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解码】恒指创一年来新低,冠轈控股赴港上市是“铤而走险”?

【IPO解码】恒指创一年来新低,冠轈控股赴港上市是“铤而走险”?
2018年08月16日 19:34 财华社Finet

8月14日,在港交所公布的聆讯资料集中,冠轈控股有限公司赫然在列,意味着这家销售平行进口汽车的新加坡公司意欲登陆资本市场。翻阅其招股说明书,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冠轈控股主要业务为销售全新平行进口汽车,亦提供相关服务及产品,如提供汽车融资服务;提供汽车保险代理服务;及汽车备件及配件销售。此外,汽车租赁服务也属于核心业务的一部分。根据独立第三方调研机构灼识咨询报告,于2016年及2017年,冠轈控股是新加坡汽车经销商销售量皆排名第12位,且在新加坡平行进口汽车经销商销售量排名第一位。

相较排名,冠轈控股的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受益于汽车销售量增加所致,冠轈控股的收益分别为119.4百万新元、144.4百万新元、204.9百万新元,2016财年、2017财年同比增加20.9%、41.9%。但在2018年期间,收益由2017年期间的约59.6百万新元减少了约12.2百万新元或20.5%至2018年期间的约47.4百万新元。

与此同时,公司溢利也呈先升后降状态。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分别为4.59百万新元、4.64百万新元、8.0百万新元,2017年期间、2018年期间,分别降至3.41百万新元、1.88百万新元,降幅分别为57.3%、45%。

就业务结构而言,冠轈控股收益大部分来源于汽车销售。于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及2018年期间,汽车销售收入约115.6百万新元、137.9百万新元、197.0百万新元及44.6百万新元,分别占各年度╱期间总收益的约96.8%、95.5%、96.1%及94.0%。

但值得担忧的是,汽车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后,市场已经饱和,随着高峰期过去,销售平行进口汽车也面临很多困难。

行业高峰已过,汽车销售困难重重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新加坡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来自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数据,2017年新加坡约售出110,907辆新汽车,较2012年的约37,200辆,复合年增长率为24.4%,其远高于同期东南亚市场整体-1.2%的复合年增长率。

但自2013年起,受更多老化汽车略有注销而新注册车辆数量较少的综合影响所致,新加坡的私家车数量开始从高峰下跌。此外,新加坡新汽车市场受到汽车车龄限制及拥车证系统的驱动,新注册的汽车总数与注销的数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随着现有汽车队不断更换为新车,预计陆交局自2018年会逐步减少拥车证配额,以维持新加坡汽车数量的合适水平。由于预计临近到期的拥车证数量减少,预期自2018年至2023年私家车新登记数目将相应减少,财化社认为届时市场会进入一个相对萧条时期,这对汽车销售商而言,绝对是个不利因素。

图源:网络

从业务上来讲,冠轈控股也存在很多风险。由于所从事业务不涉及汽车制造,冠轈控股的汽车销售依赖于供应商提供汽车。于业绩记录期,五大供应商在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及2018年期间分别向集团之汽车购买成本总额贡献约73.9%、80.4%、71.9%及87.3%。特别是最大的供应商于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及2018年期间分别向集团之汽车购买成本总额贡献约43.6%、64.1%、60.7%及66.6%。可见,稳定的供应商关系是冠轈控股生存的基础,否则将面临“无米下炊”之困境。

另外,存货管理能力亦影响冠轈控股的业绩状况。于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及2018年期间,冠轈控股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约为48天、54天、40天及51天。如果遭遇客户短期内下单的情况,倘存货不足,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倘存货过多,因为需要留出足够空间储存汽车将会产生额外费用。所以,维持足量存货是公司正常运转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因为供应商及客户需求因素等影响,冠轈控股并不能保证日后不会遭遇存货不足及╱或存货过多的情况,一旦发生,则会对公司声誉、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不得不说,拿着这样的业绩,裹挟着如此大的风险上市,冠轈控股可谓“勇气可嘉”,至于资本市场买不买账,只能静观其变。目前恒指已创出近一年来新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冲击IPO,冠轈控股有种“铤而走险”的感觉。

■  作者|董虹

■  编辑|夏雨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