剪接体的结构,在2007年就登上了经典的国际生化教材的封面。结构生物学也展现了巨大的助力,清华大学博士鄢仁鸿毕业之后在西湖大学从事博士后期间,于2020年初第一时间就解析了新冠病毒入侵宿主一瞬间的精细结构,从而让我们理解它的进展过程,以及为后续的抗体开发也提供了助力。在其后的几年间,利用结构来助力药物开发,也成了一个大势所趋。

颜宁强调,利用结构助力新药开发其实一直都是结构生物学家的重要梦想之一。随着冷冻电镜技术以及AI技术的突破,终于为这个梦想插上了翅膀。利用AI赋能,利用巨大的结构库来进行药物设计不再是一个空谈。最近《科学》期刊封面通讯作者David Baker教授,由他领衔的一家制药公司获得了10亿美元的投资,助力AI新药研发。

“这也是为科技改变世界,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建设更好世界的一个诠释。”颜宁指出,当AI可以层出不穷地预测结构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发现,其实在生命世界里面还有大量的分子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小的DARA、代谢产物,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糖类和酯类,称之为“暗物质”,它确实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我们对于为数众多、数量众多这一类生命分子物质无能为力的一个现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密切地监测这些暗物质世界,也许我们就可能找到新的生理与病理新的分子标记物,从而助力人民生命健康。”

那么,如何探索暗物质?颜宁指出,这属于深圳医学科学院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重点。“在这里,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公共实验平台和转化中心,这里显示的我们有华南地区唯一的超高量药物筛选系统,可以日筛15万化合物。同时,我们还有现代化的生物医药孵化器。”

颜宁强调,她依托依托于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能够有效地打破壁垒,缩短科研、临床和产业界的沟通途径,真正地助力科学研究,使得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在这里能够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2007年到2017年,我一直住在中关村,亲身感受和经历着它的发展变化。现在我在深圳住在一个叫做光明科学城的地方,也是在见证并且参与着一个崭新的城市如何以创新的态度,以无畏的探索精神以及国际化的开放视野来共迎天下英才。我们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建设一个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把它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学、教育、交流、转化的中心,与大家一起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颜宁在演讲结尾表示。

阿龙·切哈诺沃:科学技术可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个性化药物问题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在演讲中表示,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推动抗癌、基因测序、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个性化医药等问题。

“社会要解决各种问题的话,科学是我们唯一的一个途径。”切哈诺沃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数量持续增长,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从12%增长到22%,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这种老龄化将伴随着一些再生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等老龄化疾病问题,而社会需要通过科技方式解决相关疾病问题。

同时,切哈诺沃还特别谈到个性化医药话题。他认为,每个人的细菌、细胞和基因变化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疾病,即便是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同样一个癌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超过20种的表现方式,所以下一个医学上的革命,就是莱诺·伊·胡德所说的“4P”医学的个体化。

“我们要对每个人进行基因测序,对每一个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医药。我们可以进行基因测序,可以有更多的预见性,预见他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疾病。因此,我们的医学也具有预防性。而且考虑到人的层面,我们还要让病人能够参与到整个医疗治疗的决策过程中。”切哈诺沃强调,过去的100年里面,我们所有人一直在推动科学,而且今后我们会继续推动科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老龄化的问题。

皮埃罗·斯加鲁菲:AI 并不是人类智能,未来我们需研究可信 AI

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在演讲中表示,AI 并不是人类智能,未来我们需研究定制模型、低算力的AI、可信 AI 等技术。

斯加鲁菲认为,从1972年至今,计算机和 AI 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间点,推动 AI 进步:一个是1997年IBM的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的冠军;二是AlphaGo机器人击败围棋冠军,三是OpenAI的GPT,背后则是2017年谷歌发布Transformer架构,OpenAI 这家 AI 公司就应声创立。

“这些主要背后的驱动因素就是大型的数据,所以数据对于 AI 技术的进步非常重要。”斯加鲁菲表示。

斯加鲁菲坦言,开源技术作用明显,对于很多人在AI上做各种实验非常重要,而且也不是特别昂贵。另外, AI 研发人才的突破性思维,也是 AI 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皮埃罗·斯加鲁菲

但与此同时,AI 技术也面临一些不足,斯加鲁菲指出了四点:

  • 一是 AI 并不是人类智能,我们大脑的功耗只是20瓦,生成式AI消耗了上百万瓦的电能。它有着不同的算力,不同的神经节点。而我们大脑的神经元复杂性,要比AI中间的神经元复杂得多。
  • 二是我们在一个物理世界中间,我们可以去移动,可以触达,可以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世界。
  • 三是自然学习。人类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试错的方法,比如碰一下热水知道很烫就不会再碰了,而AlphaGo是通过大量的数据不断堆积而成的。
  • 四是会出现幻觉,有的时候有一些标志化的AI不会出现幻觉的情况。

展望未来,斯加鲁菲强调,随着 AI 技术不断演进,未来 AI 会在五个方面会变得更加有用,更加真实:一是定制模型,二是低算力的AI,三是多模态,四是实现可信 AI,五是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也是非常热门的一个领域。长期以来我不愿意在我的演讲PPT中间放上一些人形机器人的图片,因为我已经见过很多人形机器人做的演示,它可以跳,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但实际上我认为,它是没有什么用途的。而现在,利用GPT模型,我们已经使得人形机器人变得更加真实了。比如在一个小的工厂里面,一个真实的工厂,我们来开一个真正的使用机器人的工厂。”斯加鲁菲在演讲结尾表示。

斯蒂芬·佩里:中国真正实现了复兴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荣誉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奖者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tty)并不是科学家,因此他在此次会议上的演讲,主要围绕亲身在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故事。

 斯蒂芬·佩里

实际上,早在1950年代,包括斯蒂芬·佩里的父亲杰克·佩里在内的一批英国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 48 家集团俱乐部,并率领商业领袖到访中国,打破了贸易禁运,“破冰者”之名也因此得来。

“那时候我15岁,是个暑假,我在父亲的仓库工作,我的中国朋友梁冬说我所做的这些工作就是劳动。1955年,我父亲的一个特别朋友,是中国人,从北京来到我家,用一口流利的英文问我是否对中国了解。那时候我会随着我的父亲在中国很多地方居住一段时间,那时候人们生活困苦,他每次回来都会因此而痛苦落泪,他问我你想不想听一个中国人如何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故事。当时我说我想听,他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的领悟是愚公不只是想移山,而是坚持不懈地移走了大山。那时候,我就深深地记住了中国这个寓言。中国人民有改变国家命运的毅力和决心,通过我的父亲和齐博士给我讲的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我了解到中国人民遭遇的不幸,以及为本国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坚定决心。”斯蒂芬·佩里表示。

斯蒂芬·佩里指出,他的生活轨迹与中国的发展趋势是相互交织的,他见证了一个曾经贫穷困苦,饱受磨难的中国,是如何转变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大奇迹的过程。

“我非常幸运,而且很荣幸,能够目睹中国从废墟中崛起,建设成为一个伟大国家的过程。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辛勤工作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今天我的身边有很多来自中国世界各地的杰出人才,他们用汗水和创新铸就了今天的生活,他们真是奉献,而非索取。”斯蒂芬·佩里表示,中国已真正实现了复兴。在这个国家,人民利益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相比西方的个人利益至上,人们更愿意为国家人民福祉而奋斗。因为只有如此,方能成就自我。

斯蒂芬·佩里指出,过去52年里面,我到中国150多次,我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化和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过程。现在世界充满奇迹,我们通过发展AI 、大数据、新能源、交通、通讯、新能源等技术,也需要大家去探索太空、月球、火星以及海洋深处,开发保障人民健康的新型产品,探寻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路径,推动亚洲各地区团结起来,消除贫困与战争,连接各大洲和地区,引导全世界文明迈向新的高度,实现和平和安全。

斯蒂芬·佩里强调,“我要向各位致以崇高的敬意,我相信,在新的时代,中国必将书写出新的伟大篇章。我们需要注重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AI 、大数据、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的服务和制造新的面貌。至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丰富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它会给中国带来一个环境,让它更好地使用新型技术,这也是前所未见的。像这些破冰者,他们真的是应该向你们致敬。我相信分享,中国经常说共建人类文明命运共同体,如果我们更多地分享,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高效。”

“希望我像之前几位演讲人一样,能够像他们这样支持创新,让我们生活更美好。到2049年我已经101岁了,我无法再次见证历史。但是对于你们所有人而言,能帮助全体中国人把未来变成现实,让这一愿景得以实现,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我带着父辈‘破冰者’的精神和经历而来,愿以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国,帮助世界迈向更加美好、共享文明的新时代。”斯蒂芬·佩里表示。

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除了上述演讲外,本届中关村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鄂维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志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等多位中外院士、图灵奖得主、顶级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将围绕 AI 大模型、具身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前沿科技趋势,分享最新研究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早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重大成果发布环节,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咨询台机器人小柒

在光电信息领域,多项重大“芯”成果集中得到展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能效提升400万倍,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力引擎。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V)正在引领新一轮处理器芯片技术与产业的变革浪潮,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是国际上首次基于开源模式、使用敏捷开发方法、联合开发的处理器核,性能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团队,完成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建设,实现了5块百比特规模量子芯片算力资源和经典算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总物理比特数达到590,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光学晶体被称为激光技术的“心脏”。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创造性提出“转角相位匹配理论”,应用氮化硼首次制备出超薄、高能效的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其厚度仅为微米量级,能效提升至少100倍,为新一代激光技术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对脑与智的探秘,科研人员也有了重大突破。“北脑二号”高性能侵入式智能脑机系统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为更自然、更灵活的新一代神经假肢的开发等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基于价值驱动的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通”发布,可以识别人类意图并主动提供帮助,其已达到儿童一定的智力水平,并且正在持续成长中。

“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迄今最短轨道周期脉冲星双星系统、“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世界上最长时间可重复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一批“大国重器”正在持续产出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此外,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定位克隆到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据中关村论坛展会区域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高达470.7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国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3.3%,占北京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16.6%,并且较2014年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94%,基础研究经费稳步增长。

同时,近三个年度,北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35%以上,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5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7项,均居全国首位。

另外,据披露,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投入预计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只有1.2亿元,(2014-2024)年经费增至8倍,翻了三番。而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还与经开区、海淀、丰台、怀柔、昌平、顺义等设立联合基金,小米公益基金会也捐赠5亿元,开创国内先河。

近期,北京公布《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部署了“路线图”,包括部署实施五方面50项重点任务,推出新一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切实支撑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

据了解,2024中关村论坛活动将持续到4月29日。

以下是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

重大科技成果一:《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发布单位:工信部、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

重大科技成果二:用“芯”加速AI——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发布单位: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三:业内瞩目精彩纷呈——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发布单位: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重大科技成果四:驾驭激光的利器——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发布单位:教育部、北京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五:构筑量子计算“实用之路”——量子云算力集群(发布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六:绿色能源的强大引擎——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发布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七:来自开源的“芯”贡献——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

重大科技成果八:基因改良护航粮食安全——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重大科技成果九: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发布单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